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給阿里添了“一把火”
大模型潮起,作為破圈者的DeepSeek重塑了傳統AI領域的投資邏輯,也為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重估帶來了新的契機,阿里便是受益者之一。近日,蘋果與阿里合作AI的消息,給其再添了“一把火”。當下的阿里,或已成為中概股中的當紅炸子雞。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一則蘋果將選擇與阿里合作開發AI功能的消息,迅速引爆了資本市場熱情。
2月11日晚間,據媒體報道稱,蘋果正在與阿里合作,為中國的iPhone用戶開發并推出AI功能。
據悉,此舉是蘋果應對在中國銷售下滑的策略之一,旨在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軟件功能。報道還表示,近幾個月來,這家iPhone制造商開始考慮其他選項,并評估了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及Deepseek開發的AI模型。
這一消息使得阿里及蘋果美股股價上漲,并在次日繼續推高阿里的港股股價。自2月3日以來(春節后),僅8個交易日,阿里港股漲幅達28.88%,領漲一眾中概股。而其股價如此強勢的背后,離不開deepseek出圈對其云業務以及AI的價值重估。
蘋果棄百度??站阿里
即便當下DeepSeek風頭無兩,但阿里依舊向市場展示了其“鋒銳”的一面。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蘋果與阿里宣布達成合作,將共同為中國iPhone用戶開發人工智能功能。受此消息影響,美股阿里應聲上漲,盤中一度漲超3%,蘋果股價同步上揚1.5%,市值重回3.5萬億美元大關。次日,該消息繼續助推阿里港股股價上漲,盤中漲幅一度超8%。
此外,阿里和蘋果的聯手,也讓阿里部分概念股也隨之跟漲,創業黑馬、杭鋼股份、數據港、居然智家、潤建股份、夢網科技、浙大網新競價漲停,亞康股份、先進數通等漲幅靠前。
據悉,此前,蘋果在AI大模型方面主要與OpenAI合作,海外iPhone用戶可以通過ChatGPT處理各種問題。然而,蘋果的AI功能在中國一直未能落地,雖然早在2024年6月蘋果就推出“Apple Intelligence”,但其AI功能因涉及隱私數據需本地化處理,導致遲遲未能在中國落地,使得國行用戶無法完整使用相關功能,在體驗效果上大打折扣。
為了應對在中國市場銷量下滑的局面,蘋果調整了在華戰略,選擇與阿里合作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AI功能。并希望通過本地化優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軟件功能,以增強iPhone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目前,蘋果和阿里共同開發的AI功能已經提交給中國網絡監管機構審批,這表明雙方的合作已取得重大進展。
此次合作對蘋果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因為近年來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不佳。Canalys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iPhone在中國的銷量下降19%,成為2020年以來最差季度表現,市場占有率排名第四;第二季度,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進一步下滑,iPhone出貨量排名首次跌出前五;第四季度,iPhone在華出貨量同比暴跌25%,成為前五大品牌中唯一負增長者。
從這個角度看,與阿里在AI領域的合作,是蘋果針對中國市場所采取的戰略舉措之一。通過這一合作,蘋果或能為中國用戶提供更具吸引力和本地化的軟件功能,從而更好地應對在中國市場面臨的銷售下滑挑戰。
頗為有趣的是,在與阿里達成合作前,蘋果此前選擇的初步合作伙伴為百度。然而,百度在為“Apple Intelligence”開發模型方面的進展未達到預期,致使蘋果重新選擇阿里為獨家合作伙伴,這一轉變使得百度的股價出現下跌,昨日美股百度收跌4.7%,今日港股也跌近3%。
阿里迎來價值重估時刻
事實上,阿里年后的大幅上漲,離不開資本市場對其云和AI業務的價值重估。
憑借低成本、高性能的技術突破,DeepSeek成功挑戰了全球AI市場的現有格局,推動投資重心從硬件基礎設施向軟件應用層轉移,而其開源策略以及帶來的產業協同效應,也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科技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具體來看,DeepSeek的開源模型顯著降低AI模型訓練和部署的算力門檻,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進入成本。這種低成本高性能的模式使得更多中小企業能夠通過云平臺進行AI模型的微調和部署,從而推動云服務的需求增長。
此外,隨著阿里云、騰訊云等國內主流云服務商以及亞馬遜AWS、微軟Azure等國際云巨頭陸續部署DeepSeek模型,云服務提供商生態系統逐漸形成,這也將提升了云服務提供商的市場競爭力,還進一步鞏固了其在AI產業鏈中的地位。
對于阿里來說,更為重要的是DeepSeek的技術突破使得市場對云服務提供商的預期發生了變化。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云服務提供商的潛在價值,從“風險規避”轉向“成長潛力挖掘”。
簡而言之,DeepSeek的成功正在深刻重塑全球資本對中國科技企業的認知與估值邏輯,推動中國科技資產從估值修復邁向估值成長的新階段。
因為此前市場普遍認為中國科技企業在技術創新層面相對薄弱,但DeepSeek的出現有力地打破了這一固有認知,進而促使全球資本重新審視中國科技資產的價值,顯著縮小了中美科技企業在技術創新層面的預期差。
在此邏輯下,MSCI中國指數自1月中旬以來已經連漲4周,2月以來的漲幅達到6%,明顯優于美國、日本等市場。高盛也表示,全球對沖基金在過去一周凈買入中國資產的規模創下4個月新高,并在最新研報中指出,中國在岸和離岸股票成為今年“名義凈買入量最大的市場”,并預計MSCI中國指數在中性預期下2025年有望上漲14%,樂觀預期下漲幅可達28%。
德意志銀行也在2月5日發布研究報告稱,全球投資者今年將認識到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競爭力優勢,而DeepSeek的推出更像是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將會消失;此外,有“華爾街抄底王”之稱大衛·泰珀旗下對沖基金,在2024年第四季度大幅增持了中國資產。
打鐵還需自身硬,阿里的暴漲同樣得益于自身AI產品的優越性。今年1月29日,阿里云通義千問旗艦版模型Qwen2.5-Max發布。在Chatbot Arena LLM Leaderboard榜單中,Qwen2.5-Max以1332分位列全球第七名,超越DeepSeek V3、o1-mini和Claude-3.5-Sonnet等模型。同時,Qwen2.5-Max在數學和編程上排名第一,在Hard prompts方面排名第二。
在云和AI業務價值的雙重重估下,阿里可謂在資本市場迎來最甜美時刻。
“瘦身”成效漸顯
正如吳泳銘所言,阿里在AI和云業務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舍”。
2023年3月28日,阿里啟動了“1+6+N”組織變革,此后阿里不斷剝離手中邊緣資產,不斷加快變革腳步。
吳泳銘甚至表示,集團最高優先級是讓電商和云計算兩大核心業務重燃增長動力,因此要對既有業務進行戰略優先級梳理,對核心業務保持長期專注力和高強度投入,對于非核心業務,將通過盡快盈利或其他多種資本化的方式,實現這些資產的價值。
為了服務于阿里的戰略規劃,公司在2023年積極實施組織結構調整,分拆六大集團和其他業務完成后,形成了新一任領導班子及組織框架。
吳泳銘和蔡崇信接過交接棒后,宣布確立“用戶為先、AI 驅動”兩大戰略重心,并據此進行業務梳理,重塑業務戰略優先級。至此,阿里重新聚焦兩大核心業務“電商+云計算”。
此后,阿里云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投入AI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以AI為中心,全面重構底層硬件、計算、存儲、網絡、數據庫、大數據,并與AI場景有機適配、融合,加速模型的開發和應用。
高研發也帶來技術和成本優勢。2024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宣布通義千問三款主力模型再次大幅降價,最高降幅85%,百萬tokens價格低至0.3元。
目前來看,阿里自主打造的通義大模型,目前已被中國一汽、聯想、微博、攜程、喜馬拉雅、三得利(中國)等30多萬企業客戶接入。而在未來,生物醫藥、工業仿真、氣象預測、游戲等行業還會加速擁抱大模型。
此外,阿里還大舉投資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 AI 、百川智能和零一萬物等頭部大模型公司。保守估計,阿里已經為國內大模型企業注資超百億。
即便如此,阿里仍在聚焦AI。2月初,全球頂尖人工智能科學家許主洪教授正式加入阿里,出任阿里集團副總裁,向吳嘉匯報,負責AI To C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及Agents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解決方案。
隨著資本市場對AI、云業務的價值重估,阿里或迎來收獲季。
責任編輯 | 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