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軟熙康更名為“熙康云醫院”,重點聚焦居家護理服務
東軟熙康更名為“熙康云醫院”,重點聚焦居家護理服務
東軟熙康(09686.HK)6月28日發布公告宣稱,公司采納中文名稱“熙康云醫院控股有限公司”為其新的中文名稱,代替現有中文名稱“東軟熙康控股有限公司”。公司股份簡稱由“東軟熙康”變更為“熙康云醫院”,股份代號保持不變。
過去,東軟熙康創立了國內首個城市云醫院平臺——寧波云醫院,并已連續運營10年。10年來,“城市云醫院”模式被相繼復制到華東、華北、東北、西南等地區的省份和城市。云醫院平臺將地方政府、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患者及保險機構等參與方連接起來,搭建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依托技術與模式創新,在促進醫療資源的高效、均衡分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熙康云醫院這一新名稱的確定,既體現出經過長期探索,驗證了“城市云醫院”模式的可持續性;又可在業內展現出與主業關聯更緊密的品牌形象。
2013年起,熙康云醫院在全國陸續設立健康管理中心,推出健康管理服務。2014年,在寧波市政府及相關部門主導下,中國首個城市云醫院平臺——寧波云醫院啟動建設,連接當地醫療機構、整合醫療醫藥資源,提供線上線下結合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業內普遍認為,寧波云醫院是此后國家政策框架下互聯網醫院的雛形之一。
之后,熙康云醫院一直推進寧波云醫院的迭代,豐富服務項目和技術功能,強化醫療健康服務的連續性;同時,將“城市云醫院”模式拓展至全國其他區域,逐步形成云醫院平臺服務、互聯網醫療服務、健康管理服務、智慧醫療健康產品的四大業務板塊;其中居家護理服務在持續耕耘下初具規模,到2023年底覆蓋了全國950家醫療機構,承擔了浙江省、河南省等省級政府互聯網護理平臺的建設運營工作。
熙康云醫院新名稱確定后,公司將以云醫院平臺作為數字化底座,圍繞居民健康需求,不斷豐富“醫療+護理+健康”服務場景和內容創新。
居家護理服務驅動業績快速增長
經過十余年的行業演進,目前互聯網醫療呈“多極分化”的格局,企業在醫、藥、險等細分領域各有側重,熙康云醫院將側重于“護”這個細分領域。
熙康云醫院CEO宗文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調整后的業務結構中,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已形成一定的收入體量,下一步公司將重點拓展居家護理服務。“疾病需要三分治療、七分養,護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院外護理仍存在巨大缺口,或未與院內服務形成有效銜接。”
2019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將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廣東作為試點區域,重點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健康教育、安寧療護等方面的護理服務。2020年12月,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再次發文,擴大試點區域。
2023年6月,國家衛健委在《進一步改善護理服務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提出,加強信息化技術支撐,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將院內護理延伸至院外;進一步擴大“互聯網+護理服務”覆蓋面,惠及更多人群。
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是熙康云醫院聚焦居家護理服務的源動力之一。同時,居家護理業務已經表現出強勁增長的狀態。
熙康云醫院居家護理服務收入及增長情況,數據來源:招股書、財報
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熙康云醫院全平臺提供的護理服務產品達到90+項,居家護理服務量超15萬+人次,較2022年同期增長185.9%;2023年,居家護理服務收入2270萬元,同比增長高達279.2%。
上述業績數據是熙康云醫院自身沉淀和外部機遇催化的結果。
多年來,熙康云醫院充分保障居家護理服務的安全和質量。在居家護理服務項目開通前,熙康云醫院都先聯合當地護理主管部門制定居家護理服務標準,包括服務制度流程、服務項目培訓大綱、服務項目質量評價指標等,并通過培訓不斷提升上門護士的服務能力和專業技能,重點增強其突發狀況下的緊急救治和應急處置能力。
同時,熙康云醫院探索出了可行的定價機制,兼顧用戶的可負擔性和護士的積極性。除了對用戶和護士進行充分調研之外,熙康云醫院與落地區域的衛健主管部門、護理學會、醫療機構等多方溝通,以制定更具科學性的服務價格。
宗文紅談到,結合各地經濟水平和其他非醫療行業的上門服務費用,平臺將注射、采血等常規護理項目的上門服務費定在100-120元左右,對護理技術要求更高、護理耗時更長的項目,大約在160-180元左右,母嬰、中醫等消費屬性更強的項目,則制定了更為市場化的價格。
在居家護理中,護士和患者雙方的人身安全、基本權益也需進行保護。為此,熙康云醫院通過護士實時定位、軌跡留痕、一鍵報警等技術,以及全程錄音、護理記錄等方式來進行保障。
以上舉措,為熙康云醫院居家護理服務積累了良好口碑,獲得用戶、護士、醫療機構及政府部門等的多方認可。
近幾年來,浙江省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加快推進“數字浙江”建設,作為“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省份,護理服務的數字化也是建設內容之一。寧波云醫院及其居家護理服務經過多年運營,已成為民生服務標桿,在這一背景下,2022年浙江省衛健委與熙康簽約,搭建起全省統一的居家護理平臺——浙里護理。
隨后,熙康云醫院快速推進“浙里護理”平臺的建設運營;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均已入駐,入駐護士(5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4.5萬名,占浙江省注冊護士的18.1%;平臺全年提供的居家護理服務量超12萬人次,較2022年同期增長295.6%。
得益于居家護理平臺建設運營經驗的行業認可度,2023年下半年,河南省政府與熙康云醫院啟動合作,搭建“豫健護理到家”服務平臺。截至2023年底,平臺已入駐54家醫療機構,可提供九大類71項居家護理服務。
總的來說,熙康云醫院居家護理實現了從市級平臺到省級平臺的跨越,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更大批量的醫療機構和護士入駐,覆蓋更大范圍的用戶,最終促進了2023年的護理業績高速增長。2024年,通過豐富“醫療+護理+健康”服務場景和內容創新,熙康云醫院進一步提升了醫療服務和護理服務的業務比重;特別是在居家護理行業,已形成成熟、可復制的業務運營模式,增長潛力巨大。
策略化復制“城市云醫院”
在宗文紅看來,雖然居家護理是重點拓展業務,但醫、護、健三者緊密關聯,都是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醫、護、健的協同發展,需要依托“城市云醫院”進一步復制擴張來進行。因此,公司始終堅持打造以城市為入口、緊密聯動區域醫療衛生系統的“城市云醫院平臺”獨特商業模式,幫助政府建設、運營和整合城市醫療服務資源,構筑基于平臺的區域數字醫療服務生態。
不過,熙康云醫院在推進“城市云醫院”模式復制的過程中,不得不面臨這些現狀:各地人口結構及用戶需求不同,醫療資源和服務水平存在差異,醫療數字化程度不一等等。
“即使同在浙江,寧波和其他城市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在寧波,我們已經基本做到醫療服務、居家護理與康復、健康管理的緊密結合。”宗文紅表示,相比之下在其他區域的運營剛剛起步,需要因地制宜。
經過多年實踐,熙康云醫院建立了一套成熟的運營體系,通過試點期、破冰期、突破期、穩定增長期和創新拓展期的標準化運營路徑,推動業務模式在各區域快速落地。
同時,專業運營和數據運營也可快速復制,前者諸如推動各地制定行業標準、規范制度,后者諸如進行用戶畫像精準分析、用戶需求洞察等。
技術層面,以數據中臺為底座,在擴張區域可高效對接政府部門、醫療機構、保險機構等參與方。
宗文紅坦言,公司對云醫院模式的深入探索,在寧波用了10年時間。“隨著模式的成熟,我們從寧波走向了浙江全省11個城市,只用了6個月。”
業務擴張過程中,最大差異在于服務項目。以居家護理服務為例,熙康云醫院通常根據當地需求分析,從基礎護理向專科護理延伸,從單一服務向多次連續服務、套餐服務等服務組合擴展,在運營過程中逐步完善,而非短期內一蹴而就。
此外,熙康云醫院借助公眾號、醫院護理部直播、護士IP等載體,分享居家護理服務優秀案例,將居家護理服務價值向從業者和大眾輸出,提升各地對居家護理的認可與接受度。
但無論各地差異有多大,熙康云醫院的整體業務方向只有一個,即:考慮如何將醫療、護理和健康管理進行有機結合,打造線下線上一體化、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流程管理的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
在云醫院商業模式的推動下,熙康云醫院業務拓展速度顯著加快。2024年,公司持續深耕華東、華北、華南區域市場,城市云醫院平臺網絡進一步拓展。
在人口老齡化、重大疾病慢病化等趨勢下,大眾對高效獲取高質量醫、護、健服務的需求仍將持續增長。
據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2022年在《中國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趨勢預測》研究中的數據顯示,到2023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預計將達4.37億,占總人口的31.48%。
隨著醫學技術進步,一些重大疾病的5年生存率提升,這一趨勢未來仍將延續;腫瘤患者的生存率提高,院外護理將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大眾健康意識和醫療保健支出意愿增強,對專業、便捷的居家康復護理服務有著更大需求和更高要求。
宗文紅表示,借助行業趨勢,公司將以持續打造“城市云醫院”為長遠目標,力爭成為全中國最大的城市云醫院。“在云醫院的模式下,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個性化、連續性的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借助數據深度挖掘并通過智能技術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云醫院模式還計劃在新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中引入商業保險,積極聯動惠民政策,幫助用戶減輕支付負擔。”
按照熙康云醫院的商業模式,公司與各地政府部門、學會、醫療機構深度合作,可以通過相對低的成本,批量聚集醫療資源和用戶;吸引和拓展醫療器械、藥品耗材、健康產品、金融保險等產業生態資源,創造更豐富的應用場景。未來,隨著云醫院平臺不斷復制,各地運營日臻成熟,服務內容更豐富、服務體量更龐大,規模效應到來、邊際成本降低,“城市云醫院”的商業價值也將進一步顯現。
來源/100醫藥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