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衣服的唯品會,沒有第二增長曲線
主打品牌折扣的電商平臺唯品會,在2023年的“甜蜜一年”之后,又迎來大考。
主打品牌折扣的電商平臺唯品會,在2023年的“甜蜜一年”之后,又迎來大考。
唯品會在近期發布2024年第一季度的財報,數據顯示,這一財季,唯品會GMV同比增長8%。相比去年高達兩位數的GMV增速來說,今年唯品會面臨的考驗顯然更加嚴峻。
GMV增長降速并不致命,最近幾年,GMV與營收增速起伏幾乎已經是每家電商平臺的常態。真正引起市場疑慮的是:單純依靠賣品牌折扣的衣服,唯品會是否已經觸摸到增長的天花板?甚至,對服飾穿戴的依賴,能否讓唯品會度過這一消費周期?
被稱為“新中產女生衣柜”的唯品會,第二增長曲線在哪里?或者說,有了“品質低價”的服飾做護城河,唯品會還需要第二增長曲線嗎?
賣衣服是把雙刃劍
618第一波戰報公布后,不出意外,唯品會賣的最火的,依舊是衣服與鞋。
唯品會數據顯示,618年中特賣節自5月17日晚8點開啟以來,女裝、運動戶外銷量等迎來快速增長,唯品會女士時尚防曬衣銷量同比增長2倍以上,新中式服飾銷量同比增長259%,香云紗、馬面裙、刺繡、旗袍等成為搜索關鍵詞。此外,新中式童裝也極受歡迎,嬰幼童旗袍銷量同比增長168%。運動戶外方面,沖鋒衣銷量同比增長41%,足球鞋、騎行服等運動穿搭銷量同比增長30%以上。
毫無疑問,衣服鞋子就是驅動唯品會這臺汽車飛馳的電機。這種趨勢從財報中也能看到,24年第一季度,唯品會服飾GMV增長超過兩位數,連續多個季度超過平臺的GMV平均增速。
即使有了京東和淘寶,女生還會下載唯品會。吸引她們的是大牌與高性價比的衣服,翻看唯品會的APP,在618促銷期間,多款國際大牌的潮流T恤,價格已經低至200元以下。而在SHOPPING MALL的門店里,類似的T恤價格多在300-600元。
女生“買衣服先上唯品會”是護城河,但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特賣電商的天花板。“品質低價”的衣服提供的動力固然澎湃,但疑慮在于,單電機的新能源汽車,是否能比多電機的車跑得更快,甚至跑得更遠?
嚴格來看,唯品會上并不只有衣服和鞋,美妝、小家電、珠寶配飾、營養保健品等同樣也是特賣平臺的一部分,但本質上,這些品類在唯品會更像是衣服的延伸與補充——當女生買完衣服后,她們下一個關注點就是美妝與配飾;或者如寶媽,除了買衣服,她們也關心家務與健康。衣服仍是唯品會被用戶選擇的最底層原因。
一季度的財報也放大了擔憂:持續陰雨、濕冷的天氣使女生衣服換季的步伐延緩,社零中服飾類的消費品同比增長僅有2.5%,這不僅拖慢了唯品會服飾GMV的增速。甚至,對比2023年,唯品會衣服鞋子對平臺整體GMV的驅動力也趨于減弱。
特賣電商不得不面對拷問,想要打開增長天花板,應該去哪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不存在的第二增長曲線
唯品會第一季度GMV增速趨緩背后亦不乏亮點,財報顯示,其超級VIP活躍用戶同比增加11%,貢獻線上支出的45%。
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唯品會超級VIP活躍用戶以兩位數速度增長。至少在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之前,唯品會已經驗證了大牌與高性價比的衣服對于女生的吸引力。
在唯品會內部人士看來,唯品會對于第二增長曲線并不如外界想象中焦慮,據了解,其高層多次在內部強調,“唯品會需要堅持特賣”。屬于貨品驅動型的特賣電商,相比第二增長曲線,更憂慮于“品牌”與“好貨”。
唯品會儼然是行業中的“老實人”——這家特賣電商秉持著近乎樸素的商業觀,他們認為大品牌、高品質、低價格的衣服一定會吸引消費者購買。在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上,唯品會高層表示,“要堅持做好自己的品牌特賣,有更多的好貨,更多的好價格的商品給到用戶,這也是用戶一直沒離開我們的原因”。
但在當下的環境中,這究竟是優勢還是劣勢頗為一言難盡,大牌與高性價比的衣服固然吸引了女生的關注,但她們對唯品會的評價也趨于兩極分化:有的人被“尋寶式”的購物體驗所吸引,而更年輕、05后的用戶則忍不住吐槽:衣服的款式更偏向于職場女性與寶媽;搜索功能很難一步找到自己心儀的衣服;而商品的個性化推送,則和搜索一樣不那么靈敏。簡而言之,貨也許不錯,但使用起來,是真有門檻。
從這個角度看,削平使用門檻、把大牌服飾賣的更便宜、讓更多新中產女生感受到“便宜”,對于唯品會來說,重要性遠遠高于去尋找一條縹緲的第二增長曲線。
3
電商,向核心品類聚焦
不僅唯品會,在整個零售圈里,這兩年,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熱度也早已平息。
這本質上還是受到消費環境的影響。消費者日趨理性,他/她們既追求品質又追求性價比。在電商上買東西,秉持的也是“哪里的品類有優勢就在哪里買”。在這個前提下,電商平臺出現分流:消費者在淘寶上購買日用百貨,在唯品會購買衣服和鞋,去京東購買數碼家電。平臺們聚焦核心品類成為比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更重要的事。
甚至,對于大多數電商平臺來說,增長都已不是最重要的事,在當下的消費周期里,留量與質量,會比流量更加可貴。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