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利暴跌81%,爆款“制造機”愛奇藝失靈了?
愛奇藝(IQ.O)低迷的股價,讓國內不少投資者持續失眠。
文|翠鳥資本
一個月前,8月22日至23日,愛奇藝開盤后股價持續走低、多次閃崩,盤中分別一度跌超16%、12.69%,收盤最終下跌15.58%、10%。
截止目前,愛奇藝今年股價累計已暴跌56.97%,按最新的股價2.1美元/股計算,市值僅為20億美元。
在美股,上市公司股價出現這樣的大跌往往都是業績的原因,而愛奇藝股價暴跌就是因為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的業績,讓人大跌眼鏡。
報告顯示,愛奇藝二季度總營收74億元,同比下降5%,凈利潤為6870萬元,同比暴跌81.19%,與2023年同期的3.652億元凈利潤相比,業績明顯下滑。
2023年,愛奇藝曾因熱門劇集《狂飆》的熱播而實現業績的飛躍式增長。但隨著劇集熱潮的退去,公司似乎面臨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對于愛奇藝而言,公司何時能夠再次推出類似的爆款內容,以恢復和推動業績的增長?
凈利暴跌81%
2023年,愛奇藝實現業績“狂飆”,年內公司總收入同比增長9.91%至318.73億元,重返三百億元規模,凈利潤更是從上年同期的虧損1.18億元轉為盈利19.53億元。
但進入2024年,愛奇藝這一飛躍式增長勢頭便遭遇挑戰。
8月22日晚間,愛奇藝披露最新業績,2024年二季度營收74億元,同比下降5%,二季度,歸屬于愛奇藝的凈利潤為6870萬元,同比下降81%。受此影響,今年上半年,愛奇藝整體業績亦呈現走低趨勢,總收入和歸屬母凈利潤分別較上年同期下滑4.86%、26.37%。
盡管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對公司的未來持樂觀態度,并強調優質內容的重要性,但市場反應并不積極。
愛奇藝股價在業績報告發布后連續兩個交易日大幅下跌,累計跌幅超過25%,截至9月20日收盤,股價已跌至2.1美元/股,較年內高點下跌近60%。
“爆款制造機” 失靈
眾所周知,會員和廣告兩大業務是長視頻平臺主要的營收來源,身為愛奇藝也不例外,二季度,公司這兩項業務的營收均同比下降。
財報顯示,2024年二季度,愛奇藝會員服務收入和廣告收入分別為48億元和45億元,同比分別下跌2%、10%。
這背后的核心原因,是愛奇藝在戰略轉型上出現了兩個“誤判”。
首先,愛奇藝對熱門劇集類型“押寶”上出現了偏差。
據云合數據顯示,2024上半年,全網劇集有效播放TOP10里,愛奇藝僅有3部作品上榜,但同時段市占率《南來北往》、《追風者》、《城中之城》也談不上有統治力,沒能復現往日《狂飆》、《長風渡》、《蓮花樓》等劇王的壓迫感。
相比之下,2024年以來騰訊視頻憑借《繁花》、《慶余年第二季》、《玫瑰的故事》等多部熱播劇,成功吸引大量會員訂閱;優酷則以《花間令》、《墨雨云間》等劇情新穎之作,迅速在市場中樹立良好口碑。
隨著愛奇藝爆款機制“失靈”,如今資本市場似乎更聚焦于公司增長動力的持續性,以及盈利能力的穩定性。在缺乏新的爆款內容支撐下,愛奇藝能否重啟并維持高增長態勢?
其次,愛奇藝對用戶付費能力挖掘臨界點上也出現決策失誤,使得會員收入陷入困境。
為了不斷增強平臺的生命力,愛奇藝想方設法讓用戶多交會員費。典型的就像2020年初爆款電視劇《慶余年》大熱的時候推出的VVVIP一樣,愛奇藝還高調喊出“始終比會員多看6集,50元立即解鎖”的口號。
這些年,愛奇藝會員費一路水漲船高。2020-2022年,愛奇藝在年末三次提價,月會員費從19.8元上漲至30元,年會員費從178元上漲至258元,分別上漲51.52%和44.94%。
2023年,愛奇藝雖然沒有提高會員費,但卻主動限制投屏,并且推出了付費超前點播方案,試圖讓現有會員付出更高的使用成本。
雖說這種強制“逼氪”確實有效,但也由此引發的口碑反噬愈演愈烈。
2024年以來,愛奇藝因會員收費多次被用戶吐槽上熱搜。與此同時,今年公開的一起愛奇藝限制投屏的案件,同樣說明愛奇藝為了多收會員費是如何“不擇手段”。
就目前情況來看,如果愛奇藝繼續提高會員費用卻無法提供熱門爆款內容,接下來很可能會繼續流失用戶。
高管套現
除了業績不佳外,愛奇藝內部高管的頻繁套現行為也引發了外界的擔憂。
近期,愛奇藝的多名持股高管頻繁減持股份,套現離場。尤其是首席內容官王曉輝和時任CTO劉文峰的操作引人注目。
據翠鳥資本的梳理,王曉輝在最近一年內進行了多次減持,累計套現金額達到數千萬美元。而劉文峰在5月20日至29日期間,通過減持股份套現超過67.5萬美元,并在兩個月后辭去了CTO的職位。
在一家公司中,高管的套現行為往往被視為他們對公司前景信心不足的表現。對于愛奇藝來說,高管的離場是否意味著公司內部存在無法調和的問題?這無疑是投資者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信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