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合同詐騙案,牽出假國企連環套
一起看似簡單的上市公司被合同詐騙案,牽出背后多個同類案。
作者?|?特約作者黃梓棟??編輯?|??邱月燁
今年上半年,包括創意信息(300366.SZ)、科創信息(300730.SZ)、微創光電(430198.BJ)在內的三家上市公司先后發布了涉及大有數字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大有科技”)、國網四川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下稱“川綜能”)等企業的合同詐騙案。據上述企業公告,武漢、北京、長沙、成都等多地警方已進行立案處理。
2月22日,創意信息收到了《立案告知書》,公告披露2022年11月25日創意信息與川綜能簽訂了七份《物資采購合同》,合計金額約為3.63億元。川綜能于2022年12月29日分別向創意信息支付貨款人民幣1998.83萬元及人民幣1900萬元,后續未支付任何款項。創意信息在催收回款過程中發現涉嫌違法犯罪行為,并于2024年1月19日向警方報案。
4月29日,微創光電收到武漢公安局送達的《立案告知書》。公告披露2023年1月,微創光電與川綜能就“雙碳綠色能源中心項目”簽訂《物資采購合同》,合同總金額1.2億元;2023年4月,公司與湖北省智慧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智慧數字”)就上述項目再次簽訂了兩份《物資采購合同》,合同總金額7437.95萬元,智慧數字銷售方為川綜能,微創光電承擔該項目的采購工作。微創光電在項目催收回款過程中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并發現涉嫌違法犯罪行為,于2024年4月1日向警方報案。
7月9日,科創信息發布公告稱因涉嫌被合同詐騙收到警方《立案決定書》。根據公告,2023年4月,公司與大有科技分別簽訂兩份《物資采購及集成服務合同》,合計金額約為1.1億元。根據合同約定,大有科技于2023年5月16日分別向科創信息支付貨款共計890萬元,后續未支付任何款項。公司在催收回款過程中發現涉嫌違法犯罪行為,并于2024年4月19日向長沙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經濟犯罪偵查大隊報案。
撲朔迷離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真相?據時代財經調查,包括上述已發布公告的3家上市公司,至少5家上市公司、十余家企業牽涉其中。此外,時代財經抽絲剝繭,發現上述多起糾紛的原點均指向一家身份存疑的“假國企”——國寧睿能綠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國寧睿能”)。
項目初期并無疑點
“這是公司與大有科技的第一次合作。”科創信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透露,在合同簽訂前公司按照流程對大有科技進行盡調,且大有科技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了首期款,項目初期并無疑點。
但項目后續的走向讓科創信息感到意外,“這是公司20多年來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是一個偶發性事件。”
科創信息是一家位于湖南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主要服務于政府、機關單位。2023年報顯示,科創信息第一大股東為湖南財信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財信數科”)。財信數科是湖南省唯一的省級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省屬國有大型骨干企業湖南財信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財信金控”)旗下子公司。2023年報還顯示,科創信息第一大客戶為公司第一大股東,與公司存在關聯關系,2023年其銷售額為2356.8萬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10.07%。
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的要求,科創信息在4月19日報警的同一天,便對2023年度的業績做了最壞的打算。
科創信息在2023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稱,與大有科技合作項目剩余款項的付款期限為2024年5月16日之前,截至公告披露前尚未收到剩余款項。鑒于該項目臨近付款截止期限,公司經多次與大有科技溝通,大有科技一直未提供書面付款時間安排。
科創信息根據與大有科技的溝通情況判斷,該項目未來現金流入具有重大不確定性,公司與大有科技之間的項目暫不具備收入確認條件,故調減該項目已經確認的銷售收入,同時該項目將來預計產生的應收款項計入其他應收款,并基于審慎性原則全額計提壞賬準備,該事項調整減少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179萬元,占2023年度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涉案的大有科技,同樣有著國企背景。科創信息此前在同花順中回復投資者提到,公司客戶大有科技為國有企業,其為大有國聯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大有國聯”)的全資子公司。
公開信息顯示,大有科技成立于2021年,為大有國聯全資子公司,而大有國聯又是大有數字資源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下稱“大有數字”)。大有數字股東為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華迪計算機集團有限公司等,其名下有逾千家公司,總資產規模近1000億元,年營業收入近300億元。
企查查顯示,大有數字涉及多條司法案件、限制高消費令及被執行案件。大有數字的董事長張長江,曾在大有科技任董事長,目前被限制高消費,并已從大有科技主要管理成員中退出。今年3月,北京產權交易所還披露,大有數字的100%股權以4032萬元底價進行掛牌轉讓。
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面對科創信息的指控,大有科技卻給出不一樣的答案,“我們才是受害者,是川綜能涉嫌合同詐騙。”大有科技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財經。
大有科技所說的川綜能是雙方合作項目的購買方。另據科創信息公告描述,“根據大有科技提供的其與川綜能簽訂的合同,該項目的業主方為川綜能”。
科創信息在2023年報中曾提到,大有科技與川綜能簽訂了合同,在此次合同詐騙一案中,科創信息年審會計師曾要求對該項目補充客戶訪談、項目現場實地查看等審計程序,但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然而,科創信息通過與業主方川綜能溝通核實,發現大有科技提供的其與川綜能簽訂的合同資料與公司在川綜能了解到的項目情況存在重大差異,并于今年2024年4月19日采取報警處理。
科創信息公告及企查查顯示,川綜能是一家央企背景的公司,注冊資本約3.12億元。股權結構顯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網”)通過國網綜合能源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川綜能51%的股權;川綜能的另外兩名股東是國網四川電力公司(持股29%)和四川科銳得實業有限公司(持股20%)。
時代財經查詢到,作為國家電網控股孫公司,川綜能地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24號,門口掛著國家電網的牌子。大有科技也曾表示川綜能和國家電網都在同一片區辦公,“公司曾帶隊多次前往川綜能的辦公場所,從門禁到辦公樓里的設施、辦公人員,就是一家國網旗下的國企”。
“直到另一家上市公司創意信息爆出川綜能涉嫌合同詐騙,我們才發現異樣,我們也報了案。科創信息也是作為公司這次項目供應商之一參與進來的。”大有科技告訴時代財經。
時代財經拿到了一份大有科技的《聲明》。聲明顯示,2022年12月,川綜能向大有科技購買服務器設備,為采購相關設備,大有科技后與科創信息簽訂兩份《物資采購及集成服務合同進行采購》,但川綜能除預付款外,后續再未向大有科技支付任何款項,導致其無法向科創信息付款。
圖源:大有科技
聲明還提到,2024年2月,大有科技在了解到另一家上市公司創意信息發布的關創意信息遭川綜能合同詐騙被立案處理公告后,在催收回款過程中發現川綜能涉嫌違法犯罪行為,也進行了報案,并于2024年5月29日收到北京市海淀分局送達的《立案告知書》。
圖源:大有科技
大有科技透露,在與川綜能進行合作時,公司對川綜能進行了盡調,并多次與國網四川電力公司、川綜能相關領導進行會晤,包括核實是否進行招標掛網才敲定合作,因簽訂合同當時處于疫情防控期,最終通過網上競價的方式中標,對方表示,因為有國家電網的背書,公司層面非常愿意參與到有國企背景的重大項目中。
目前,已公告被合同詐騙案的科創信息、創意信息、微創光電等3家上市公司,均指向川綜能及其關聯項目。
時代財經通過官網提供的電話聯系川綜能,幾經周折后打通電話。“是國寧睿能這家公司涉嫌合同詐騙,其他方面待警方通報調查結果,暫不便透露。”川綜能相關人士告訴時代財經。
川綜能提到的國寧睿能,也是創意信息一案中的實際購買方。此前,時代周報記者曾對創意信息被合同詐騙一案做了深度報道并提到,創意信息已將國寧睿能作為第一被告人。
從時間線上可知,目前已有微創光電、大有科技、創意信息、科創信息四家企業進行了報案。而微創光電、大有科技、創意信息、三家企業,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期間與川綜能進行了直接的合同往來。
大有科技在與時代財經采訪中提到,公司與川綜能的合作,和微創光電、創意信息所了解的情況及提供的內容基本一致,均指向“雙碳綠色能源中心項目”。而后,大有科技將項目部分采購內容分包給科創信息。而最先催款后引出合同詐騙一案的創意信息,在2024年2月通過報案點燃了導火索,將此事公之于眾,其他受害企業也相繼選擇報警處理。
假國企的連環套?
事實上,國寧睿能的身份更是撲朔迷離。企查查顯示,國寧睿能為綠色煤電有限公司(下稱“綠色煤電”)全資孫公司,而綠色煤電旗下多家下屬公司曾被國央企公開“打假”,其中就包括了國寧睿能的母公司華創綠色能源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下稱“華創綠色”)。2024年2月25日,央企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能”)發布一份涉及96家企業的“打假”名單,并稱相關企業通過偽造中國華能所屬企業證照和印章,在市場監督管理機關將企業虛假登記為中國華能所屬企業出資企業,華創綠色的名字就在這96家企業的名單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國寧睿能成立之初控股股東為一家民營企業,此后相繼引進三家自稱“國資背景”的法人股東:北京中網智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國信中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吉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3年上述三家控股股東相繼退出后,賽俚斯城市建設發展(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賽俚斯城建”)、天津國寧睿能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國寧”)相繼成為國寧睿能全資股東。此后,賽俚斯城建、天津國寧同樣在2023年9月被央企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公開打假。而目前的控股股東華創綠色,已是國寧睿能股東中第四個被“打假”的企業。
大有科技向時代財經表示,公司在調查中還發現山東浪潮新基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浪潮新基建”)、許繼電氣(000400.SZ)、山東愛特云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愛特云翔”)、深圳市智慧盾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深圳智慧盾”)以及部分政企單位牽涉其中。時代財經隨后聯系了上述大有科技提到的企業進行求證。
有知情人士透露:“浪潮新基建相關項目落地了部分,詐騙事宜不清楚。”此前,創意信息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透露,2022年9月國寧睿能與浪潮新基建簽訂了共建數字能源的戰略合作協議。據工商信息顯示,浪潮新基建系浪潮集團下屬子公司。而許繼電氣方面回應時代此財經稱“并無此事”。此外,時代財經又嘗試聯系愛特云翔、深圳智慧盾兩家公司,均未能得到回應,但企查查顯示這兩家公司存在關于買賣合同糾紛的民事訴訟案件,其當事人中出現了國寧睿能、大有碩能實業有限公司(為大有數字資源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
圖源:企查查
此外,券商中國曾在關于創意信息一案報道中提到,國寧睿能還與興源環境(300266.SZ)、實達集團(600734.SH)有大額交易,同樣涉及到上述提到的“雙碳綠色能源中心”項目。
據報道,興源環境全資子公司浙江新至綠能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新至綠能”)于2022年12月27日與國寧睿能簽訂了《物資采購合同》,國寧睿能向新至綠能采購儲能設備,合同額為2.826億元。去年6月,興源環境通過互動平臺透露,公司與國寧睿能簽約的2.83億元儲能設備銷售合同處于研發打樣階段。
在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中,興源環境表示,國寧睿能暫未支付合同預付款,公司已多次溝通對方,催促其按合同約定盡快支付款項,公司將在收到首付款后再啟動交付工作。興源環境回復券商中國“沒有拿到預付款,公司不會進行備貨的”。
實達集團則于2022年8月中標國寧睿能“雙碳綠色能源中心應用服務采購標段1-45項目”,中標金額高達14.98億元。項目內容主要為國寧睿能提供數字政府信息化、大數據平臺以及智能化設備等產品及服務。此后,實達集團于2022年9月同國寧睿能簽訂了系列《年度框架采購合同》。2023年3月,實達集團披露,國寧睿能已下采購訂單金額合計4.57億元,實達集團實際交付2670萬元,回款600萬元,剩余2070萬元貨款尚未回款,其余尚未履行的采購訂單4.303億元。
實達集團稱其已書面發函國寧睿能催收相關款項未果,決定解除《年度框架采購合同》,終止尚未履行的采購訂單及其他未盡事項,剩余未回款金額國寧睿能曾以其部分自有財產對實達集團尚未收回2070萬元的債權設定擔保,擔保期限自2023年3月31日至5月31日,目前已期限屆滿,正在進行擔保物處置工作。
這也表明,興源環境、實達集團雖牽涉國寧睿能項目的“連環套”,但與上述3家已報案上市公司相比損失較少。
3家上市公司業績受重創
從損失程度看,創意信息、科創信息、微創光電3家已公告被合同詐騙上市公司付出的代價最為慘重,2023年業績受到重創,損失均過億,涉案金額合計已超6億元。
時代財經對科創信息進行采訪中提及此次案件是否對公司業績造成重大影響,對方給出肯定回復。科創信息2024年一季報披露,公司累計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01億元,同比下降10.28%。
另據修訂后的2023年報,科創信息實現營業收入23,398.68萬元,同比下降56.4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6,184.64萬元,同比下降753.09%,為近五年來首次出現虧損。報告期內,科創信息其他應收款中應收大有科技原值96,362,995.44元,計提壞賬準備96,362,995.44元。該項減值對公司2023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為-81,908,546.12元,占2023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的比例為50.61%。
創意信息則曾在2023年業績預告中披露,稱公司2023年的凈利潤將虧損3.5億元至4.5億元,主要原因是公司對川綜能項目之應收賬款全額計提壞賬,減少利潤約32,490.25萬元。據創意信息2023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7,494.35萬元,同比降低16.59%;實現歸母凈利潤-47,446.46萬元,同比減少735.49%。
而微創光電甚至因合同詐騙一案造成信披違規。6月3日,微創光電披露公告由于信息披露違規,公司及相關責任人被北交所通報批評。此外,公告對“雙碳綠色能源中心項目”全額計提壞賬1.68億元,受此影響對2022年年報、2023年三季度報進行更正:2022年營業收入調減685.15萬元,調整比例為5.35%;2023年第三季報營業收入調減1.16億元,調減比例為72.16%。據微創光電2023年報,公司實現營收13,268萬元,同比增加9.44%,實現歸母凈利潤19,167萬元,同比減少767.2%
目前,以國寧睿能項目為原點的合同詐騙案,已有武漢、北京、長沙、成都等警方立案調查中,最終誰是“受害者”,誰又是“施害者”?具體情況需等警方進一步調查結果公布后才能得知,時代財經將繼續跟進報道。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