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禾璞華,宣布募資數十億
2025第一波VC募資。
作者?I 劉博??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投資界獲悉,元禾璞華產業并購基金已完成首關,首關規模超12億元,預計今年第二季度完成基金終關,終關規模不低于20億元。此次LP陣容中,基石投資人為蘇州元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華大九天、晶豐明源、安凱微等多家上市公司、金融機構以及多地政府引導基金同樣位列其中。
與此同時,元禾璞華新一期PE基金和新一期VC基金,分別與上海、北京、江蘇等多地政府引導母基金合作設立,同樣將在今年一季度完成首關,基金規模均在10億-20億元。募資數十億,這樣一幕放在“募資難”的背景下顯得彌足珍貴。
LP總是用腳投票。2024年是元禾璞華成立的十周年,迄今基金管理規模過百億,累計投資約200家半導體和硬科技企業。截止目前,元禾璞華已累計向LP分配金額過百億元,投出上市公司49家,當中不乏韋爾股份、恒玄科技、華大九天、華勤技術、江波龍、燦芯半導體等一批明星企業。
堅定信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長期成長,悄然成為元禾璞華的底色。十年浮沉,這支隊伍正向著遠方再度出發。
并購基金打頭陣
今年第一波超級募資
并購基金來得恰逢其時。
放眼國內,隨著去年9月“并購六條”發布,一筆筆重磅并購交易目不暇接。然而并購市場熱鬧景象背后,交易多由上市公司發起,參與者中主要投向半導體的并購基金鮮少看見。
為何要在此時出手?聊起背后的初衷,元禾璞華合伙人牛俊嶺坦言,歷史經驗證明,全球每一個半導體巨頭的發展史,幾乎都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并購史。而元禾璞華作為中國半導體海外并購的親歷者,無疑最有發言權。自2014年起,元禾璞華團隊就抓住了海外并購的窗口期,積累了大型并購案例和上市公司整合的經驗。2024上半年,元禾璞華主導參與了南茂持有的宏茂微股權的轉讓。
常年奔走在并購一線,牛俊嶺發現,隨著上市通道收窄,一級市場融資遇冷,創業者的心態同樣產生變化,大家不再一味堅持IPO,而是逐漸開始接受并購。同時,國家相繼出臺多項并購政策,鼓勵并購重組,激發了上市公司盤活半導體行業存量資產的需求。
“此次并購基金的設立,標志著元禾璞華從過往的直投走向了更寬的領域。目的在于促使需求端和資產端能夠形成匹配,在實現退出通道的同時,整合我們的產業鏈生態資源,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上市企業。”牛俊嶺總結道。
如何挖掘并購投資機會,成了重中之重。概括而言,元禾璞華團隊將圍繞半導體產業鏈鏈主、細分賽道優質企業,和海外資產或海外企業在大陸的資產剝離及出售,抓住恰當時機果斷出手,在產業整合中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同時做大企業價值。
具體來看,元禾璞華的并購策略又細分為橫向整合、縱向整合和跨行業整合。所謂橫向整合,指相同類型公司整合。橫向整合成功,將會為企業帶來第二增長曲線,同時獲得規模效應;也能實現快速增加產品料號,提供給相同的消費、工業、汽車目標客戶。
至于縱向整合,便是企業在產業鏈上下游核心環節進行并購。牛俊嶺以芯片設計公司舉例,比如整合上游差異化或者高端供應鏈資源,整合下游系統模組,給客戶提供產業鏈整體解決方案等。而跨行業整合,則是通過成熟行業的穩定現金流,來反哺新興科創產業的持續研發投入。
如果說并購基金代表著新探索,那么新一期PE基金和VC基金,則是元禾璞華持續深耕產業的體現。
梳理下來,元禾璞華新一期PE基金和VC基金,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圍繞半導體產業聚集地,與當地政府引導基金合作。例如上海和江蘇所處的長三角,是國內半導體產業最繁榮的地區,元禾璞華也曾統計過,過往投資金額中超過一半都投向了長三角地區。而北京則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地,具備強大的產學研優勢,半導體設備與先進制造和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更具優勢。
簡而言之,產業需要什么,元禾璞華就會去做什么,因此與上述幾地合作設立新基金也是順勢而為。在元禾璞華合伙人胡穎平看來,當下政府引導基金成為LP主力軍,在科創自主化時代大背景下,他們恰恰需要市場化的專業GP,充分發揮市場化方法和專業能力去支持和幫助當地科創企業,通過投資扶持龍頭企業升級,扶持深度國產替代。
回顧此次募資過程,胡穎平切身體會到,政府引導基金對于專業化GP和市場化路徑,開放合作和充分信任,這也是募資工作相對順利的基礎。當然打動LP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于,不管是在行業情緒高漲期,亦或是市場預期回調的理性周期內,這支硬核團隊一直活躍在產業一線,持續孵化科技自主創新,長期陪伴企業成長,特別是近幾年處于行業“深水期”,依舊默默做著數年如一日的工作。
“接下來,幾只新基金會遵循一直以來的投資策略,將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創新進行到底。”
揭秘紫光展銳投資始末
“快速學習、持續迭代”,這是過去一年元禾璞華內部討論最多的兩個關鍵詞。
用胡穎平的話說,一家硬科技投資機構的理想狀態,是要讓一個人看起來像一支團隊,一支團隊看起來像一個人。因此,只有憑借不斷地溝通、學習、集思廣益,才能跟得上時代節拍和產業周期變化的節奏,得以完成募資和投資的既定戰略規劃,也讓元禾璞華團隊在持續的探索過程中,對產業的理解和認知能夠再上一個臺階。
與往年相比,元禾璞華2024年出手數不減反增,投出近30筆,投決會更是開了不下幾十次,這樣的前進節奏在行業并不多見。這當中,元禾璞華對紫光展銳的投資,令外界印象深刻。
去年11月,2024紫光展銳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宣布,在已完成40億元股權融資的基礎上,元禾璞華將于近期完成對紫光展銳近20億元股權增資。消息一出,引發了業內不小的轟動。
在交流中,胡穎平透露了更多的投資細節——這筆投資始于去年第三季度,彼時元禾璞華內部經過深度研討,決定參與紫光展銳的新一輪融資計劃,并尋求搭建一只20億規模的專項SPV,隨后在國慶節前啟動相關工作。
主動出手并非偶然。事實上,元禾璞華要比其他機構對紫光展銳了解更深,接觸更多。這支團隊本身就帶著紫光展銳的創業背景——元禾璞華投委會主席陳大同,早年間在上海聯合創辦展訊通信,2013年后者被紫光集團收購,后與銳迪科整合成立紫光展銳。包括胡穎平在內的多位元禾璞華投資人,同樣都曾在展訊通信任職多年,他們的產業經歷正是始于展訊。
放眼國內,紫光展銳是毫無爭議的通信基帶鏈主企業。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數據,2024年三季度,紫光展銳智能手機處理器出貨達2900萬顆,同比增長29%,并以9%的市場份額排在全球第四,僅次于高通、聯發科和蘋果。
正如陳大同所言,“紫光展銳肩負著整個產業的希望,是中國大陸實現全場景通信芯片發展、突破的唯一希望,只能成功。”隨著5G+AI、汽車智能網聯時代來臨,都將為紫光展銳帶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
但投入如此大手筆資金并非易事,尤其此時正值一級市場“募資難”,元禾璞華要在短時間內搭建20億的專項SPV,難度可想而知。為此,元禾璞華發動團隊每個成員的合作渠道去聯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一方面梳理彼此合作共贏的優勢點;另一方面設計項目專項架構和詳細計劃,高效推進落實。
“就如同一個攻關項目,我們團隊基本沒有假期,白天工作晚上開會總結,項目執行敏捷迭代,最終收獲了25家合作方,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投資,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胡穎平感慨道。
完成投資只是第一步。行至今日,半導體投資已然走到深水區,投后賦能被擺到更為重要的位置上。
而元禾璞華所擅長的,就是通過立體式賦能,幫助創業者看的更高、更遠、更寬。這其中既包括企業戰略規劃、產品策略,還包括核心人才招募,關鍵融資,甚至是對接導入客戶,促進上下游生態合作。
牛俊嶺以宏茂微舉例,在領投收購后者股權的同時,元禾璞華還幫助企業管理層提供相對應的約2億元借款,完成了員工股權激勵。同時在元禾璞華的被投企業中,有很多芯片設計公司,元禾璞華團隊又紛紛對接給宏茂微,部分設計企業也已成為宏茂微的客戶。
正如華大九天既是元禾璞華并購基金LP之一,也是其被投企業。通過此次基金合作,元禾璞華也希望能協助華大九天用并購整合方式,來增強華大九天的國際競爭力和補足其EDA版圖中的薄弱環節或填補空白。
拐點將至
打造中國半導體航母集群
產業跌宕起伏,元禾璞華依舊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前景篤定。
底氣從何而來?放眼全球,中國既是最大的單一半導體市場,也是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在元禾璞華看來,國內的半導體企業需要更加貼近客戶需求,一方面靠近市場進行應用創新,系統創新,另一方面孵化和培育引領式的基礎創新,原始創新。
因此對于元禾璞華而言,不僅要持續深耕半導體產業,還要挖掘原始創新類項目,同時要深度參與到平臺型的并購整合大時代浪潮中,打造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航母集群。“韋爾股份、紫光展銳就如同是一艘艘航母,甲板上停著的一架架飛機,就是那些可以并購整合的標的,能夠隨時起飛。”牛俊嶺解釋。
當半導體產業一旦進入成熟競爭,每個細分行業就會遵循“贏者通吃”的規律——一個龍頭公司、上市公司在企業成長到一定體量的階段后,不太可能再通過內生增長去快速開發更多原始創新類產品,因此當產業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并購整合是必由之路。
可以預見,國內并購市場在2025年將會真正進入到活躍階段,并將誕生更多的半導體公司之間相互整合的成功案例。在元禾璞華的設想中,未來將會形成一種新的分工模式——由大的上市公司平臺來負責并購,放大產業規模;小公司來負責技術和產品創新。
親歷過多個產業周期,元禾璞華團隊深知當下處于劇烈變革之中——募資、退出之困歷歷在目,基金備案數量顯著下滑;雖然行業投資節奏放緩,但也有元禾璞華和一些堅定的同行機構仍然對優質項目持續投入。值得慶幸的是,AI浪潮正在各行各業孕育著生產力創新變革的實踐,即將驅動中國半導體行業新一輪的增長。
“AI依賴于應用場景定義底層芯片,硬件和軟件結合的系統架構,來執行復雜的算法和數據處理,從而實現智能服務,以及智能體的持續進化”,國內各行各業擁有最豐富的應用場景,正如元禾璞華內部多次強調,新的半導體成長周期開啟,AI新驅動力將會助力半導體作為技術底座迎來新的發展。
目睹著一幕幕變化,元禾璞華判斷新的成長周期已經到來。在胡穎平看來,一級市場經過幾年回調的洗禮,優勝劣汰,領跑的創業者心態比較務實,資產估值已回調到位,技術和產品得到驗證,進入有機增長階段。
他認為,選擇在此時出發的硬科技創業者,也會更加理性,他們創業的驅動力來自于為產業創造新技術、新價值的抱負和愿景。這與過往部分以IPO為導向,尋求短期獲利的創業者大有不同,到了真正孵化從0到1創新的好時機。
“俗話說冬練三九,冬天正是修煉內功的好時機”。在元禾璞華看來,2025年會是一個新成長周期的出發之年,可期待將孕育出下一批優質創新企業。親歷行業的起起伏伏,面對行業環境的復雜多變,創業者和投資人對抗“不確定性焦慮”的最好辦法就是去一線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關鍵問題,和團隊一起快速學習,持續迭代。
依舊是那個樸素的道理,“專注做好當下產業需要我們做的事,往前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