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藍谷再度換帥背后:極狐難穩住局面,銷量遠不及后來者
更重要的是,北汽藍谷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而不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撰稿 |?多客??來源 | 貝多財經
近日,北汽藍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SH:600733,下稱“北汽藍谷”)發布公告,宣布了多項高層重要人士變動。
根據公告,北汽藍谷董事會同意選舉張國富為董事長、十一屆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提名委員會委員、薪酬與考核委員會委員,并擔任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自董事會決議通過之日起履職。
同時,北汽藍谷聘任劉觀橋為經理、喬元華為董事會秘書。由于喬元華尚未取得董事會秘書任職培訓證明,董事長張國富將暫時代行董事會秘書職責,該公司對喬元華的聘任將于其取得相關證明后正式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人事變動距北汽藍谷前任董事長代康偉上任不到一年。毫不客氣地說,高級管理層的人員變動相當頻繁,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司內部經營戰略實施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誠然,能源市場“淘汰賽”提速的當下,北汽藍谷正在加快戰略調整的步伐,張國富、劉觀橋這對搭檔也的確在過去的一年幫助該公司取得了銷售層面的顯著進展。
但業績增長乏力、連續多年虧損仍是阻礙北汽藍谷發展的“絆腳石”。北汽藍谷新任領導班子的當務之急,是在進一步拓展銷售矩陣的基礎上,幫助該公司找到業績支撐點,走上穩定盈利的正軌。
更重要的是,北汽藍谷需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而不是“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一、銷量明顯增長,高管陣容再現“巨震”
公開信息顯示,張國富出生于1977年7月,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項目管理專業,先后在北汽福田、北京海納川汽車部件、北汽研究院、北汽集團越野車等公司任職,具有二十余年汽車行業經營管理經驗,履歷豐富。
同是“75后”的劉觀橋則畢業于清華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研究生學歷。自2002年起劉觀橋先后在東南汽車、上海大眾、北京現代等公司從事銷售管理工作,長期活躍在汽車銷售一線,還曾任北汽集團經營與管理部副部長。
2024年7月,張國富升任北汽藍谷總經理,同時擔任黨委書記一職,有內部人士透露,上任之初他便多次強調“北汽藍谷是一個創業型公司”,并搭建起一套高效的決策機制和組織架構。劉觀橋則出任北汽藍谷副總經理,主管營銷工作。
新任經理上任后的經營思路,對北汽藍谷的銷售提振作用堪稱立竿見影。最好的例證便是,北汽藍谷旗下新能源品牌極狐汽車的銷量在二人上任次月便突破萬輛大關,后續的單月銷量更是節節攀升,12月的銷量已達到12032輛。
2024年全年,極狐汽車的總銷量達到81017輛,同比增長169.91%。張國富亦信心滿滿地表示,極狐已從“輔路”開上“主路”、從“慢車道”駛入“快速路”,將爭取在2027年實現年銷量突破60萬輛。
此外,北汽藍谷與華為合作的高端品牌“享界”市場反響也相當熱烈,享界S9車型正式上市后的短短24小時內預定量便突破2500輛,此后更是連續多個月穩居40萬以上豪華純電轎車銷量冠軍。
在旗下品牌的有力助推下,北汽藍谷全年亦實現了11.38萬輛的總銷量,同比增長23.53%。2025年1月和2月,北汽藍谷的單月銷量分別為7219輛和6227輛,前兩個月的累計銷量達13446輛,391.99%的增速也相當顯著。
可以說,此次北汽藍谷主導的張國富、劉觀橋升任是對兩人過往貢獻的肯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人士變動后辭任北汽藍谷董事長、且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的代康偉,從總經理被提拔至董事長一職剛滿8個月。
另據Wind數據統計,2018年起北汽藍谷便開始頻繁“換帥”,公司內部先后迎來了6任董事長、7任總經理,其中三任董事長的任職時間不足一年,最短的甚至不到4個月,人事變動時有發生。
在外界看來,內部人事的優化體現了北汽藍谷對銷售實踐創新的重視,該公司未來有望以市場和營銷拉動整體運營,實現品牌和銷量的躍升。但高管層的持續動蕩,既不利于公司內部的穩定治理,同時也折射出了北汽藍谷的經營困境。
二、依賴外部輸血,扭虧為盈仍是難題
公開信息顯示,北汽藍谷隸屬于北汽集團,其子公司北京新能源創立于2009年。作為北汽集團新能源、智能化轉型的核心載體,北汽藍谷肩負的期望與重托不言而喻。
2018年9月,北汽藍谷在上交所舉辦了重組更名暨上市儀式,宣布停牌兩年的“ST前鋒”更名為“北汽藍谷”,標志著北汽新能源借殼重組上市計劃的正式完成。
從此,北汽藍谷登陸A股市場,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股”。與之對應的是,北汽藍谷還是當時國內首家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車企。而今,北汽藍谷的名聲卻遠不及后來者。
借殼上市的第二年(即2019年),北汽藍谷實現營業收入235.89億元,同比增長30.39%;凈利潤9201.01萬元,同比增長25.54%。但在此之后,該公司逐漸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中“掉隊”,陷入了入不敷出的泥沼。
2020至2023年,北汽藍谷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4.82億元、-52.44億元、-54.65億元和-54億元,四年虧損超過225億元。而該公司在2018年至2023年期間共計進行了四次定增,累計金額超411億元,但仍未緩解其虧損困境。
2024年前三季度,北汽藍谷的歸母凈利潤為-44.91億元,扣非后凈利潤為-45.12億元;另據北汽藍谷最新發布的2024年度業績預告,該公司預計其2024年的歸母凈利潤為-69.5至-65億元億元;扣非后凈利潤約為-73.5億元至-69億元。
這也意味著,北汽藍谷近五年的虧損額度將接近300億元。即便下半年有極狐汽車、享界汽車輪番坐鎮,北汽藍谷在四季度依舊沒能創造扭虧為盈的奇跡,約-24.59億元至20.09-億元的虧損大有“越賣越虧”的發展趨勢。
更不容樂觀的是,北汽藍谷的資金鏈條也十分緊繃,該公司截至2024年9月末的貨幣資金僅37.16億元,而其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便分別高達38.84億元和38.59億元,在手資金顯然無法覆蓋外債。
巨大的財務壓力下,北汽藍谷于2024年9月初發布公告稱,其股東北京汽車計劃向其子公司北汽新能源進行20億元的增資,并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方式進行增資控股,北汽新能源增資擴股不超過100億元。
根據北汽藍谷最新發布的公告,其子公司北汽新能源已于2024年末完成增資擴股。其中11家外部戰略投資者合計將向北汽新能源增資81.5億元,加上北京汽車增資的20億元,北汽新能源共計可收到增資101.5億元。
不可否認的是,外部“輸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汽藍谷的資金問題,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該公司的盈利困局。正如北汽藍谷在預虧報告中所言,該公司的銷量雖然實現了持續增長,但規模經濟并未進入井噴期,最終導致產品成本的承壓。
2025年是北汽集團“三年躍升”行動的啟程之年,也是北汽藍谷至關重要的發展之年。尤其是在新能源車企們紛紛找到業績拐點的當下,若北汽藍谷遲遲無法平衡成本投入與市場回報,其競爭力將岌岌可危。
相比之下,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小鵬汽車、零跑汽車等新造車企業不僅后發先至,更是在銷量上遙遙領先于北汽藍谷這類玩家。以理想汽車為例,該品牌2024年的銷量高達50萬輛。
相比之下,北汽藍谷2024年的累計銷量為11.39萬輛,才剛剛突破10萬輛關口。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黑馬,零跑汽車的銷量亦在2024年逼近30萬輛(約29.4萬輛),約為北汽藍谷的三倍。
除此之外,蔚來汽車2024年的銷量約為22.2萬輛,小鵬汽車約為19.01萬輛,就連于2024年4月開始交付新車的小米汽車亦在2024年交付了13.69萬輛新車,是極狐乃至北汽藍谷無法企及的高度。
但在前不久,北汽藍谷曾發布公告,擬將公司名稱變更為“北汽極狐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車主業,強化品牌在市場中的辨識度與影響力”。
北汽藍谷方面認為,“(更名將)旨在以全新的企業形象,更好地契合公司未來發展方向,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推動公司持續、穩健、高效發展,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
不過,這一計劃并未能成行。2025年2月23日,北汽藍谷十一屆六次董事會決議取消了原定于2025年2月27日召開的公司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原計劃審議變更公司名稱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北汽藍谷的“臨時起意”更像是一場鬧劇。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