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門聯手給民企發“紅包”,民企融資的春天來了!
民營企業接連迎來“好消息”!
作者 | 高遠山?編輯丨伍玥?來源 | 野馬財經
民營企業接連迎來“好消息”!
2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工商聯、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五部門聯合召開了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依文集團、吉利控股、商湯科技、圓通速遞、伊利集團等5家企業代表及全聯并購公會負責人,與工商銀行、人保集團、中信證券、國擔基金等4家金融機構及上海證券交易所負責人參加了座談會。會上,政、銀、企當面提出意見并交流經驗,共同疏通民營企業融資堵點。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重要,據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
而且,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民營企業的作用也愈來愈舉足輕重。其在中國經濟中國資本市場的“含量”越來越高。據《中國證券報》統計,A股近2/3的上市公司是民營企業;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約80%的公司是民企,新三板約九成公司是民企;民企再融資、并購重組家數約占全市場的七成。
因此,五部門牽頭,政、銀、企聯手,拋出“一攬子”政策,為民營企業的騰飛插上金融的翅膀。
01
政、銀、企聯手
從座談會傳遞出的信息來看,會議對政、銀、企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政府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發揮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引導金融機構“一視同仁”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增加對民營和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執行好金融支持民營經濟25條舉措,強化債券市場制度建設和產品創新,抓好“科創板八條”、“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十六條”、“并購六條”等政策落實落地……要求金融機構強化金融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暢通民營企業股、債、貸等多元化融資渠道,加大各類金融資源要素投入,將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做實、做深、做精。民營企業則要加強自主創新,完善治理結構,重視信用管理,加強風險管控,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針對座談會的思路和方向,多家參會的金融機構也立刻給出了積極的表態。工商銀行董事長廖林表示,接下來將研究推進金融服務民企的新措施,比如未來3年為民企提供投融資不低于6萬億元;人保集團總裁趙鵬表示,集團下一步“將聚焦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新能源等重點產業,豐富完善面向民營企業的科技保險體系,開發專屬產品服務”。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苑多然透露,未來,上交所將持續拓寬民營企業股權融資渠道,加大對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力度,積極支持民營企業破解發展難題。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將通過扎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政策措施,統籌好股權、債權、REITs等方面的工具和產品,繼續做好民營上市公司的風險化解工作等發揮好資本市場支持民營企業的功能作用。
02
專家支招
助力金融系統和民營企業“雙向奔赴”
政策“紅包”的大方向已經給出,但落實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因此,專家們表示,金融系統和民營企業“雙向奔赴”,需要更加具體且詳盡的細化措施出臺。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會議要求將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其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推進,更加靈活的融資供給,還有助于推動科技創新。例如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實施定向降準,并創設支小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專項政策,引導資金流向民營企業。
不過,由于民營企業數量眾多、行業分布廣、企業經營差異大,婁飛鵬建議,接下來金融部門需要從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方面持續發力。直接融資方面,“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發行債券、IPO(首次公開募股)融資”。間接融資方面,需要研究民營企業經營規模和資產特點,以滿足民營企業的需求。
圖片來源:罐頭圖庫
他同時建議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信貸審批流程、完善風險定價機制,通過提升金融機構服務能力,為民營經濟提供更高質量的金融支持,從而真正打通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最后一公里”。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金融體系不僅要“輸血”,更要“造血”,重構金融機構的激勵約束機制。此外,還要從激勵機制、風險分擔、能力建設共同發力,解決金融機構“不敢貸、不愿貸”的情況。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認為,未來金融機構應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比如金融機構可以開發適合民營企業特點的產品,開展投貸聯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業務。另外,還要加快發展創業板、科創板等,支持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對金融機構來說,可通過股權融資等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并為企業提供上市輔導、債券發行等服務。
新的一年,民營企業的利好消息不斷。相信在政、銀、企三方努力下,營商環境會越來越好,這為民營企業的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打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民營企業能有多優秀,接下來就看自己的了!
你覺得民營企業怎么做,就能夠把握住這波“政策紅利”?歡迎來評論區聊聊。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