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最大造車融資,100億
攸關生死的融資競賽。
作者?I 劉博??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造車江湖迎來今年收官之戰。
投資界獲悉,12月24日晚間,北汽藍谷發布公告,旗下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汽新能源”)完成增資擴股,一舉引入11家外部戰略投資者以及北京汽車,總計增資101.5億元。
2009年成立,北汽新能源坐落于北京經開區,曾有過連續數年電動汽車銷冠的高光時刻;也一度走入低谷,銷量告急。目前,北汽新能源一手力推極狐品牌,一手聯合華為發布享界S9,正在打響一場翻身仗。
沒有最卷,只有更卷。行至歲末,一筆筆造車百億融資目不暇接——智己汽車整體B輪融資94億元、阿維塔順利完成110億元C輪融資……正如多年來投資圈內一個共識:智能電動汽車將重現當年國產手機的廝殺一幕。
估值360億,剛剛,寧德時代也投了
一紙公告披露了更多投資細節。
具體來看,北汽新能源此次增資陣容豪華,一舉囊括了三大主流類型機構——
首先是北京國資機構,包含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亦莊國際新興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北京京能綠色能源并購投資基金(有限合伙)、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等。
其次是AIC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即主要從事銀行債權轉股權及配套支持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方中的交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分別是交通銀行、建設銀行旗下的AIC。
此外還得到產業資本加持,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問鼎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小馬易行科技有限公司,分別為寧德時代、小馬智行的全資子公司,此次均增資2億元。而北汽和寧德時代、小馬智行之間淵源頗深。
去年8月,寧德時代快充電池品牌神行電池發布,即與北汽新能源達成合作,共同宣布極狐品牌將配套搭載該款電池新品;今年12月,兩家公司再度簽署合作協議,北汽新能源將基于寧德時代的滑板底盤開發新車型。同時,北汽新能源也與小馬智行簽署L4無人駕駛車型開發技術合作協議,并計劃在2025年完成并推出首批極狐阿爾法 T5 Robotaxi 車型。
上述11家戰略投資者合計增資81.5億元。而在半個月前,北汽新能源已與公司第二大股東北京汽車簽署了《增資協議》,后者以非公開協議方式向北汽新能源增資20億元。至此,北汽新能源此次融資規模合計101.5億元。
公告還透露,以2023年12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經市場法評估北汽新能源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257.16億元。以此計算,北汽新能源完成增資后,最新估值近360億元。
為何北汽新能源要一舉融資百億元?公告中透露,北汽新能源此次實施增資擴股,是為了滿足業務發展需要,優化資本結構,增資用途為償還由銀行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業務范圍內的正常運營、管理、投資等費用與支出。
截至2024年6月底,北汽新能源的資產總額為291.05億元,負債總額為227.24億元。2023年、2024年上半年,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21.84億元、-11.24億元。而北汽藍谷的業績近年來一直面臨不小的挑戰。今年前三季度,北汽藍谷的營業收入為98.2億元,同比增長5.5%;凈虧損44.9億元,同比擴大38.2%。
此時此刻,資金顯得尤為重要。
崛起于北京,聯手華為造車,拼了
北汽新能源稱得上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時間回到2009年,彼時北汽集團響應國家多部委聯合啟動的“十城千輛”試點示范項目,全資成立北汽新能源有限公司,后者也由此成為國內首家獨立運營、首個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成立當年,北汽新能源便在北京建成一個集零部件生產、整車車間、研發試驗、物流為一體的產業園區,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與制造基地。次年,北汽新能源在北京通州、大興開始陸續投放純電動出租車。
2014年3月,北汽新能源迎來一個重要節點——新能源汽車業務從北汽股份剝離出來,并完成股改轉變為股份公司。從這年開始,北汽新能源開始駛入快車道,先后推出EH、EU、EX、EV、EC五大系列車型10余款純電動乘用車。2015年,北汽新能源又推出分時租賃業務,打開了新能源汽車租賃市場。
回顧過往,北汽新能源也曾有過高光時刻——2017年,北汽新能源共計銷售103199輛新能源汽車(純電動),成為國內首家年產銷超過十萬輛的純電動車企,連續第五年位居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第一。
2018年9月,A股上市公司S*ST前鋒更名為北汽藍谷,自此北汽新能源成功借殼登陸A股,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第一股”,最新市值450億元。上市之后,北汽新能源規劃兩大品牌,其一為新BEIJING品牌,其二即為新能源高端品牌極狐。
其中,極狐品牌的首款產品阿爾法T于2020年10月在北京上市,但此后的銷售成績并不理想。北汽新能源的業績也陡然下落,從年銷15.1萬輛,驟然滑落至2020年的約2.6萬輛,而極狐品牌在2021年甚至僅賣出6000余輛。
這幾年,北汽新能源與低谷作斗爭。據北汽藍谷發布的產銷快報顯示,北汽新能源今年11月銷量約為1.52萬輛,同比增長58.48%;1—11月累計銷量7.14萬輛,同比增長36.57%。
同時,北汽新能源也在發力豪華品牌,享界S9即由北汽新能源與華為聯合打造。今年8月初,享界S9正式上市,對標產品包括邁巴赫S480等豪華品牌,截止11月的累計銷量為1816臺。
北汽新能源的歷程,無疑是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一抹縮影。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成為北京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之一。數據顯示,1-10月,北京全市生產汽車93.5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1.4%。其中,新能源汽車21.7萬輛,同比增長2.1倍。
在順義區,理想汽車順義工廠已竣工投產,同時還成為首家銷量突破100萬輛的造車新勢力企業;北京奔馳順義工廠則成功引入GLE新車型,北汽越野車也上市了首款增程車型。在北京經開區亦莊新城馬駒橋鎮智造基地,小米SU7已交付超過10萬輛,提前完成全年目標,還將沖刺全年交付13萬輛的新目標。
早在去年9月,《北京市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就已發布,明確北京將著力打造“2+N”新能源汽車產業區域格局,突出經開區、順義區整車制造“雙基地”引領,強化房山、昌平和懷柔等特色制造和零部件“多園區”環繞支撐。按照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在京產量將超30萬輛。
造車融資競賽,2025年目標:活下去
中國造車江湖激戰正酣。
幾乎同一時間,智己汽車宣布順利完成B1輪股權融資,由國有投資機構和市場化投資機構繼續加持。此前今年3月,智己汽車已成功獲得超80億元的B輪股權融資,由中國銀行旗下中銀資產領投,農銀投資、臨港集團等共同參與投資,寧德時代、Momenta、清陶能源等科技公司跟投,持續擴大公司生態圈;同時,上汽集團、工銀投資、交銀投資繼續追加投資。至此,智己汽車整體B輪融資共募集資金94億元。
無獨有偶,阿維塔科技也宣布,順利完成C輪融資,募集資金超110億元。本輪融資由長安汽車、渝富系基金、南方資產系基金、國投系基金、交銀投資以及其他戰略和市場化投資人共同出資,最新估值超300億元。同時,阿維塔也宣布已經同步開啟上市準備工作。
如此一幕幕的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在“換道超車”,問鼎全球。眾所周知,在燃油車時代,海外汽車品牌牢牢掌握著話語權;時移世易,如今中國車企不再是拿來主義,而是成為新能源汽車技術的提供者,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正領跑新能源賽道。
據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522.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77.3萬輛。中國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再度提速,年產量在今年首次突破1000萬輛,預計將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場轟轟烈烈的車圈淘汰賽正在上演。
今年開年,小鵬汽車 CEO 何小鵬便在一封全員信中強調,今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 “血海” 競爭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賽開打的第一年。同一天,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也在全員信中表示,2024年將是車市最卷的一年,“卷價格、卷產品、卷服務、卷流量”。
出局者越來越多——年初,曾被稱為“最貴國產電動車”的高合汽車宣布停工停產6個月,創始人丁磊隨后現身上海總部,稱“要在三個月內拼盡一切努力將公司救活”,但至今仍無扭轉跡象。前不久,極越汽車之困刷屏科技圈,盡管背靠百度、吉利,最終卻不得不“原地解散”,令人唏噓。
顯而易見,造車無疑是九死一生的冒險。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在第二十四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大會上分享:“造車是一個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500億到1000億的資本長期投入的行業。汽車的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需要長期工業積累,并不能簡單依賴商業模式創新和單一產品吸睛而成功,僅僅依靠燒錢,是燒不出未來的。”
他判斷,中國汽車產業也必將重走家電、智能手機之路:經歷殘酷的價格戰,進入成熟期后并購、整合,少數企業經過市場選擇成為贏家。一批汽車廠商將倒閉,中國汽車產業的生死淘汰賽正在加速到來。
?“打鐵還需自身硬”。屬于中國車企的突圍戰已然打響,而稍不留神,可能就會宣告出局。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