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胯的上汽,6年跑輸比亞迪超7000億市值
舞不動,跟不上。
作 者丨陳斯文? 來源|華商韜略
中國汽車工業長期有個“一超三強”。
“三強”都是誰,有點爭議,“一超”沒有太多好說的,只能是上汽集團。
但只短短幾年,情況巨變。
“超級龍頭”上汽,是中國第一家搞中外合資的車企,為中國汽車進步立下了頭等功勞。
80年代,中國汽車廠里的生產設備是葫蘆吊、千斤頂和榔頭;車門要靠鈑金工拿錘子敲平;大眾拿到上汽合資生產的桑塔納,已是上市10年的老車型,但中國自己能造的零部件,只有輪胎、收音機、喇叭、車外天線和小標牌。
加起來,不到零部件總量的2.7%。
兩個工業體系的差距,從一個數據就看得出:當時中國的汽車轉向盤只有6個測試指標,桑塔納是106個。
上汽用了個好辦法,從1988年起,每輛桑塔納加收2.8萬元的國產化基金。到1994年,這筆連本帶利的錢,接近100億。
有錢好辦事,只用三年,桑塔納的零部件國產率就達到了70%,甚至包括發動機。
從電控設備到流水線,從精益生產到質量控制,從配套企業到產業人才,在上汽帶動下,現代汽車工業體系的一切,中國都開始有了。
“技術換市場”的模式譽謗滿身,但若沒有這些積累,今天的新能源汽車,不會崛起這么容易。
所以行業內有個比喻:
如果中國汽車工業是長江,上汽就是江上最大的水閘,上游所有水都聚到它那里去,下游所有波浪都從它那里來。
“超級龍頭”的另一個體現,是超級業績。
2018年,在“雙積分”“國六排放標準”等政策的作用下,中國汽車迎來了行業低谷。
但上汽卻在低谷里堆起了高峰,當年實現銷量705.17萬輛,約等于一汽與東風之和。全國每四輛新車,就有一輛來自上汽。
9022億元營收不僅領跑行業,還跨界炫了把存在感——約等于三個半阿里巴巴,上海本地百強企業后60名的營收全加起來,才相當于上汽。
2023年,上汽集團仍實現營收7261.99億元,列行業第一,502.09萬輛的銷量,連續18年蟬聯國內銷冠。
二、三、四名的一汽、比亞迪、吉利,分別是337.3萬、302.4萬、280萬輛;上汽超越一汽的164萬輛,幾乎相當于一個奇瑞或北汽。
但跳出歷史貢獻和業績,超級龍頭的成色就不太足了。
2018年3月13日,上汽達到了市值巔峰:4399億元。那時,比亞迪的市值還只有1800億。
六年后,上汽的市值腰斬再打折,截止6月4日,市值只剩下1650.6億元。而比亞迪卻一路高歌,漲到了6928.4億元。
六年,上汽跑輸比亞迪超7000億元。
如今上汽的市值,不到比亞迪市值的四分之一,只有長城汽車的七成,略高于去年銷量排行第五的長安汽車,和理想汽車相當。
當下,上汽集團的市凈率只有0.57,股價早已跌破每股凈資產,而據2023年年報來看,它手里的總現金有1918.92億元,僅貨幣資金就有1439億元。
市值比不過現金,說明在資本市場看來,上汽手里的每一塊錢,都是貶值的。
這樣一個超級龍頭,為什么“值不配位”,關鍵輸在了預期。
上汽仍然保持的“銷量第一”和“營收第一”背后,還有一組對比:銷量持續五年下坡,已回落到2013年水平;營收連年縮水,以及越賺越少的凈利潤。
近5年,上汽集團除了2021年,其余4年凈利潤都出現了雙位數下滑。2018年其凈利潤為360.1億元,2023年這一數字變成了141.1億元。
2015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面對投資者“上汽是垃圾股”的指責,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直接反駁:
“不敢茍同上汽是垃圾股,既然是垃圾股,大家把它拋掉算了!”
9年后,近18萬名上汽投資者,絕大多數似乎只能把上汽拋掉算了。
前日產雷諾總裁卡洛斯·戈恩說過一句難聽的話:
“中國汽車廠商在與外國汽車制造商合作時,貢獻幾乎為零。”
這句話是不是實情,有待商榷。但多年來,上汽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產銷集團,主要依靠與德國大眾和美國通用的合資車,卻是事實。
扛起上汽集團銷量大旗的,一直靠旗下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這“三駕馬車”。其光輝歷史包括:
2016年,上汽大眾銷量突破200萬輛,震動同業,其時,比亞迪的銷量還只有47.87萬輛;理想的首款車還只是個模型。第二年,上汽通用也成功突破200萬輛銷量大關。
背靠合資車,上汽過了很多年“躺著掙錢”的好日子。
但曾經的優勢,如今正變成劣勢,而且似乎趨勢難逆。
合資車,承擔著上汽最主要的營收和利潤,但問題也很明顯:基數太大,權重太高,一個百分點的下滑,就會出現相當可觀的業績波動。
趨勢從2019年開始拐彎,那年年底,上汽大眾搞出了一件震動行業的大事:
在中保研的碰撞測試中,上汽的帕薩特和途觀L表現極差,其中帕薩特在25%偏置碰撞中,居然把A柱撞斷了,刷新了中保研的最差成績,雖然后來重測,帕薩特又拿了高分,但其品牌形象已受重創。直接后果是,被一汽大眾搶走了單品牌銷冠。
上汽通用堪稱難兄難弟,因為“雙積分”的壓力,它只好在主力車型上批量啟用三缸發動機。但這機型噪聲大、抖動兇,屬于時代的淘汰品——當年國產夏利、奧拓用的都是它。
讓消費者花別克錢,買“夏利車”,市場的平淡反應可想而知。
但這些都不是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威脅,是自主品牌,尤其是國產新能源的崛起。
2020年,國產品牌開始批量殺進10萬元級別市場。第二年,比亞迪先是一口氣發布了秦PLUS、宋PLUS、唐DM-i三款混動車型,把新能源車價格拉到了同級別燃油車的水平,又在年底發布了四款“海洋網”系列產品,專打“年輕人的第一輛車”。
一年時間,七款車型。到12月,比亞迪的月銷量已經接近十萬輛。
這背后,是自主品牌車企新車研發與上市的大變革。
2019年比亞迪開發漢車型,將車型和動力總成一起開發,只用18個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放在傳統合資車企,開發一個動力總成就要三到四年。
在合資車稱王的時代,業界一直有個規律:三年一次小改款,七年一次大改款。但比亞迪們革命掉了規律,也革掉了合資車企的好日子,華為系入場后,迭代速度又卷到了新高度——小改款半年以內。
新車推出,效果理想,跑步攻占市場;效果不理想,立即改型優化,再跑步推向市場。
這已經不再是傳統造車,而是互聯網公司的打法了。
這種打法,顯然不是決策機制慢,業務反應更慢的合資車企所能適用的。
上汽內部也曾感到過危機,上海大眾總經理賈健旭在2024年就自我檢討:“我們現在的開發還是以串聯關系在開發,所以很多東西都慢了?!辈⑸羁谭词。?/span>
“兩年之后技術就迭代了,三年之后技術徹底更新了,五六年這個技術已經完全落后了。在飛速發展的世界里,如果有時差的話,這個東西就有問題了。”
但想到和做到是兩碼事,時至今日,也沒見上海大眾真正快起來。
在新賽制里,上汽缺的還遠不止“快”。
比如,自主品牌們圍繞成本、效率和市場的價格內卷,上汽更是招架不住。
去年3-4月、7-8月、10月,上汽三大合資企業先后進行了三輪大降價:比如大眾旗下相關車型,綜合優惠可達7萬元;別克旗下綜合補貼可達7萬元,雪佛蘭全系補貼可達7萬元……
但這個價格戰,上汽打不起。
上汽的凈利率本身就不到3%,成本、效率都無法跟比亞迪們硬鋼——即便罔顧財務報表,它能掏出來降價的利潤也很有限。于是,就有了賈健旭那句:
“你不可能跟著比亞迪持續降價。”
產品迭代跟不上,價格戰打不起、不能打,上汽的“三駕馬車”最終只能丟銷量,丟市場。
2023年,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駕馬車”,其銷量分別為121.50萬輛、100.10萬輛、140.31萬輛,合計361.9萬輛,而2018年這一數字是610.67萬輛。
量價雙跌,上汽的利潤比營收掉得更狠,也就不奇怪了。
2023年,上汽三大合資企業的總產量是362.43萬輛,但其設計產能合計達575.6萬輛,這意味著,它有超過37%的產能已處于閑置。
國產替代、新能源替代(產品換代)、產品迭代猛卷、價格戰猛卷,這四股浪潮,在任何一個行業里都足夠對舊勢力構成致命挑戰,而在汽車行業,四股浪潮已經合作一股。
接下來幾年,上汽的日子可能會更難過。
不去百度,有多少人知道“銳歌”是什么?
這是上汽通用凱迪拉克旗下、首款來自“奧特能”純電動平臺的電動SUV。
“銳歌”上市后,凱迪拉克圍繞新車和奧特能純電動平臺,下足了力氣做營銷,但實際效果令人沮喪:2022年,一共賣了2366輛。
無奈之下,凱迪拉克只能也采用“以價換量”的辦法。2023年7月,一降就是6萬元;11月新增的兩款入門車型,又把價格門檻拉到了29.77萬元。
但降價還是沒帶來銷量。2023年,銳歌賣了5400輛,在2024年1-4月,銳歌的月銷量分別只有185輛、60輛、87輛、91輛。
銳歌的故事,只是上汽轉型的一個縮影。
上汽的轉型,其實是很早的。在2015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就開始力推“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的四化戰略。
今天看來,除了共享化有待商榷,剩下的“三化”,都是極富遠見的戰略。
十三五期間,上汽在自主研發方面大手筆投入近600億元。一邊與阿里合資成立專攻車聯網的斑馬,另一邊在硅谷設立了風投基金和創新中心。
但起得早,不代表走得快、走得遠。
2016年,上汽推出了“全球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但它熱銷的勢頭只保持了兩年,就開始每況愈下。
原因并不復雜——沒有持續迭代,沒有連續性。榮威RX5搭載的YunOS智能系統,搶的是先發優勢,但“互聯網汽車”的概念,張三李四都可以用,甚至可以用得更好,榮威卻沒有拿出硬核的新東西。
不出半年,各大車企要么通過擁抱騰訊、百度這些互聯網巨頭,要么干脆自己研發,相繼推出了智能車載互聯系統。
在榮耀RX5之后,無論是新能源、還是智能車,上汽就再也沒有大動靜了。
2023年6月,在上汽的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終于按捺不住了:
“去年以來,新能源車成為超級風口,比亞迪和長城股價漲了五六倍,江淮超過10倍,可上汽市值像中了魔咒一樣,長期趴在地板下,跌破了凈資產,但上汽還在自戀銷量第一!”
最后,這位投資者扔出了終極一問:上汽究竟怎么了?
面對批評,上汽董事長陳虹沒有回避:
“不光是上汽,與造車新勢力的股價相比,大眾、奔馳、寶馬都存在一定差距。”
陳虹的回答很巧妙,卻忘了一件事,投資者提到的比亞迪、長城和江淮,都是老牌車企。
2023年,上汽的新能源汽車賣出了112.3萬輛,同比增長4.6%,銷量名列全行業第二位。
數字看著很光彩,實質卻是滿把心酸。
根據經濟學家任澤平的測算,比亞迪用302萬輛新能源汽車,實現了4621億元的收入;行業第三的吉利,用49萬輛車實現了618億元收入;而上汽112.3萬輛新能源車的收入是833億元。
平攤下來,比亞迪每輛車的平均售價是15.3萬元,吉利是12.61萬元,上汽新能源汽車只有7.41萬元。
這個測算雖然不夠精細,但卻足夠反映事實:上汽的新能源汽車停留在相對的最低端,有量,有增長,但就是不賺錢。
其112.3萬輛新能源汽車里,上汽通用五菱就賣出了45.9萬輛,其中宏光miniev有23.79萬輛,而它的售價,甚至可以低到3萬元以下。
換言之,在新能源領域,上汽很難靠得上合資。其實這些合資企業背后的外資品牌,無論通用,還是大眾,它們自身也是新能源領域里的難兄難弟。
所有希望,只能被寄托在自主品牌上。
在被投資者怒批的那屆股東大會,因為自主的話題,陳虹還造出了一個輿情。
當投資者問及,是否考慮在自動駕駛方面與華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時,陳虹答道:
“如此一來,它成了靈魂,上汽成了軀體。對于這樣的結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盡管引發了諸多批評,但陳虹的“靈魂論”,并不是全無道理。
在華為與車企的合作方式中,最頂級的,是由華為提供鴻蒙車機與自研車載計算芯片在內的全套HI解決方案。如果真的采用這種總包方式,意味著留給車企的只有車身、底盤這些部分。
作為行業龍頭,上汽一定不情愿喪失核心能力,低頭成為華為的“代工廠”。這也意味著,它的自主品牌,是真的要靠完全自主,但其自主的成績卻非常勉強。
2020年,作為上汽集團旗下的“自主高端純電智能汽車品牌”,智己汽車誕生了。
智己來頭很大,背后有上汽集團,還有阿里巴巴和張江高科兩大靠山??雌饋砑炔蝗奔夹g和經驗,也不缺資金和資源。
2022年,它推出了第一款智能電動車:智己L7。一年內從接近40萬元的四驅新品牌汽車,變成單電機后驅,價格也降到了33.8萬,卻只賣了5000輛。
2023年,智己表現好了一些,但也只有3.83萬輛。
作為上汽自主品牌向新能源轉型的另一條腿,飛凡汽車同樣走得磕磕絆絆。
飛凡的根,來自于上汽榮威的新能源事業部。
在推出了爆款車榮威RX5后,榮威又做出了插電混動版和純電版RX5,后者還一度成為2017年最暢銷的純電SUV。
如果按這條路好好走下去,榮威極有可能會在SUV市場里占住一極,但它卻在關鍵時刻出現了戰略搖擺,一面推出MAREVEL X這種售價超25萬的中高端車型,一面卻靠“油改電”的網約車走量。
搖擺的結果,是高端市場沒有抓住,卻被低端市場拉垮了品牌形象。
繞了一圈,榮威新能源事業部最終在2021年,用“飛凡”獨立公司的名義重新規劃,但此時消費者心里早已裝滿了特斯拉、比亞迪和“蔚小理”。2022年,它全年銷量不足1.5萬輛,2023年,在飛凡F7和R7兩款車的共同發力下,它才賣出了2.15萬輛。
飛凡成立時,CEO吳冰曾立下目標:到2025年成為中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頭部企業。
現在,它還有半年時間。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專門表態:要對一汽、東風和長安三大國有車企,進行新能源汽車技術、市場占有率和未來發展的單獨考核。
作為上海市國資委主管的地方國企,上汽暫時無需面對考核,但市場的壓力,卻無法逃避。
2023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上汽正式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到2025年,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達到350萬輛,較2022年增長2.5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將達到70%。
如今,時間只剩不到兩年,差距卻超過280萬輛。
在商業史上,曾有很多縱橫一時,又歸于沉寂的超級龍頭。今天的上汽仍是中國銷量第一的汽車集團,但還是那句老話:
留給它的時間,真的是不多了。
[1]?上汽集團歷年財報
[2]《上汽集團,黎明將至,強新品周期正在進行時》光大證券研報
[3]《拆解上汽集團年報》新京報
[4]《從合資合作到自主領銜,上汽集團見證上海汽車產業發展與變革》上海國資
[5]《比亞迪的臨界點》 晚點LatePost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