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多元融資工具,持牌消金金融債發行邁入“2”時代
2023年8月,央行支持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券政策釋放明確信號,沉寂兩年之久的消費金融公司金融債券發行重啟。此后,金融債發行逐漸升溫。
來源|消金界
根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有6家消費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合計發行金額255億元。而下半年不到三個月時間,已有9家消費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合計發行規模為229億元。
在發行利率上,消金公司通過金融債融資成本屢創新低,尤其是下半年以來,金融債發行普遍利率在2%-2.5%。
當下,受寬松的資金環境刺激,消金公司正迎來金融債發行的窗口期,紛紛發金融債蓄水囤糧,為未來形成負債成本優勢打下根基。在這背后,是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
消金公司金融債發行邁入“2”時代
9月20日,中國貨幣網披露的公告顯示,河南中原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金融債券(第二期)正式發行。
本期金融債發行總規模20億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2.3%。其中基礎發行規模10億元,因附帶超額增發權,實際全場申購倍數超出1.4倍,增加發行10億元債券,最終發行額度為20億元。
更早之前的5月,中原消費金融正式亮相金融債券市場,發行了首期20億元金融債券,票面利率2.65%,成為全國第七家發行金融債的消費金融公司。
在業界看來,相比其它融資渠道,金融債成本更低,但門檻也更高,對盈利能力、資本充足率、風險監管指標均有嚴格要求,因此發行金融債的消費金融公司并不多,獲批發行金融債本身也是對公司穩健運營的認可。
根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有6家消費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合計發行金額255億元。而下半年不到三個月時間,已有9家消費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合計發行規模為229億元。
今年以來,已有招聯金融、興業消金、中銀消金、杭銀消金、中原消金、馬上消費等9家消費金融公司完成發行,累計發行29筆,規模合計484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在發行利率上,在利率不斷壓降的背景下,今年以來消金公司融資成本屢創新低,尤其是下半年以來,金融債發行普遍利率在2%-2.5%。
其中,招聯金融年內合計發行規模最大,達到80億元;
中郵消金2024年金融債券(第一期)、招聯金融2024年金融債(第五期),融資利率均為2.1%;
中銀消金金融債發行已經常態化,于5月、6月、7月、8月、9月連續發行五期金融債,累計募資規模達到85億元。
持牌機構為何扎堆金融債?
是什么促成了這波金融債發行潮?消金界了解到,在這背后,主要是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
早在2023年8月,央行出臺政策,明確提出大力支持消費金融公司發行金融債券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ABS),積極開發特色消費信貸產品,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
此番定調,為暫停兩年的消費金融機構金融債發行重新“開閘”——今年以來消費金融公司金融債密集發行,而步入下半年以來,發行明顯提速。
5月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非銀機構監管司黨支部發表《嚴控風險 發揮特色功能 推動非銀機構更好服務高質量發展》一文。文中指出,支持消費金融公司走符合自身資源稟賦的特色化可持續發展道路,有效降低各項經營成本,持續壓降貸款利費水平,為推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貢獻力量。
一方面,2024年以來,頭部消金公司按照政策要求,進一步降低壓降貸款利費水平,因此能以更低的成本發行債券。
在消金行業,“有能力者上”,服務能力與風控能力強者,監管有意擴大其融資渠道。而近年興起的金融債發行,也成為檢驗機構實力的工具之一。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市場資金面寬松,但卻面臨優質資產稀缺的局面。如今持牌消金發行金融債規模穩健增長,不僅表明消費貸資產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穩健的投資選擇,尤其對于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更是如此。
中郵消金、蘇銀消金、中原消金今年首發金融債,消費金融優質資產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關注。例如,中原消金此次金融債基礎發行規模10億元,因附帶超額增發權,實際全場申購倍數超出1.4倍,增加發行10億元債券,最終發行額度為20億元。
此外,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是中央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做出的重要部署。資金端渠道的穩定性、多元化,意味著更低的融資成本,也為降低貸款利息、助力提振消費打開空間。
事實上,利用金融債這一工具,有助于降低持牌消金的融資成本,促進消費場景與實體經濟環境改善,進而推動機構高質量發展。
作為激發消費潛能的持牌主力軍,中原消金等持牌消金機構持續融資“補血蓄能”,激發消費新動能,正在此背景下的順勢而為。
消金界認為,消費金融機構在激發消費潛力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背景下,既要滿足傳統金融機構無法觸達群體的多樣化資金需求,填補中低收入人群金融服務空白,也要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激發居民消費積極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