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霸王茶姬的鳴鳴很忙,IPO后會步奈雪的后塵嗎?
鳴鳴很忙的加盟困局:價格戰、同質化與品牌撕裂
來源|摩根商研所
霸王茶姬終于要IPO了。
4月10日,霸王茶姬在美首次進行公開募股,募資4.11億美元。計劃將以每股26-28美元的價格發行1,468萬份ADS,發行后市值約33億美元。
自2023年開始,霸王茶姬發展邁入快車道,2024年霸王茶姬新開門店接近3000家,同比增幅83.4%。截至2024年底門店數量達到6440家,而截止2024年第四季度,霸王茶姬自營門店數量僅為16家,其它均為加盟店。
單店盈利模型、高周轉、加盟模式、大量開店、傳出IPO,這個模式是不是有些眼熟?
是的,量販零食品牌的鳴鳴很忙,也在經歷這一切。不過不同的是,鳴鳴很忙卻一直在否認IPO的傳言。
屢屢辟謠上市的鳴鳴很忙,囿于盈利?
鳴鳴很忙在去年8月份的時候就被傳出“計劃在香港IPO”的消息,在2024年8月8日,鳴鳴很忙相關負責人對此辟謠稱“目前沒有上市計劃”。
近日則又有投資者通過互動平臺給鳴鳴很忙股東之一的好想你(002582.SZ)董秘留言,求證鳴鳴很忙與財關簽約及籌備上市事宜的是否屬實。
對此好想你董秘回答:“尊敬的投資者您好,請以鳴鳴很忙官方信息為準,感謝您的關注!”
投資者與媒體屢屢猜測鳴鳴很忙要IPO也并非空穴來風。
首先是瘋狂開店。
自2023年11月,零食很忙與趙一鳴零食握手言和,宣布戰略合并更名為鳴鳴很忙以來,鳴鳴很忙就以一種夸張地速度進行跑馬圈地。
2024年,鳴鳴很忙的門店數量從7000家左右飆升至1.5萬家,比霸王茶姬的速度還夸張。而2025年年初,更是以“0加盟費、0管理費、0培訓費、0服務費、裝修0利潤”的新加盟政策再次提速。
其次是清理風險。
根據天眼查APP數據顯示,2025年1月3日,鳴鳴很忙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的事由處以175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其實自趙一鳴零食和零食很忙合并之初,就有消息傳出涉嫌非法壟斷,此次被罰175萬元更像是舊風險的清除。
最后是完成股改。
在今年3月17日,湖南鳴鳴很忙商業連鎖有限公司更名為“湖南鳴鳴很忙商業連鎖股份有限公司”,同時注冊資本從2471.63萬元增至4000萬元。
瘋狂擴張、清理余毒、完成股改等一系列行為,看起來就很像是為IPO謀劃。
但鳴鳴很忙為何不像霸王茶姬那般順勢IPO,反而屢次否認IPO傳言?
明明二者如此相像,都是以跑通單店盈利模式后,進行大規模的加盟商擴張增速,量販零食較奶茶店差了什么?
差距可能在盈利。
根據招股書顯示,霸王茶姬2024年的凈利潤率為20.3%。
而根據當時良品鋪子出售趙一鳴零食股權的公告顯示,2022-2023年上半年,趙一鳴零食總營收分別為12.15億元、27.86億元,同期凈利潤為3844萬元、7631萬元,凈利率只有3.2%、2.7%。
增收不增利,在擴張階段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對于IPO而言,盈利能力是很難過的一關。
量販零食的本質是以規模換價格,以短結款周期與高供貨數量與零食廠商進行合作,通過物流倉儲的優勢,將存貨周轉進一步壓縮,使得其商品價格對比傳統商超有優勢。
何為量販?價格當先。
隨著行業整體步入快節奏的擴張與發展周期,低價競爭愈演愈烈,價格不再是起因,也稱為活下去的生死紅線。
不是沒有從業者嘗試改變這個局面。
在今年3月12日,愛零食公眾號就發布過“漲價通知”,但僅幾小時后就沒了,而在此之前,唐光亮在社交媒體上呼吁頭部品牌們放棄價格競爭,一起提升門店定價及毛利率的視頻,也同樣不見了。
盡管趙定強調“如果行業只剩價格,我們終將一無所有”。但現實是沒了價格,可能量販零售就寸步難行,行業內都在死磕價格,誰都下不了場,你不跟,就容易出局。
鳴鳴很忙為此也在做改變,推出毛利高的自研品牌和“趙一鳴省錢超市”。
可以看出鳴鳴很忙在努力改善凈利潤問題,但現實來講,這兩條路都很難走。
根據《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24-2025)》數據顯示,雖然當下零食自研品牌年均更新率高達80%,但僅不到4%的單品實現了80%的供貨額。
這表明零食市場上自有品牌品種數量眾多,但真正能夠貢獻銷量的單品卻寥寥無幾。大部分自有品牌產品的貢獻度仍遠遠低于其他品牌商品。而80%的零食集合店已出現70%的SKU重合,同質化嚴重。
從零食品類到超市賽道的發展也不是什么新鮮事。
2024年下半年開始,量販零食就大量開始進軍超市賽道,比如萬辰集團公布了來優品省錢超市門店模型、愛零食的愛零食·便利品牌開放加盟、零食優選開出惠真批發超市等。
除了同質化的影響,進軍超市賽道意味著還要收到商超“原住民”的擠壓。
目前成熟的商超,胖東來、盒馬、山姆等,個個都是玩自營SKU的高手,自研SKU發展狀況不佳、供應鏈較為垂直的量販零食,能否真從商超市場上啃下一塊肉還猶未可知。
而且從鳴鳴很忙之前盈利業務上看,主要是商品差價、供應鏈返點、數據服務與金融收益幾個方面,大部分還是聚焦在加盟商這端。
但隨著開店數量的激增與同質化競爭的加劇,加盟商過得好嗎?
加盟模式要有“平臺”思維:多邊利益才是終點
今年鳴鳴很忙用利潤換規模的開店策略中,有一項是取消“距離保護”,以單店月流水超60萬為開新店標準,加速區域滲透。
對于鳴鳴很忙而言,這是擴大門店數量,精細化運營的策略,最大限度發揮優勢地區的營業能力。但對于加盟商而言,可能就沒那么舒服了。
之前經理人雜志的文章就報道過,一位南昌零食很忙的加盟商透露,在他店鋪700米范圍內,開了3家萬辰系、1家很忙系。
前者倒還罷了,后者則讓他感覺被“背刺”了。“按照加盟政策,同等區域同等條件下的點位,應該優先給老加盟商,但公司并沒有通知我,且沒有任何補貼政策,直到人家掛牌開業我才知道又多了一個競爭對手。”
換成現在的策略,就沒有“背刺”這一說了,只要單店月流水超60萬就可以再開新店。
新店往往意味著新活動,同區域不僅要和同行競爭,還得跟“自己人”拼刺刀,壓力可想而知。
根據時代財經報道,2023年11月開業的零食很忙,預計回本時間在2年左右,新加盟的零食店而言,回本周期則更長,零食量販加盟商3年回本都變得困難。
其實跑通單店盈利,進而加盟的模式,更需要具備互聯網平臺的運營思路。
互聯網平臺運營的核心是“多邊利益”。
平臺的價值并不單體現在自身規模的持續擴張上,而是在運營過程中,消費者、商家、廠商的持續多邊獲利。
拿外賣來說,消費者享受到了便利、商家有了額外的訂單收入、騎手有了工作與收入,這三者的持續獲利才是平臺能持續發展、擴張的良性循環。
但如果為了擴張的速度使其中一環難以獲利或者虧損,那么迎來的可能是整體業務坍塌。
奶茶店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這幾年各式的茶飲品牌不計其數,迅速膨脹至3000萬億+的市場規模。
但在這種瘋狂的擴張、發展背后,2024年中國新茶飲市場規模增速降至6.4%,關店率超50%,加盟商們含淚割肉。據紅餐大數據,從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已經有近20萬家奶茶店閉店倒下。即使是蜜雪冰城、古茗等頭部品牌也陷入同店銷售下滑的困境。
當初有著“新茶飲第一股”之稱的奈雪的茶,2024年凈利潤虧損9.17億元,市值縮水至不足20億港元,僅為上市時的3%。太盟投資以1.97港元均價拋售股票,相比8.5港元的入股價虧損超77%。
越是藍海市場,越要擔心急速擴張下潛藏的巨浪。同質化內卷下,跑死的不是企業,是加盟商。
量販零食也是一樣,擴張不是目的。給自己輻射范圍內持續帶來多邊利益,才能實現自己品牌的價值。
高瓴資本的張磊在投資京東物流時,就強調過時因為看重其通過效率提升降低消費者成本,而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
而且對于鳴鳴很忙,急速擴張背后還可能有管理上的隱患。
一個很有趣的事,在黑貓投訴中,包含“趙一鳴零食”詞條的相關投訴為985條,包含“零食很忙”相關投訴的詞條為613條,但包含“鳴鳴很忙”詞條的相關投訴僅有15條。
這說明在消費者認知中,大家出了問題還是“各找各媽”,對“鳴鳴很忙”這個合并后的品牌敏感度好像不是太高。
畢竟在合并之后,雖然改名為鳴鳴很忙,但各自還是維持獨立運營的“南北分治”,消費者們有這種感覺并不奇怪。
合并之初,零食很忙體量更大,創始人晏周是鳴鳴很忙的董事長兼總經理,但這一年多的時間,趙一鳴店鋪增速更快,新進軍的超市業務也是“趙一鳴省錢超市”。
雖然商業歷史上不乏雙CEO的美談,但也有李國慶與俞渝夫妻店分崩離析的案例。
所謂合并易,品牌一體化難。鳴鳴很忙在高速擴張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在品牌管理上下點功夫,加深最終品牌“鳴鳴很忙”在C端的敏感度。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