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發工資的智駕“獨角獸”縱目科技,已經狂奔至懸崖邊緣
縱目科技在自動駕駛領域曾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但現在看來,其還是沒能真正站穩腳跟。
撰文 | 張? 宇??編輯 | 楊博丞??來源 |? DoNews
智駕“獨角獸”縱目科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11月25日,縱目科技宣布因公司業務未達預期,自本月起暫停工資發放,只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費。隨后,輿論迅速發酵并引發了廣泛關注。對此,縱目科技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先保生產,加上之前和一家國資談好,今年年底會有資金進來,所以正好在這個時間段,對員工薪資發放有所調整。”
根據灼識咨詢的數據,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縱目科技在中國乘用車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1.0%;在中國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4.9%;在中國乘用車APA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5.6%。
實力不俗,讓縱目科技備受資本青睞。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縱目科技共完成了10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聯想控股、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長安汽車、興業銀行、君聯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IPO前估值超過了90億元。
在資本熱捧下,縱目科技曾數次沖擊資本市場。2017年,縱目科技在新三板短暫掛牌,但不到一年時間便宣布摘牌。2022年11月,縱目科技申請在科創板IPO并獲得上交所受理,隨后又撤回了上市申請。2024年3月,縱目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然而由于招股書滿六個月后未能通過審核,其上市申請于2024年9月失效。
縱目科技陷入“停薪”窘境,不僅暴露了其當前遭遇的困境,同時也反映出自動駕駛行業面臨的諸多挑戰。縱目科技在自動駕駛領域曾取得過輝煌的成就,但現在看來,其還是沒能真正站穩腳跟。
01.難以擺脫虧損泥潭
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總營收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和4.98億元,同一時期的凈虧損分別為4.34億元、5.88億元和5.6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3.82億元、4.77億元和5.16億元。
通過近三年業績不難發現,縱目科技正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總營收增速逐漸放緩;二是凈虧損持續增長。
還值得注意的是,縱目科技的總營收嚴重依賴大客戶。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分別為1.63億元、4.17億元和4.6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72.5%、88.7%和93.0%。
如果按照業務構成劃分,縱目科技共有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域控制器、車規級傳感器)和自動駕駛相關研發服務兩大業務板塊。其中,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2021年至2023年,該業務收入分別為2.06億元、4.25億元和4.5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1.3%、90.5%和92.0%。
不過,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業務毛利率一直處于低位,分別為10.2%、2.6%、4.3%。相比之下,自動駕駛相關研發服務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2.7%、50.8%和18.6%,盡管后者毛利率明顯高于前者,但由于業務規模較小,導致縱目科技的綜合毛利率直到2023年才得以轉正,分別為-8.9%、-3.5%和3.5%。
研發支出高企是導致縱目科技陷于虧損泥潭的關鍵因素。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研發支出分別為2.72億元、3.35億元和3.6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20.9%、71.3%和73.9%。
此外,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采購產生的巨額銷售成本也是導致縱目科技虧損的另一因素。2021至2023 年,縱目科技的銷售成本分別為2.45億元、4.86億元和4.81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08.9%、103.5%和96.5%。
與此同時,縱目科技的現金流承壓十分嚴重,2021年至2023年,其經營現金流量連續三年為負,分別為-4.76億元、-5.88億元和-4.12億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縱目科技有著4.62億元的借款,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僅有1.99億元。
經營現金流為負意味著縱目科技的現金流出大于現金流入,這會導致縱目科技的可支配現金逐漸減少,并不斷消耗現金儲備,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同時還會限制業務擴張、導致償債風險增加等,情況不容樂觀。
02.轉型求生
面對重重困境,縱目科技不得不進行調整與轉型,并行推進智駕、蠶叢機器人兩大業務線。
2024年1月,縱目科技正式成立其子公司蠶叢機器人,并推出低速自動駕駛能源機器人“FlashBot閃電寶”。據悉,FlashBot是一款大能量、高密度、具備L4級無人駕駛的能源機器人,無論是充電還是放電只需要一個小時,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于一體。FlashBot可在園區、停車場等場景,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智能充電服務,是首個將自主代客泊車在封閉園區實現商業化應用的機器人。
縱目科技CEO唐銳曾表示,“通過結合自動駕駛和儲能技術,蠶叢機器人正在構建一個高彈性的移動能源網絡,推動更大時空范圍內的能量交易。”明年目標是做到5000個一線城市大型停車場的移動充電服務。
目前,蠶叢機器人已與電管家集團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并與法國恒通集團、法國光芒公司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意向書。據知情人士透露,蠶叢機器人在海外已經有2000到3000臺的訂單,這也是縱目科技需要大量資金“保生產”的主要原因。
不過,蠶叢機器人的發展還面臨著不少難題。
其一,蠶叢機器人涉及到自動駕駛技術、人工智能算法、線控底盤、儲能充放電系統等多個技術領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和創新。不僅如此,蠶叢機器人需要具備高度的自動駕駛能力,以實現在復雜環境中的自主導航和避障能力。然而目前自動駕駛技術雖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不同天氣條件、不同光照環境、不同場景下的穩定性仍需進一步提升。
其二,蠶叢機器人所處的移動充電機器人行業仍是一個小眾行業,應用場景十分有限。當前,新能源汽車的補能方式還是以充電和換電為主,而移動充電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場景是高速公路應急,以及在一些沒有條件建設充電樁或者建設充電樁數量不夠的小區、商超等地的停車場作為補充。應用場景不足,意味著用戶難以為此埋單,進而導致蠶叢機器人商業模式仍存在諸多爭議。
蠶叢機器人的實際應用體驗不佳、制造和運營成本高、應用場景少、商業模式存疑,顯然短期內無法為縱目科技形成助力,同時這一轉型能否成功,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03.生存空間被擠壓
縱目科技主要為車企提供由智能駕駛控制單元、攝像頭、超聲波傳感器、毫米波雷達等硬件及配套軟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駕駛系統,而產品研發需要采購的硬件主要包括芯片、被動器件、電子結構件、結構件、鏡頭、離散器件等。
如果按照智能駕駛全棧自研能力劃分,車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具備智能駕駛的全棧自研能力,比如特斯拉、小鵬汽車、蔚來、比亞迪等;另一類是主要依賴第三方智能駕駛方案的車企,如奇瑞汽車、長安汽車、賽力斯等。
從縱目科技的業務模式不難看出,其主要為第二類車企服務,然而在經歷了2023年的卷里程、卷開城數量的熱潮后,眾多車企已經意識到了智能駕駛即將大規模爆發的市場前景,并將智能駕駛視為新一輪競賽的籌碼和新利潤增長點,于是紛紛開始自研智能駕駛方案,比如縱目科技的主要客戶長安汽車,已經在著重補齊自研能力。如此一來,縱目科技將難以切入更多車企的供應鏈,最終市場留給縱目科技的“蛋糕”還剩多少,仍是一個未知數。
縱目科技通過向符合相應標準的上游供應商采購芯片、被動器件等硬件,再由制造中心完成制造及測試,然后向車企進行交付,這就意味著縱目科技的生存空間除了受到下游車企的影響外,還主要受到上游供應商的擠壓,比如在2021年汽車行業遭遇“缺芯潮”時,縱目科技的芯片采購成本明顯增加,平均單價增長48.16%。
不僅如此,作為上游供應商,憑借芯片等硬件方面的優勢,正在在向軟件和算法方向突破,比如德賽西威等硬件供應商開始布局軟件和算法,試圖通過軟硬件一體化和車企做更深的綁定,同時小馬智行等軟件和算法企業也開始布局硬件,希望通過軟硬件一體化實現效率和利潤最大化。隨著分工和邊界日益模糊,縱目科技的“蛋糕”再一次被掠奪,生存空間大幅縮減。
現階段,智能駕駛行業的淘汰賽已經加速到來,對于縱目科技而言,如何避免被具備自研能力的車企徹底淘汰出局,同時還能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勝出,從而通過規模化優勢攤低成本實現盈利,將是一場生死考驗,可見,縱目科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