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弄風云29年,萬億“中植系”徹底謝幕!
“中植系”248家企業合并破產清算,投資者能挽回多少損失?
作者/武麗娟 高遠山?編輯/高巖?來源/野馬財經
曾經攪動資本市場風云的萬億“中植系”黯然隕落后,重整又傳來大消息,中植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植集團”)等248家企業將被合并破產清算。
這是繼4月7日宣布延長債權人債權申報期的公告后,中植集團時隔2個多月再度披露重整進展。
公開信息顯示,中植集團由黑龍江人解直錕創辦于上世紀90年代。1995年4月成立,20世紀初開始在金融資本領域擴張,成為國內知名的民營資本集團,巔峰時曾經號稱萬億資產,而截至2023年11月,其總資產賬面金額約2000億元。
時移事易,民營資本系族企業的興衰,令人喟嘆。30年間,這些造系英豪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因為各自不同的發展模式,迎來截然相反的命運。許多名噪一時的“系族”企業或衰亡或式微或轉型。其中聲名赫赫的“中植系”,因為“高杠桿模式”的高歌猛進在經濟下行期間遭遇嚴重挑戰,最終走向了曲終散場的地步,投資者也損失慘重。
圖源:罐頭圖庫
248家企業
被申請實質合并破產清算
2024年1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下稱“北京一中院”)裁定受理中植集團破產清算一案,并指定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擔任中植集團管理人。
1月26日,北京一中院發布公告,確定中植集團債權人債權申報期限至2024年4月5日。因中植集團有債權債務關系復雜,為保障相關債權人合法權益,債權申報期限又延長至2024年4月20日。
6月28日,中植集團官方微信號發文稱,公司管理人于6月28日向北京一中院提交申請,“中植系”企業存在復雜的關聯關系,財產分布廣泛,負債金額巨大。
經管理人調查,中植集團與中海晟豐(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等247家企業存在高度關聯性且法人人格高度混同,區分這248家企業財產的成本過高,“單獨破產清算將嚴重損害全體債權人的公平清償利益”。因此,管理人向法院申請對這248家企業進行實質合并破產清算。
北京一中院稱,如相關利害關系人對于中植集團管理人提出的實質合并破產清算申請有異議,應于2024年7月5日前(含本日)提出異議。北京一中院還列出了與中植集團存在高度關聯性的274家企業名單,產業覆蓋物業管理、投資咨詢、融資租賃、商貿中心、能源礦產等。另外,中海晟融、中植國際、中植資本、首拓融盛等資產管理公司均在其中。
來源:罐頭圖庫
中植集團是曾經翻云覆雨的民營巨頭,橫跨實體產業、資產管理、金融等多個領域的“萬億商業帝國”。2021年底,“掌門人”解直錕在鍛煉的時候突發心臟病去世后,留下萬億中植無人接班,風雨飄搖。
回溯來看,2023年8月,“中植系” 旗下四大財富管理公司金融產品大面積出現兌付違約,引發市場關注。
2023年11月,中植集團發布《致投資者的一封致歉信》。中植集團出險后聘請中介機構進行全面清產核資,盡調后發現:按照中介機構模擬合并口徑測算集團總資產賬面金額約2000億元,由于集團資產集中于債權和股權投資,存續時間長,清收難度大,預計可回收金額低,流動性枯竭,資產減值情況嚴重。另外,集團債務規模巨大,剔除保證金后相關負債本息規模為4200億元至4600億元。
剛剛“攤牌”不久,相關部門立馬行動。
2023年11月25日,據平安北京朝陽官微消息,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依法對“中植系”所屬財富公司涉嫌違法犯罪立案偵查,對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巨輪觸礁,出現巨大危機,官宣暴雷負債超4000億令人噓唏。但在金融領域和A股市場上,“中植系”也曾坐擁龐大版圖。
萬億“中植系”資本布局
PE+上市公司到實業+資管
根據官網資料,在實業板塊,中植集團依托控股的十家上市公司和獨角獸培育平臺,大力發展半導體、大數據、大消費、大健康、幼兒早教、新能源汽車、生態環保、企業外包服務等細分行業龍頭。
野馬財經梳理后發現,“中植系”曾經參與投資的上市公司有33家,其中控股9家,包括融鈺集團(002622.SZ)、康盛股份(002418.SZ)、*ST美吉(002621.SZ)、ST天山(300313.SZ)、美爾雅(600107.SH)、凱恩股份(002012.SZ)、準油股份(002207.SZ)、ST宇順(002289.SZ)、中金科技服務(8295.HK)。
另外曾參股的23家上市公司是達華智能(002512.SZ)、浩澤凈水(2014.HK)、*ST金洲(000587.SZ)、美麗生態(000010.SZ)、青島金王(002094.SZ)、*ST猛獅(002684.SZ)、節能鐵漢(300197.SZ)、天龍集團(300063.SZ)、經緯輝開(300120.SZ)、法爾勝(000890.SZ)、聯絡互動(002280.SZ)、中糧糖業(600737.SH)、*ST康美(600518.SH)、徐工機械(000425.SZ)、ST輔仁(600781.SH)、易聯眾(300096.SZ)、超華科技(002288.SZ)、鼎龍文化(002502.SZ)、經緯輝開(300120.SZ)、眾業達(002441.SZ)、荃銀高科(300087.SZ)、老恒和釀造(2226.HK)、振東制藥(300158.SZ)。
除上述公司外,中植系還參股了兩家新三板公司,分別是五星傳奇(872068)和永樂文化(837736)。
這些上市公司股權穿透后基本集中在了解直錕手中,除上述33家上市公司外,中植系還曾染指大名城、皇庭國際、興業礦業、中南文化等多家上市公司,在此不一一列舉。
相比實業 ,金融領域則是“中植系”快速擴張的重鎮。
據公司官網介紹,在金融板塊,集團戰略控股或參股六家持牌金融機構,包括中融信托、中融基金、橫琴人壽、恒邦財險、中融匯信期貨和天科佳豪典當行。控股或參股五家資產管理公司,包括中海晟融、中植國際、中植資本、首拓融盛,業務涵蓋不動產管理、困境資產管理、國企混改、并購重組與私募股權投資等。控股或參股四家財富管理公司,分別為恒天財富、新湖財富、大唐財富、高晟財富。
2001年開始,中植集團進入金融產業,經過20年的深耕,其旗下金融板塊囊括信托、財富管理、保險、典當、融資租賃、PE/VC等眾多金融業務,據野馬財經不完全梳理顯示,“中植系”控股的金融機構數量至少30家。
通過這些布局,中植系拿下了信托、公募基金、保險、期貨、私募基金等多塊金融牌照,布局可謂相當深遠。
金融業務中,核心無疑就是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下稱“中融信托”)。中融信托在“中植系”既是融資主體,也是投資主體。
2014年前后,“中植系”參股上市公司的方法是“PE+上市公司”模式,或者說是類似金字塔式的資本結構,即 “X+中融信托+上市公司”。即主要通過參與定增和二級市場來參股上市公司。從以往案例來看,常見的方式包括,通過定增、資產重組、受讓股權、增持、競拍等方式進行資本運作,入主上市公司。
最經典的模式是,以中融信托為核心進行融資,然后再將資金投入到PE等私募基金中,喜歡做二、三股東,將低價投資的資產,孵化成熟再注入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共享資本市場的收益。
以上均為野馬財經于2017年梳理“中植系”實業布局、上市公司和金融資產版圖,內容較當下情形有所不同,供讀者參考。
這家民營資本系族里的標桿,是怎么轟然倒塌的?
萬億中植攪弄風云
“資本大佬”如何玩砸了?
從2000年開始,解直錕就將觸角伸向信托、理財、基金、保險等金融全牌照,打造資本帝國,資金流向正如中植集團致歉信所言:集中于債權和股權投資,中植系很大一塊資金運作方向就是PE(股權投資)+參股或控股上市公司。
激進擴張之后,中植集團創下高達3.6萬億元的資產規模。
而這種模式面臨很多風險。“中植系”在康美藥業、康得新、長生生物、東方園林等股票上頻頻踩雷,中植系逐漸走上臺前,成為“實控人”。
“資本大鱷”解直錕在去世前,已經意識到PE+上市公司模式的風險,并且做出了改變。這一提法在中植集團內部已經不講了,被解直錕本人提出的“實業+資管雙輪驅動”所取代,而且實業在集團內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植集團的沒落與其頻繁的投資失誤密不可分。解直錕生前熱衷于股權投資,控股了多家公司,然而卻在樂視網和長生生物等投資上踩雷,導致重大損失。
此外,中植集團還在房地產業上大規模投資,崛起離不開房地產。2017年-到2020年,中植旗下的信托公司將大量的資金投資房地產業。業務占比從之前的6.61%一下子上升到18%,在短短4個時間里,翻了近3倍。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面對市場長期調整不利形勢,中植集團財務危機進一步加劇。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國內房地產市場出現長期調整的趨勢,這對于中植集團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中融信托是中植集團的核心平臺,也是整個中植集團得以擴張的根基之所在。
據悉,恒大、華夏幸福、佳兆業、融創、陽光城、藍光地產、泰禾、世茂均與中融信托存在合作。
中融信托逾期兌付風波,也波及A股多家上市公司。
2023年8月起,已有永新光學、雙成藥業、藥石科技、安記食品、三德科技、潤歌互動、安利股份、微光股份、先鋒電子、中瑞泰、安邦電氣、金房能源、金博股份、南都物業、咸亨國際紛紛披露遭遇中融信托逾期兌付。
據不完全梳理發現,截至2023年12月份,官宣踩雷中融信托的A股上市公司已達19家,逾期本金合計超6億元。
來源:罐頭圖庫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示,中融信托近年來業務問題不斷,逾期業務持續,特別地產業務深陷,信用受損。這里涉及兩方面問題,一是前期自身布局的房地產和部分股權業務問題影響了信譽,二是中植關聯業務導致了信用崩塌,與其他公司關聯度不高,會影響行業信用,但預計沒有什么關聯效應。
另外,創始人解直錕的突然離世更是讓中植集團再次陷入困境,公司內部管理混亂,多位高管紛紛離職,企業迅速走向衰敗的深淵。對于這家國內最大的民營資產管理公司,失去了領頭羊,也就失去了帶領公司走出困境的核心力量。這不僅是人事的變動,更是信心的崩潰。
中植集團雖然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努力扭轉經營困境,但成效不及預期。
四千億債務爆雷
投資者損失能挽回多少?
中植集團的破產清算不僅僅是金融界的一場地震,也對相關行業、企業、投資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23年下半年開始,恒天財富、大唐財富、新湖財富和高晟財富代銷的定融產品相繼出現逾期,在7月后全面停兌,涉及15萬名高凈值投資人(300萬以上的投資者)、近5000家企業客戶。
《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第一百一十條第三款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權人新提起的要求債務人清償的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同時告知債權人應當向管理人申報債權。債權人申報債權后,對管理人編制的債權表記載有異議的,可以根據《企業破產法》第58條的規定提起債權確認之訴。”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二十一條的規定,紀要中提到的債權確認之訴只能向受理破產申請的人民法院提起。
債務人被裁定受理破產申請后,債權人新提起的給付之訴,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立案后發現的,則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相關規定裁定駁回起訴,同時應告知債權人向管理人申報債權。
根據中植集團此前發布的致歉信內容顯示,由于集團資產集中于債權和股權投資,存續時間長,清收難度大,預計可回收金額低,流動性枯竭,資產減值情況嚴重。同時,債務規模巨大,剔除保證金后,相關負債本息規模約為4200億元-4600億元。
中植集團還稱,將理清歷史脈絡,對于可能存在的侵占集團和投資者利益的行為零容忍,一經發現和證實,無論企業還是個人,一律依法追究相關責任并追回相關財產。同時,中植集團對投資者產生損失深表歉意,將積極配合中介機構清產核資工作,準確查清資產債務具體情況用于對投資者權益的保障。
來源:罐頭圖庫
此次中植集團248家企業被合并破產清算,在資不抵債的背景下,未來有多少清償比例?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合并清算是合理的,中植系各公司之間股權關系復雜,絕大多數公司并不是獨立的運營實體,只不過是實現特殊目的的殼公司。如果區分每個公司單獨清算,則因為有限責任的關系,有些公司的債權人什么資產都沒有,而尚有資產的公司又沒有債權人,對債權人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合并清算,就不用去管各公司的有限責任問題,統一對待債權人的債務清償。雖然不可避免有少數債權人可能會吃虧,但總體而言,是保護了絕大多數債權人的利益。當然已經到清算這步了,債權人的損失都挺大,只是說盡可能追回一些罷了。
資深信托行業從業人員萬國朝指出,刑事債權在破產清算中并沒有優先權,都屬于普通債權。另外,中植系四大財富公司并不在破產清算名單內,財富公司已有多名財富顧問因未完成退繳被刑拘,目前北京市公安局已向全國經偵下發了相關地區理財顧問的名單,具體退多少,目前還不清楚。
自媒體“金融法評001”撰文,從名單來看,全資持股的中植能源集團、貴州中植能源有限公司均被合并,但再下一層 —— 真正掌握資產的貴州安晟能源不在合并范圍。雖然中植系在安晟能源的持股比例高達66%,但股權早就被質押,現在也被多重司法查封。雖然安晟能源是貴州省第二大煤企,但中植系的股權價值已被嚴重掏空。
靜水流深,暗流涌動。在金融領域中,沒有絕對的安全島。資本也是流動的,世上從來沒有大而不能倒。
30年間,民營資本系族大佬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令人嘆為觀止、唏噓不已的資本大戲。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30多年的發展,市場已經愈發規范,也讓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資本系族們漸漸失去了生存空間。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透明化、規范化的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新產業資本。
中植集團上演了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高光時刻,但最終也沒能擺脫上世紀民營資本系族企業宿命,還是絆倒在依靠人脈、高杠桿激進擴張、公司治理不規范上的通病上,最終走向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的命運,給后來者警示,令人唏噓不已。
你怎么看待解直錕的中植集團平地起高樓、最后又樓塌了?評論區聊聊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