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線入市,銀行理財子“狂買”ETF
理財子也加入到“護盤”行動中。近日,多家理財公司表示已增持了ETF。而回溯2024年基金年報,理財公司已成為ETF的重要買家。其中,中郵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躋身多只ETF前十大持有人行列。理財公司大舉購入ETF,一方面是滿足客戶對理財產品較高的收益預期;另一方面則是在自身權益產品表現不佳的基礎上,通過買入ETF曲線布局權益資產,以期在與公募、券商資管等對手競爭中不至于落后太多。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一向保守的理財子公司也開始“買買買”權益資產了。
4月8日,蘇銀理財表示:“當前,A股估值仍處于歷史低位,公司已增持了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
而蘇銀理財僅是理財子公司購買ETF的一個縮影。基金2024年年報信息顯示,中郵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等眾多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已成功躋身多只ETF前十大持有人榜單。從持有的ETF類型來看,寬基指數、科技板塊及央企紅利主題ETF成為理財產品重點配置方向。
理財子加配權益資產的背后,主要是因為當前市場處于低利率的環境下,僅靠固收類資產,難以滿足客戶對理財產品收益的期望。再疊加自身投研劣勢,發行的權益類產品表現不及預期,于是理財子公司調整投資策略,通過買入ETF來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投入。
理財子大買ETF
隨著公募基金2024年年報的披露,一些資金雄厚的“大買家”也逐漸浮出水面。
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郵理財、招銀理財、興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已躋身多只ETF前十大持有人行列。
從持有的ETF類型來看,寬基、科技、央企及紅利主題ETF成為理財產品重點配置方向。
具體來看,中郵理財為易方達恒生科技ETF、嘉實中證全指集成電路ETF等產品的前十大持有人;招銀理財為廣發中證國新港股通央企紅利ETF、招商中證國新央企股東回報ETF、易方達中證紅利低波動ETF等產品的前十大持有人;興銀理財為建信滬深300紅利ETF、房地產ETF、國泰中證全指家電ETF等產品的前十大持有人。
以易方達恒生科技ETF為例,其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郵理財旗下的鑫鑫向榮理財為易方達恒生科技ETF的第四大持有人,持有份額達8499.17萬份,在上市基金總份額中所占比例為0.71%。此外,中郵理財旗下的郵銀財富添頤·鴻錦最短持有365天1號也同樣持有易方達恒生科技ETF,其持有份額為4200萬份,在上市基金總份額中所占比例為0.35%。
進入今年一季度,恒生科技指數強勢上揚,漲幅超過20%,為投資恒生科技指數ETF的銀行理財產品帶來了頗為可觀的投資回報。
再看招銀理財,其旗下產品招銀理財招智睿和穩健(安盈優選)360天持有1號混合類理財計劃為招商中證國新央企股東回報ETF的第一大持有人,持有份額達806.23萬份,占基金上市總份額的比例為7.92%。招銀理財招睿豐潤(尊享)180?天持有期1號固收增強理財計劃、招銀理財招睿頤養睿遠穩健一期(五年封閉)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招銀理財招睿嘉利日開14個月持有1號固收增強理財計劃分別為易方達中證紅利低波動ETF的第一、第四、第七大持有人,合計持有份額7708.59萬份,合計持倉占比為9.23%。
除了大買央企、紅利ETF之外,招銀理財還配置了A50ETF、金融科技ETF、機器人ETF、納指ETF等產品。
布局ETF的背后
多家理財子公司旗下產品躋身ETF前十大持有人行列這一現象充分說明,理財產品已成為ETF市場的重要買方力量。
在當前市場低利率環境下,僅依靠固收類資產難以滿足客戶對理財產品收益的較高期待值。
因此,自2024年以來,受益于市場回暖與政策紅利,理財公司投資策略正顯著向權益類資產傾斜。
中國理財網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理財公司已發行45款權益類理財產品,發行主體涵蓋中銀理財、華夏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高盛工銀理財等多家機構。
然而,經梳理發現,多數權益類理財產品目前正處于“破凈”狀態。
以規模較大的招銀理財為例,根據中國理財網,招銀理財旗下權益類產品共計5只,其中,招銀理財招卓泓瑞全明星日開一號、招銀理財招卓消費精選1號的凈值都在1元以下。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27日,招銀理財招卓泓瑞全明星日開一號的最新凈值為0.8388元,成立至今的收益率為-16.12%。
同樣,光大理財的權益類產品表現也不佳。據中國理財網數據,光大理財旗下共有6只權益類產品,其中,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陽光紅ESG行業精選、陽光紅新能源主題、陽光紅300紅利增強4只產品均處于“破凈”狀態。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3日,陽光紅衛生安全主題精選、陽光紅ESG行業精選的最新凈值分別為0.3928元、0.8812元,成立至今的收益率分別為-60.72%、-11.88%。
從理財公司權益類產品的收益不難看出,理財公司在權益類資產的配置能力方面仍有待加強。在此背景下,理財公司將目光投向ETF,試圖以此實現“曲線入市”。
一方面,相較于股票和主動權益類基金,ETF具有分散性、透明性、低成本和工具化特征,更符合理財公司服務穩健客群、追求交易便捷的訴求。
另一方面,政策層面為理財資金配置ETF提供了有力支持。新“國九條”提出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2023年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在此背景下,多家理財公司將ETF作為理財資金入市的重要抓手。
此外,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ETF行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底,境內交易所掛牌上市的ETF總規模達到3.7萬億元,較2023年底增長81%。其中,股票ETF規模達到2.89萬億元,創歷史新高,約占A股總市值的3%。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也為理財公司提供了更廣闊的投資空間。
漸落下風的理財子公司
當前,銀行理財在資管市場的地位已大不如前。自2023年公募基金規模首次超越銀行理財后,2024年公募基金的規模優勢進一步擴大。
根據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總規模飆升至32.83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隨著權益市場逐漸回暖,銀行理財存續規模與公募基金總規模之間的差距進一步被拉大。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的數據表明,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的存續規模為29.95萬億元。
公募基金相較于銀行理財的規模優勢,從2023年12月末的0.8萬億元,迅速擴張至當下的2.88萬億元。
而銀行理財若想改變現狀,則需積極拓展非固收類理財業務,從?“債市依賴”?轉型為?“多資產配置”。
由于理財子在投研方面天然存在劣勢,權益規模一直發展不起來。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僅有0.06萬億元,在整體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中占比僅為0.2%;理財產品資產投向權益類資產的余額為0.83萬億元,占總投資資產的比例僅有2.58%。
今年以來,理財公司布局權益理財產品的進程顯著加快。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5年1月新發理財產品中,“固收+ ”類、混合類與權益類產品發行占比超76%,達去年下半年以來峰值。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有9款權益類理財產品待售。其中,有7款源自中銀理財,1款來自華夏理財,1款則出自高盛工銀理財。
而銀行理財通過布局ETF“曲線入市”,不失為一種加大權益投資布局的嘗試。
責任編輯丨陳斌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