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價格戰的后遺癥,終于有人敢說出來了
這場史無前例的車企價格戰,注定不會是產業升級的最終出路。
原創首發 |?金角財經(ID:?F-Jinjiao)??作者 | 角爺
平均每天倒下10家經銷商,供應商在大幅砍價中瀕臨崩潰,車企每賣出一輛車動輒虧損好幾萬,18家上市車企的利潤總和不如一家被唱衰的外資車企……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打了快兩年的車企價格戰,并沒有預想中的那么美好,從經銷商到車企,從供應鏈到整個產業發展,價格戰造成的惡果正在迅速擴大。
越來越多不同的聲音開始出現,繼8月向行業中的“造假者”開炮后,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近日再度發聲,“超出常規的降本,逼得一些廠家偷工減料,甚至造假。一旦引發質量危機,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
此前9月20日,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臺州國際汽車工業博覽會上表示:“價格戰越打越便宜,質量越打越差,服務體驗越來越差,走下去企業就完蛋了。因為有些企業不講道德了,亂來了。不講道德、亂來是走不遠的。”
9月上旬,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接受采訪時更是直言:“價格戰的罪魁禍首就是一些不顧市場需求,盲目生產搶占市場的主機廠。”
需要明確的是,這些聲音反對價格戰,并不是反對適度低價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而是反對過度價格戰帶來的傷害。因為無論是從歷史經驗,還是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從來都沒有靠一味低價建立起來的品牌優勢。
這場史無前例的車企價格戰,注定不會是產業升級的最終出路。
全行業買單
一份報告,撕開了價格戰血淋淋的慘狀。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向政府有關部門正式遞交了《關于當前汽車經銷商面臨資金困境和關停風險相關情況的緊急報告》,指出今年1-8月,“價格戰”已致使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1380億元;當前汽車經銷商的新車銷售出現大面積虧損,普遍存在現金流赤字經營和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劇的情況,已難以擺脫生存的困境。
經銷商成為價格戰最新倒下的一批受害者。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此前調研顯示,上半年中國半數以上汽車經銷商虧損,平均一家4S店虧損178萬元,超過2000家經銷商退網或倒閉,相當于平均每天倒下10家經銷商。
“現在已經不是哪個經銷商少掙點錢、利潤少不少的問題,而是面臨因價格戰引發資金流動極度緊張的生死存亡,甚至可以說是至暗時刻,因為大多數經銷商都虧損。” 沈進軍的一番話,在市場上引起震動,但也引起爭議。
不少觀點認為,經銷商體系已經不再適應如今新勢力的直銷模式,所以倒下并不可惜。這種宏大敘事聽上去很振奮,但全國的經銷商多達2萬家,如果在短時間內大量倒閉,受傷的不僅是購車人,還會導致大量的失業問題,以及對經濟社會穩定的沖擊。
下游經銷頻頻破產,上游供應商同樣處在崩潰的邊緣。
在價格戰之下,車企為了壓縮成本,不得不斷壓低供應商的供貨價格,拉長貨款付款周期。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行業的平均利潤率滑落至5%,甚至未能達到工業企業平均利潤率的水平。今年情況雖然略有好轉,但是供應商繼續被壓榨到極限。
9月10日,有汽車行業博主發文稱中國的NEV汽車供應鏈,正在進入到“最后的瘋狂階段”:一個剛剛談好的價格,領導不滿意,可以馬上來一次招標,再次把價格大幅下砍,要么做,要么出局。
目前不少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正在與汽車制造商進行艱苦的合同談判,汽車制造商要求大幅降低零部件價格,甚至將價格壓到供應商的成本線以下。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少供應商也將面臨倒閉的風險,進而影響整個汽車產業鏈的穩定。
再說回身處價格戰中心的車企,在低價換銷量的狂歡中,賬面上卻是千瘡百孔。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上市車企銷量占到全球31%,但利潤只有9%,18家上市車企利潤總和僅為488億元,遠不如頻頻被唱衰的豐田、大眾,前者同期凈利潤為1253億元,后者為795億元。
細看下來,狂飆突進的造車新勢力們,絕大多數都是“賣得越多虧得越多”。上半年,小鵬、蔚來、零跑、極氪單車利潤分別為-5.1萬元、-8.32萬元、-2.55萬元、-4.78萬元。而被群嘲的保時捷單車利潤高達10.58萬元,奔馳、寶馬單車利潤也都超過了3萬元。
為了延續價格戰,犧牲員工的權益更是司空見慣。
遙遙領先的問界傳出“520”計劃,50歲員工面臨重新雙向選擇;新勢力龍頭理想一把裁員就高達5000人,即使重新召回部分人,但絕口不提賠償金;奇瑞員工在網上控訴強制加班“896”成常態;最新的消息是哪吒汽車被曝拖欠工資,員工稱公司欠了供應商很多錢,奉勸大家謹慎購買哪吒汽車。
所以,犧牲了這么多的價格戰真的贏了嗎?
對于消費者而言,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就是,如果價格成為購車的唯一指標,那么隨時擔心會被價格被刺,對汽車品牌是不可能建立起忠誠度的。
價格戰帶來的銷量,最終也無法轉化為企業、行業、產業的競爭力。
毀滅性殺傷力
反對無底線價格戰的聲音越來越多,幾度發聲的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吊詭的是,當下的輿論場上,似乎誰反對價格戰誰就是扛不住了。但翻開長城汽車的財報,并不支持這樣的論調。
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實現營業總收入914.29億元,同比增長30.67%,跑贏了新勢力龍頭理想;歸母凈利潤70.79億元,同比增長419.99%,僅次于吉利。要說打價格戰,長城的家底也不比友商差。
那為什么還要冒險發聲,作為中國汽車行業唯一一位在任34年的車圈老將,60歲的魏建軍自嘲快成“憤青”了,而背后的原因并不復雜,就是“對這個產業擔憂”,“為消費者著想”。
首先,在魏建軍看來,價格戰最終能不能給到消費者實惠,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這十年,我們(中國汽車)的汽車品牌已經倒掉了24個,看現在這個狀況,未來還得有倒的,所以說消費者呢,買了便宜車了,但是你看看現在還有在跑著的,已經倒閉的那些品牌,二手車跟廢鐵價一樣,關鍵是找不到維修的地方,未來的這個成本,這是我們沒法估量,比那降價還背刺呢。”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汽車作為耐消品,除了買入價格之外,后續的服務和維修同樣重要。但為了搶占市場,許多造車新勢力違背研發準則,縮小車輛研發的周期,沒有做足充分的研發、測試,就把車推向市場,這就像消費者買到的其實是個半成品,哪一天出了問題,甚至是品牌都沒了,再正常不過了。
那么,價格戰最終導致的就是背刺消費者,看似實惠其實是“笑面虎”。
即使不考慮后續維保,價格戰也無法繞開安全的問題。
在魏建軍看來,安全和質量都是用成本來構建的,“光是一味地便宜,這個產品質量極其堪憂”,魏建軍指出了小利背后的隱患,超出常規的降本逼得一些廠家偷工減料甚至造假,一旦引發質量危機,最終要由消費者買單。
在日常生活中網絡上,這樣的新聞已經越來越多。輔助駕駛失效、車機軟件bug、剎車失靈、自燃等潛在風險,一旦爆發,只要發生一次,就會對消費者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而等出了問題,車企才會進行修復完善,某種意義上,完全是把消費者當成了小白鼠。
長期下去,企業的信用不復存在,消費者難免會擔心在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存在安全隱患。“汽車行業的內卷后遺癥,還要持續六七年時間,這種殺傷力是毀滅性的。”魏建軍的這番預測無疑是為行業敲響了警鐘,但也需要十足的勇氣才能說出口。
在此之前,也有數位車企掌舵人質疑過度價格戰,但后續都沒了下文。魏建軍內心也清楚,但還是站了出來,除了自認為抗擊打能力比較強“不怕打也不怕悶”,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清楚現在的行業生態是不正常的,“真正明白這個產業的人都不敢出來講話,一說話就被網暴,有些偏執的不理性的假愛國都是對社會的傷害。”
事實上,即使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的華為,也并不認可價格戰。余承東對價格戰的看法是,靠“價格戰”很難讓車企長遠生存下去。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來沒有哪一家企業靠低價競爭走得長遠,只有沒水平人才愿意打價格戰,主要原因是自身實力不行,打價格戰是不得已而為之。想要走的長遠,必須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單純低價對企業來說沒有前途。
這無疑也印證了魏建軍的觀點,他對長城的要求同樣也是以身作則,要求“堅持有底線有質量的市場占有率”,做汽車不是百米沖刺,而是萬米長跑。
天命人的回答
借助新能源,中國汽車產業的目標是走向世界。
對于魏建軍這樣的行業老炮來說,已經把中國汽車走出國門,當成是自己的天命。在他看來,中國車企不僅僅是在參與一場商業競爭,更是在為整個國家產業走向的未來鋪路,但低價并不是這條路的答案。
最典型的證據就是歐洲等地對中國電動車紛紛加征關稅,在國內低價能討好消費者,但在國外,過度低價甚至零利潤賣車,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警覺和反感。曾有媒體報道過,在歐洲人們不只是看汽車的產品力,更重要的是建立信任,歐洲市場喜歡文化沉淀,他們不相信一個好的產品/服務可以速成。
對此,魏建軍直言“與國際規則背道而馳,會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海外形象造成了嚴重損害,縮短發展的窗口期”。
回望歷史,在本世紀初,就發生過類似的故事。曾經在東南亞市場,中國摩托車品牌憑借價格優勢打得日本品牌毫無招架之力,拿下了80%以上的市占率風光無限,但無底線的價格戰最終導致產品同質化、質量問題頻發、創新能力荒廢、服務體系崩塌,各種問題接踵而至,最終本地人寧愿選擇價格更貴的日本摩托,中國品牌就此失去口碑,又把市場拱手讓回給了日本摩托車。
實際上,價格戰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汽車也是拼接價格優勢打得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商銷量大跌,但隨后也遭到美國的政策限制。
對此,日本汽車行業干了兩件事:一是創造出了革命性的精益生產方式,日本汽車公司拼命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活動,讓生產成本、可靠性、穩定性、交付速度等各個方面都更具競爭力;二是堅定海外建廠和本地化戰略,這些工廠不僅生產汽車,還根據當地市場需求進行產品調整和研發,才最終成就了日本汽車全球第一的美名。
如今在低價出口碰壁之后,中國車企們也開始紛紛落子在海外建廠。這一切都足以說明,車企出海,既要尊重規則也要尊重規律。而早在1997年就走出國門的長城汽車,一直都保持著冷靜與清醒,魏建軍評價中國車企目前出海的現狀,“10分的話只能打3分”。
至于原因,魏建軍的話相當辛辣:
“目前在海外都是賣的產品,幾乎沒有品牌可言,沒有溢價。在質量方面,大毛病可能沒有,但是小毛病有很多的。在技術上,傳統的技術不如海外車企,而對于電動化技術,中國企業之所以超越海外,是因為人家沒有這個戰略,但要說根源,電池的起源和發揚光大都不是在中國,而對于智駕和智艙,芯片又掌控在外國人手中,唯一領先一點的,可能就是強大市場需求帶來的產業鏈的培育。”
那么,怎么才能完成好汽車出海的天命呢?魏建軍認為,過硬的品質和強大的技術實力,是中國汽車全球化的基礎,而海外健全的生產、營銷網絡,才是中國汽車真正走向世界的天梯。正視中國汽車的差距,腳踏實地修煉內功,才能建立認同,創造品牌溢價。
目前,長城汽車通過海外工廠的收購建設,將生產、研發帶出去,并完善當地人才培養和積累,開創了全產業鏈布局的“生態出海”模式,依托“森林生態”,形成了研、產、供、銷、服體系化競爭實力,更好地服務當地用戶。
而在魏建軍的心中,建立全球化戰略帶給國際市場的不僅是產能在地化、經營本土化,更重要的是重構文化、融合品牌跨文化。
為此,魏建軍不求速勝論,而是定下五年之約。“首先是從信用上我們要保證,這是個前提,我們的產品質量,我們的服務質量,對海外消費者的尊重,售后也好服務也好,這個責任我們要做到,五年之后,我們再見分曉。”
從目前價格戰仍未降溫的態勢來看,魏建軍或許還沒法推動整個行業的改變,但他與長城汽車的默默堅守,就是想證明中國汽車的出路并不是只有價格戰,也不應該是價格戰,結果或許未知,但這種逆行的勇氣值得贊許。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