融資難、持續虧損、依賴大客戶,自動駕駛企業路在何方?
最近智能駕駛領域有幾件事比較引人關注。
出品|三言Pro??作者|雨辰
一是明星公司地平線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近三年虧損凈額超170億元。
此外,另一家公司禾多公司也被曝出已拖欠員工2個月的公司。
還有消息稱,禾多科技高級副總裁、合伙人蔣京芳確認離開禾多科技,而且帶著團隊部分核心人員,加入到知行科技。
而于此同時特斯拉FSD開啟1個月免費試用,還在不久前發布了被稱為革命性FSDBetav12.3的版本,完全自動駕駛似乎近在眼前,讓人興奮。
智駕領域的冷熱不同,留給智駕公司們機會還有多少?
欠薪2個月,合伙人跳槽
禾多怎么了?
禾多科技成立于2017年。官網介紹禾多目前聚焦高速公路和代客泊車兩大應用場景,是極少數擁有全棧自動駕駛研發能力的公司之一。
公開信息顯示,禾多已經進行過7輪融資,投資方既有紅杉中國、IDG資本這樣的頂級創投,也有知行科技、四維圖新等同領域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禾多科技最近三輪融資,都是由廣汽資本領投。整個C輪融資總金額超過10億元,而廣汽累計投資近4億人民幣。
背靠廣汽集團,禾多也透露其智駕方案在埃安LX Plus、傳祺影酷等車型率先搭載量產。
在禾多的官網新聞中,還能看到禾多還獲得了奇瑞、東風車型定點,即將在星途星紀元ES、eπ007等新車量產搭載。
不過能夠看出,廣汽集團是禾多的核心客戶。從量產的車型來看,并不算多,也缺少熱門車型。
而據貓頭鷹車志報道,禾多在廣汽的項目中被搶單,另一家智駕企業Momenta爭取到了廣汽的新項目。
作為廣汽花重金投入的禾多,卻被一個外人搶了生意,這似乎是種不好的現象。
近兩個月的欠薪和高管出走,禾多似乎遇到了生死難關。
據報道,出走的高管蔣京芳加入到了知行科技。
蔣京芳曾擔任博世ADAS業務單元中國區負責人、高級副總裁。
曾帶領博世ADAS業務單元中國區團隊從20人發展到500多人,實現超過6倍的銷售額增長。
在禾多期間,蔣京芳將不到10人的蘇州團隊,發展到如今上海、蘇州近200人的量產閉環團隊。
由此看來,蔣京芳不僅在行業有較高的知名度,對禾多的發展也有巨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知行科技也是禾多的早期投資人。去年年底,知行科技登陸港交所,成為港股“自動駕駛第一股”。
而知行科技的創始人宋陽曾任博世中國的智能駕駛研發部負責人,與蔣京芳一樣都曾是博世的高管。
蔣京芳加入知行科技,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了。
對于智駕創業公司來說,上市是個里程碑。事實上,除了地平線和知行科技,已經多家企業沖擊IPO。
禾賽科技在去年2月份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速騰聚創和黑芝麻智能都提交了港股IPO申請,文遠知行完成了境外上市備案信息確認,Momenta、小馬智行也曾傳出過上市消息。
縱目科技曾嘗試科創板IPO,不過去年9月份卻撤回了上市申請。
那么,這些沖刺IPO的自動駕駛企業底色有如何呢?
沖刺IPO的自動駕駛企業底色如何?
先來看看已經上市的知行科技和禾賽科技。
知行科技目前還沒發布上市后的第一份正式財報,但其在本月初發布了業績預告。
知行科技預計2023年全年虧損較2022年同期將減少約43.5%。
根據公告,公司初步審閱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未經審核管理賬目,預計全面虧損約人民幣1.935億元,相比2022年同期的全面虧損3.424億元,減少約1.489億元。
我們可以參考下去年的招股書數據。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知行科技的營收分別為0.48億元、1.78億元和13.26億元;同期知行科技的凈虧損分別為5382.7萬元、4.64億元、3.42億元。
也就是說,從2020年到2023年,知行科技四年時間合計虧損超10億元。
知行科技與吉利旗下的極氪深度綁定。
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吉利集團都是公司最大的客戶,占公司總收入的53.0%、96.4%、95.0%。
知行科技嚴重依賴吉利這個大客戶。
對此,知行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與吉利集團深度捆綁或許是現階段最有成效的方法。公司可充分了解吉利集團的需求,以更有效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實現預期的結果。”
而本月中上旬,禾賽科技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財報。
禾賽科技主要產品是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從2020年到2023年,其年營收在高速增長,分別為4.2億元、7.2億元、12億元、18.8億元。
不過,禾賽科技同樣處于持續虧損狀態。近四年的年虧損額分別為1.07億元、2.45億元、3.01億元、4.75億元,虧損在不斷擴大。
截至目前禾賽科技已獲得來自16家主機廠和Tier-1客戶超過60款車型的激光雷達量產定點。
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2023年禾賽ADAS激光雷達搭載量市占率第一,達37.3%。
對于2024年,禾賽科技有較好的預期。
禾賽科技預計,2024年全年的收入指引穩定在4-4.5億美元(人民幣28.9億元-32.5億元)之間,同比增長50%-70%。
禾賽全球CFO謝東螢指出,禾賽2024年第二季度激光雷達總出貨量環比增長約3倍,即約15萬臺。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訂單量將進一步躍升至每季度約20萬臺,比預期的第一季度出貨量增加了4倍。
小結一下,這兩家上市公司都還在虧損,但其營收增長十分迅速,是高成長性公司的典型特征。
再來看其他幾家沖刺IPO的企業。
2020年至2022年,黑芝麻智能、速騰聚創、縱目科技同樣也是清一色的處于虧損狀態,這基本是自動駕駛行業的基本現狀。黑芝麻智能三年虧損58.7億元,速騰聚創三年累計虧損近40億元。
而且還有一個現象,那就是很多廠商的毛利率呈現下滑趨勢。
有分析指出,目前還處于行業早期,自動駕駛企業更傾向于降低價格尋求更高的市場份額。而后期規模效應上來,盈利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所以在持續虧損的狀態下,誰能夠收獲穩定的訂單,誰能夠造血維持運營,誰能夠籌到更多的子彈,就能夠多一分勝算。
自動駕駛公司沖刺上市很大程度上是融資變得沒那么容易了。
自動駕駛領域融資降速
據新戰略低速無人駕駛產業研究所不完全統計,2023年我國無人駕駛領域公開近140起重要融資,披露的融資總額超200億元人民幣。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小馬智行獲得沙特阿拉伯王國新未來城(NEOM)及旗下投資基金NIF(NEOM Investment Fund)的1億美元投資;滴滴自動駕駛獲廣汽1.49億美元投資。
對比2022年,無論是融資次數,還是總融資都是下降的。
還是上述研究所的數據:2022年國內無人駕駛領域重要投融資153起,披露的融資總額近300億元人民幣。
數據同樣顯示,從融資輪次分布看,大部分企業融資均為早期階段融資。據該研究所不完全統計,2023年國內披露的近140起融資,有86起均為早期階段融資,占比近62%。其次是成長階段融資,共28起、占比超20%。
融資變得困難,或許將加快自動駕駛行業的淘汰化進程,技術可靠、產品穩定的企業更能受到資本的認可。
自動駕駛是個燒錢的行業,巨大的研發投入對資金和造血功能有著很高的要求。
對于蓬勃發展的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的潛力被廣泛看好,這也是很多創業者勇敢投入的原因。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中國自動駕駛乘用車有著廣闊前景,年銷量預計從2022年的740萬輛增長至2026年的1860萬輛。同時,自動駕駛乘用車的滲透率預計由2022年的31.5%增長至2026年的73.5%。
而越來越多的主機廠開始自研自動駕駛技術,也讓這場競爭更加激烈。
自動駕駛企業路在何方?
自動駕駛是未來汽車行業發展方向,這幾乎是共識了。特斯拉的FSD向消費者展示了自動駕駛的美妙體驗,也讓諸多主機廠下手自研。
從2022年,就有報道指出蔚小理已開始自研芯片,或者內部孵化自動駕駛科技企業。比如長城和毫末智行,吉利和億咖通,上汽和零束科技等等。
不過,更多的車企還是供應商路線。比如華為和諸多車企的合作。目前供應商路線還是主流模式,不過主機廠自研的腳步也在加快。
越是頭部的企業,或許在未來越看重自研,畢竟未來自動駕駛將會是車企的最核心技術之一。
目前,國內也在大力提倡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近幾年,多地為自動駕駛測試提供政策支持。
去年,蘇州宣布國內首條滿足車路協同式自動駕駛等級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將在蘇州上線,將首次在高速公路上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
北京更是“在測試道路開放、評估標準、指導政策、牌照發放等多個環節都保持著國內領先,已經成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雙高地。
據了解,深圳自2022年8月正式施行《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在全國率先支持L3級、L4級自動駕駛車輛上路測試,便為自動駕駛企業提供了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有力支持。2023年深圳坪山區、寶安區、南山區等陸續出臺智能網聯汽車全域開放系列管理政策,特別是在無人環衛、自動駕駛出行等場景加大推行力度,幫助深圳自動駕駛產業鏈企業的整體發展提速。
這幾年自動駕駛領域風生水起,但也有不少明星公司沒能挺下來。
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今年進行了2輪裁員,占到其員工總數的 8%。
福特汽車公司和大眾汽車公司已經于去年11月終止了自動駕駛業務 Argo AI。
今年,全球自動駕駛第一股的圖森未來,也成了全球自動駕駛退市第一股。
對于自動駕駛企業,商業化落地是一項大考,尤其是在融資變難的現在。
自動駕駛依然性感,但也更加殘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