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車企,大裁員
繼高層換血后,上汽又陷裁員風波。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穎寶
上汽集團旗下上汽大通的多名員工爆料稱,公司正在大規模裁員,補償N+1。此輪裁員波及上海、南京辦公室,其中南京將裁員40%,人力資源總監已抵達該地,正著手與員工進行一對一談話。
另有網友表示,除動力部門外,上汽大通的多個部門均面臨裁員風險,已有幾百人的大部門被裁員近60%。
而短短兩個月前,上汽才經歷了集團“一號人物”換人,以及集團旗下各子公司高管的大換血;不到一個月前,上汽集團啟動領導干部競聘上崗工作制,計劃在9月底前完成競聘報名、干部任免程序等工作。
從高層到中層再到基層,上汽集團人事動蕩的背后,是更大的市場動蕩。截至8月,上汽集團的批發銷量已連續三個月被比亞迪超過,穩坐“中國最大車企”之位長達18年的上汽集團正被拉下神壇。
可以說這是上汽集團的“危急存亡之秋”,面對危局敢于向人事動刀的勇氣值得肯定,不過從一系列引發爭議的信號來看,上汽的改革似乎還沒有真正的觸及靈魂。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金角財經,我們將為你剖析更多社會熱點,拆解經濟事件背后的邏輯。
領導員工一起優化
“釘釘打卡關閉,140人裁80人。”“各層領導均無任何解釋,借口也沒有。”“裁員名單跟總監級擬定,未對外公布。”
裁員消息是從8月底開始傳出的。截止發稿,上汽大通仍未有回應。
目前除了敘述細節,還有員工直指公司格局太小:“上半年開始,合同到期的員工就基本不予續簽了。許多協商(條件)是合理索取加班費用,但(HR)后臺一看加班的人太多,能少賠一點是一點,后續就關閉釘釘打卡入口了,不讓員工打卡和調取加班時長。”
此外,據上汽大通承諾,當月內辦完離職手續的員工,可額外獲得一個月的補償金。
管理層也不能幸免。
8月下旬,上汽集團啟動領導干部競聘上崗工作制,實施單位涉及整車、零部件、移動出行和服務等板塊。上汽大通、安吉物流、上汽銷售、環球車享和華域賽科利車身5家單位,對所屬企業的25個總經理崗位開展競聘,計劃在9月底前完成競聘報名、干部任免程序等工作。
而在今年更早的7月,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遞交辭呈,王曉秋接任上汽一號人物,隨后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高層大換血。
領導員工一并批量優化,上汽集團改革決心的背后,是業績滑鐵盧的無奈。
2019年起,上汽銷量連續5年下滑,進入今年繼續下滑。1-8月的上汽集團累計銷量僅233.61萬輛,今年已過近3/4,銷量還未到上一年的1/2。
比自己滑坡更可怕的是對手在進步。6年前比亞迪的銷量不到上汽的十分之一,但今年6、7、8三個月,銷量連續反超上汽。按照此前的銷量趨勢來看,9月份比亞迪在今年的累計銷量上完成對上汽集團的徹底反超,幾乎是板上釘釘。
而最新8月的銷量數據,透露出更多危險的氣息。上汽集團整體銷量25.76萬輛,同比下滑近4成,不僅被比亞迪甩開50%,而且后面的追兵越來越近,奇瑞8月銷量21.18萬量。上汽再不努力,就要被一眾民營車企趕上了。
從上面表中也可以看到,在銷量月度同比一欄中,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都是雙位數下滑,三大合資品牌全軍覆沒。
過去,上汽的業績主要依賴合資品牌,其中在2018年,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個合資品牌的銷量占集團總銷量的86.6%。但到了2023年,這三個品牌的銷量分別縮水了41%、49.2%、32.3%。
當然,合資品牌衰落并非只有上汽一家,只能說曾經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凄涼。
相比合資品牌的銷量雪崩,智己汽車8月銷量同比增長154.96%,上汽新能源自主品牌看上去是爭了一口氣。
智己未入主流
既然大局守不住,如果能在新能源自主品牌上后發制人,那上汽也算是輸得體面。
2023年上海車展上,上汽發起“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汽車年銷量達到350萬輛,較2022年增長2.5倍、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0%、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中的占比去到70%,并要基本完成新老賽道的發展動力切換。
不過,新能源自主品牌這條路,上汽走得并不順利。
一開始就陷入“兄弟相殘”。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智己”,與從上汽榮威獨立出來的“非凡”,原本一個定位高端豪華,一個做主流走量,結果在銷量壓力下,智己大降價,還要搶兄弟非凡碗里的肉,直接導致后者銷量崩盤。
今年1月,飛凡汽車被傳“智駕團隊或全員被裁”,更有消息指出,裁員涉及面將擴大至70%,未來,上汽的智駕研發工作會主要放在零束科技。對此,飛凡汽車回應稱,將在確保獨立運營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化“輕資產”戰略,通過加強與上汽集團相關優勢資源的協同、優化業務職能。
據《未來汽車日報》8月20日報道,上汽正將智己、飛凡的研發業務并入集團創新研發總院,包括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均由研發總院統一籌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任上汽集團董事長的王曉秋,曾任智己汽車董事長。在上汽集團內部,智己還被命名為“一號工程”,欲將其打造成“中國特斯拉”。
總而言之,智己成為上汽新能源自主品牌的唯一希望所在。
根據上汽集團的公告,今年8月,智己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54.96%,看起來增幅巨大,但實際銷量只有4597輛。智己汽車前8月銷量合計僅3.12萬輛,月均3904輛。
而根據智己汽車發布的數據,公司前8月共交付3.54萬輛,8月交付6117輛。在造車新勢力交付量排行中,智己汽車8月份交付數量僅排在第14位,處于末流。
根據智己汽車CEO劉濤此前說法,2024年智己的銷量目標是12萬輛至13萬輛。而前8個月完成了最低12萬輛目標的26%;以交付量來看,完成了最低目標的29.5%。
顯然,無論用哪個數據計算,智己汽車的銷量均不理想,想要完成全年目標幾無可能。
有意思的是,有網友近日爆料稱,“智己汽車動員全體員工發抖音,一旦進了這個公司,不僅人要上交,社交媒體也要上交。”知情人士回應稱,確實是智己內部員工發的帖,而對于是否每個員工都需要注冊抖音賬號,對方沒有否認。
此事引起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理解新勢力公司對流量的焦慮,但是員工不應該承擔這種責任。員工的社交資源并不屬于公司,公司強制要求員工發布工作內容的話,也算是某種程度侵權。
針對此事,鳳凰網財經聯系到智己汽車品牌部知情人士,對方稱:“我們已經給部分出刊的媒體發送律師函。”
上述人士指出:“智己通過內部激勵的形式,邀請員工成為品牌推薦人,并未就品牌宣發對員工有強制要求,純由員工自愿參與;而且,成為品牌推薦人的員工社交媒體賬號也屬其個人賬號,并不存在‘上交’的說法。鑒于此,上述發文所稱內容與事實不符,系捏造的不實信息,有以偏概全、惡意引導之嫌,已嚴重損害智己的品牌形象、名譽權及其他合法權益。”
坦白講,“員工發抖音”這事并不算很出格,智己也可以通過更巧妙的方式來處理,但是上來就“發律師函”的強硬操作,恐怕還是因為骨子里的不容侵犯。
該放下傲慢了
就在智己“發律師函”之前,上汽集團高管還以“過來人”的姿態吐槽小米SU7抄襲。
在前不久的成都車展上?,上汽乘用車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接受采訪時表示,“我直接噴一下小米。這個抄啊,真不要臉。抄是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很多人不認識那個叫保時捷的車,保時捷車怎么會難看呢?我很理解,沒什么不好意思,只要成功”。
一邊,是三月底才上市的小米SU7已做出月銷量破萬輛的成績,雷軍更將目標今年銷量從10萬輛調高到12萬輛;另一邊,是上汽的燃油車業務利潤下滑,導致2024年上半年集團扣非凈利潤暴跌82%。
這番爹味十足的發言,實在是很難博取好感,網絡上的評價也是一邊倒。有句話怎么說來著,指責別人總是很容易,看清自己卻很難。
上汽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傲慢,或許才是這家車企最危險的信號。
8月26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信息預披露,其中對上汽集團在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額外征收36.3%關稅,是比亞迪公司的兩倍多。
根據相關報道,上汽集團遭到嚴厲對待的原因,是其在歐盟委員會的信息調查過程中“配合程度嚴重不足”。文件還專門挑出一部分詳細講述對上汽集團的調查情況,認為上汽集團對于調查的回復“嚴重不足”。
咨詢公司AlixPartners董事長直言,上汽集團暴露出了不專業與內部作風官僚的一面,“看看不同汽車制造商在關稅上的差異,這幾乎就像一張路線圖,告訴你誰更擅長本地公共關系或政府游說”。
身為國企的上汽,或許有著不能泄露商業機密的苦衷,但在實際操作上,確實與友商的態度形成強烈反差——比亞迪在布魯塞爾聘請了政策專家,吉利則積極聘請國際律師事務所進行全面的數據收集。
同樣有意思的是,筆者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這篇報道幾乎被全網刪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裁員信息,也存在被大面積刪除的情況。此前我們發布的《上汽高層大換血》一文,也是被上汽通用持之以恒的投訴而被刪。
這樣的事情也不只是發生在我們身上,遠川汽車評論主編羅松松發微博稱“被上汽通用工程師人身攻擊,被SGM要求刪稿”。
真沒想到,中國最大的車企,歷經風雨近半個世紀,如今基本面岌岌可危,卻連最基本的批評和建議都容忍不了,這就很難讓人相信,上汽集團能通過人員清洗來實現順利轉型。
畢竟換人容易,但要換掉骨子里的傲慢并不容易。
參考資料:
金角財經《上汽高層大換血》
失業經理人《員工自曝上汽大通啟動大規模裁員,補償N+1》
鳳凰科技《歐盟對上汽“下重手”原因曝光:應對不夠專業,內部作風官僚》
企業觀察報《“中國最大汽車集團”王冠不穩,上汽開啟保位陽謀》
長江商報《智己汽車年銷量目標完成率不足30% L7單月僅售71輛》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