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家科創板上市公司,誰最具科創力?
當前,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而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主要驅動力。
來源|時代周報
上交所近日發文表示,科創板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打造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其中科創板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公司合計占比超過80%。
上交所數據顯示,科創板公司2023年超6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正增長,47家公司營業收入增幅超過50%;全年實現凈利潤759.6億元。以2019年為基數,科創板公司近4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3.3%和24.4%,其中75家公司連續4年凈利潤均為正增長。
2023年,科創板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達到1561.2億元,同比增長14.3%,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中位數為12.2%,83家公司研發強度連續三年超20%。截至2023年末,科創板已匯聚超過23萬人的科研人才隊伍,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超過3成。
截至5月底,科創板上市公司已達572家。時代周報統計了科創板全部公司2023年在研發投入方面的數據,探尋最具科創力的科創企業。
28家公司研發投入超10億
從科創板上市公司2023年研發投入來看,有28家企業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其中8家企業超過20億元。
其中,百濟神州-U(688235.SH)研發投入高居第一,達到128.13億元,占營收比為73.54%;晶科能源(688223.SH)研發投入位居第二,為68.99億元,占營收比為5.81%;天合光能(688599.SH)研發投入位居第三,為55.3億元,占營收比為4.88%。
作為一家全球腫瘤創新醫藥公司,百濟神州-U持續加快在產品管線的研發進度。截至2023年期末,公司及子公司合計擁有中國發明專利41個、美國發明專利58個、中國實用新型專利1個、中國外觀設計專利3個、中國專利申請和美國專利申請若干個、PCT國際申請及其相應的國家申請若干個。
而作為全球光伏組件制造商,光伏組件龍頭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688472.SH)分列2023年度全球光伏組件出貨量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五名,三元正極材料龍頭容百科技(688005.SH)出貨量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第一。
其中截至2023年,晶科能源累計獲得發明專利2143個,其在N型TOPCon專利排行榜上以330項TOPCon專利數量超越了大多數品牌;天合光能累計獲得發明專利393個,其自主研發的210+N型i-TOPCon光伏組件在光伏電池組件轉換效率和組件輸出功率方面刷新世界紀錄。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科創企業在2023年的研發投入巨大,顯示出行業對技術創新的重視和追求技術領先的決心。特別是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在N型TOPCon電池領域的巨額投入,反映了光伏行業向高效能技術發展的趨勢。
“N型TOPCon技術因其高轉換效率和低光衰減率,被視為光伏電池技術的重要發展方向。隨著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的增長和光伏發電成本的降低,預計N型TOPCon電池在未來市場中將有顯著需求,特別是在高端市場和大型電站項目中。”張孝榮補充道。
39家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50%
從科創板上市公司2023年研發投入占比來看,有39家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50%,其中19家企業占比超過100%。
具體來看,研發投入占比前9位的均為生物醫藥企業,分別為智翔金泰-U(688443.SH)、首藥控股-U(688197.SH)、亞虹醫藥-U(688176.SH)、迪哲醫藥-U(688192.SH)、邁威生物-U(688062.SH)、盟科藥業-U(688373.SH)、益方生物-U(688382.SH)、前沿生物-U(688221.SH)、康希諾(688185.SH),8家為未盈利企業、1家“摘U”后再陷虧損。
智翔金泰-U主要為抗體藥物的研發,在研產品為單克隆抗體藥物和雙特異性抗體藥物,截至2023年期末仍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實現自有產品的商業化。
首藥控股-U、亞虹醫藥-U、迪哲醫藥-U、邁威生物-U、益方生物-U主要研發領域均涉及抗腫瘤藥物。首藥控股-U研發管線涵蓋多個重點腫瘤適應癥以及Ⅱ型糖尿病等其他重要疾病領域,亞虹醫藥-U專注于泌尿生殖系統腫瘤領域,迪哲醫藥-U專注惡性腫瘤、免疫性疾病領域,邁威生物-U覆蓋自身免疫、腫瘤、代謝、眼科、感染等多個治療領域,益方生物-U聚焦于腫瘤、代謝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
此外,盟科藥業-U以治療感染性疾病為重點研發領域,聚焦全球日益嚴重的細菌耐藥性問題;前沿生物-U以抗HIV為重點研發領域,已實現國產抗艾新藥艾可寧的商業化;康希諾主要從事疫苗的研發,已上市產品及在研產品管線涵蓋預防腦膜炎、肺炎、百白破、新冠肺炎、埃博拉病毒病、帶狀皰疹、結核病等多個臨床需求量較大的疫苗品種。
85家企業研發人員過半
從科創板上市公司2023年研發人數來看,有42家企業研發人數超過1000人,其中19家企業研發人數超過2000人。
其中,中國通號(688009.SH)研發人數居首,為4345人,占總人數的22.67%;百濟神州-U研發人數位居第二,為3744人,占總人數的35.7%;傳音控股(688036.SH)研發人數位居第三,為3725人,占總人數的21.5%。
作為軌道交通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中國通號深耕于軌道交通控制系統領域,2023年研發投入20.38億元;截至2023年末,擁有授權專利4618項、其中發明專利2434項,研發人員中博士有73人、碩士有1675人。
傳音控股則深耕深膚色拍照技術、硬件新材料應用創新、大數據用戶行為分析和OS系統及移動互聯產品服務四大領域,2023年研發投入22.56億元;截至2023年末,擁有發明專利995項,研發人員中博士有14人、碩士有700人。
此外,截至2023年末,百濟神州-U研發人員中博士有764人、碩士有1601人。
從科創板上市公司2023年研發人數占比來看,有85家企業研發人數占總人數50%以上。其中12家企業占比超過80%;益方生物-U(688382.SH)和海光信息(688041.SH)的研發人數占比則超過90%,分別為92.76%、91.68 %。
益方生物-U主要研發領域為腫瘤、代謝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領域,2023年研發支出4.43億元;截至2023年末,擁有發明專利授權103項;研發人員205人,其中博士有24人、碩士有78人。
海光信息主要研發領域為高端通用處理器(CPU)和協處理器(DCU)領域,2023年研發支出28.1億元;截至2023年末,擁有發明專利670項;研發人員1641人,其中博士有34人、碩士有1267人。
此外,翱捷科技-U(688220.SH)和芯原股份(688521.SH)的研發人數占比接近90%,分別為89.87%、89.16 %。
翱捷科技-U、芯原股份與海光信息一樣均屬于半導體行業,但研發領域有所不同,翱捷科技-U專注于無線通信芯片的研發,芯原股份則專注于以市場和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芯片技術研發。
2023年,翱捷科技-U、芯原股份研發支出分別為11.16億元、9.54億元;截至2023年末,分別擁有授權發明專利147件、185件,研發人員分別為1135人、1662人。
上述半導體企業中,僅海光信息實現盈利,2023年營收60.12億元,扣非凈利潤11.36億元。翱捷科技-U、芯原股份2023年營收分別為26億元、23.38億元,扣非凈利潤分別為-6.58億元、-3.18億元。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師林芝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國內半導體廠商盡管研發投入正在逐步增加,但是與國外芯片設計廠商和晶圓廠商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因此仍需要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更多的研發投入和創新。但是長期來看,這有助于激發中國半導體廠商創新力,進一步提高成熟制程芯片競爭力。
同時,林芝還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當下國內半導體廠商一方面需要通過設計創新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還需要與上下游廠商聯合創新來提高性價比,以減少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沖擊。
21家公司扣非凈利潤過10億
在572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有396家企業主營業務實現盈利,且扣非凈利潤均為正值。
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達90家;其次是專用設備制造業企業,為87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數量第三,為41家。
經時代周報記者梳理,在主營業務盈利企業中,只有21家企業扣非凈利潤超過10億元;其中,晶科能源、大全能源(688303.SH)、天合光能、傳音控股扣非凈利潤超過50億元,分別為69.04億元、57.76億元、57.55億元、51.34億元。
具體來看,晶科能源2023年全年N型組件出貨48.41GW,同比增長352%;天合光能2023年合計組件出貨量為65.21GW,大功率210系列組件產品銷售穩步提升并得到市場認可。
大全能源與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一樣同屬于光伏行業,但不同的是,大全能源是光伏產業鏈的前端供應商,主線產品多晶硅主要用于加工硅錠、硅片、電池片和電池組件等太陽能光伏產品。2023年,大全能源研發支出12.08億元,截至2023年末累計獲得發明專利36項。
對于光伏企業去年利潤大增,張孝榮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是需求的增長,包括全球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增加、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政策的支持和激勵措施,以及國際市場的開拓。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市場需求的擴大和企業的業績提升。
此外,有176家企業主營業務未實現盈利,扣非凈利潤均為負值。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居多,為54家;其次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為40家;醫藥制造業企業數量第三,為27家。
在未盈利企業中,巨虧前三的是百濟神州-U、和輝光電-U(688538.SH)、君實生物-U(688180.SH),2023年扣非凈利潤分別為-96.82億元、-33.32億元、-22.98億元。
君實生物-U與百濟神州-U一樣同為創新藥研發企業,2023年研發支出為19.37億元,遠超同期營收的15.03億元;和輝光電-U持續聚焦以半導體顯示為核心的產業布局,2023年主營業務收入30.07億元,但營業成本高達49.91億元。
記者丨張? ?照
編輯丨林銘銘
值班丨滿? ?滿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