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超特斯拉!4月,新能源汽車廠商出口TOP10榜單
同期,汽車出口182.7萬輛,同比增長33.4%。
撰文|蜜姐? ?來源|閨蜜財經
5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2024年4月汽車工業產銷情況簡析》,當月汽車產銷環比下降,同比呈現較快增長。
其中,被給予厚望的新能源汽車,以及汽車出口同比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新能源汽車方面,今年1-4月,產銷分別完成298.5萬輛和2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0.3%和32.3%。
同期,汽車出口182.7萬輛,同比增長33.4%。
圖片來源|中汽協會(特此感謝)
汽車出海近年來備受關注。尤其是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達491萬輛,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57.9%。同時,繼連續超越韓國、德國后,2023年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
其中,整車車企有10家表現優異。
01
從整車出口量來看,熱門度特別高的比亞迪只排在第7位。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整車出口量前10強車企,上汽集團拿下銷冠,出口量高達109.9萬輛。也是唯一一家超百萬出口量的車企。
亞軍是奇瑞汽車,出口量也高達92.5萬輛,與上汽集團穩居絕對領先的第一陣營。? ?
圖片來源|中汽協會(特此感謝)
第3—10位,分別是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長城汽車、比亞迪、東風汽車、北汽集團、江淮汽車。
不過,從證券時報統計的2023年整車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增速排行榜中,我們又能看到各家車企不一樣的表現。
其中,江淮汽車和長城汽車分別位居第一、第二位,實現了翻倍增長,同比增速分別為153.2%和101.53%。
排名3—7位的,同比增速均在50%以上,分別是:
宇通客車,同比增長85.98%;
廣汽集團,同比增長76.45%;
比亞迪,同比增長75.2%,海外業務收入首次破千億,達1602.22億元;
金龍汽車,同比增長62.56%;
長安汽車,同比增長53.13%。? ?
處于第三增速陣營依次是中通客車、上汽集團和賽力斯,分別同比增長39.89%、34.37%和26.92%。
排名第9位的是*ST亞星,同比增長10.29%;排名第10位的是福田汽車,同比增速為6.12%。
02
2021—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銷量從不足100萬輛,迅速漲至500萬輛左右(統計口徑不同,不同機構數據略有差別)。其增長與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
2020年起,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出口汽車總的占比逐年增加,到2023年占比已增至約34%。
圖片來源|長城證券(特此感謝)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前10強,第一名并非是國內品牌,而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二名才是大眾所熟知的比亞迪。
不過,今年格局或將改寫。
今年4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0.6萬輛和235.9萬輛,環比分別下降10.5%和12.5%,但同比分別增長12.8%和9.3%。1-4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01.2萬輛和907.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9%和10.2%。
其中,新能源汽車的漲勢喜人,產銷分別完成87萬輛和8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9%和33.5%。
據乘聯會數據,4月,新能源車中拿下出口量銷冠廠商是比亞迪,約為41,011輛。特斯拉中國跌至第二名,出口量為30,746輛。也僅有這兩家當月出口量超萬輛,穩居第一梯隊。
第二梯隊的出口量跨度較大,在3100輛—6100輛之間,分別是:
排名第三的上汽車用車,出口量6048輛;
排名第四的哪吒汽車,出口量4990輛;
排名第五的奇瑞汽車,出口量4310輛;
以及排名第六的長安汽車,出口量3186輛。
第三梯隊的差距較小,在2200輛—2500輛之間,分別是廣汽傳祺、廣汽埃安、華晨寶馬、吉利汽車和長城汽車。
此后的廠商當月出口量均低于2000輛,有“神車”之稱的上汽通用五菱為1990輛。? ?
今年1—4月,新能源車企中,比亞迪的出口量約為14萬輛,已超特斯拉中國的11.9萬輛。如比亞迪繼續保持良好增勢,全年有望趕超特斯拉中國的出口量。
1-4月,如果從整車出口量來看,排名相比2023年也已發生變化。
奇瑞汽車以8.9萬輛登頂銷冠。上汽集團微降至第二名,出口量為8.3萬輛。
長安汽車則趕超吉利汽車,以4.6萬輛拿下第三名。吉利汽車出口量為4.4萬輛,微降至第四名。
比亞迪則從2023年的第7名增至第5名,出口量為4.1萬輛。
第6—第10名分別是:長城汽車、特斯拉中國、東風汽車、廣汽集團和北汽集團。
去年位居第10位的江淮汽車,則掉出了TOP10的榜單。
近期,美宣布將對電動汽車等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以及一些媒體的“產能過剩”論等,對于我國新能源汽車出海而言,都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祝福。? ? ? ???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