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巨頭的“鈍刀之痛”:TCL如何破解“大而不強”的轉型魔咒?
TCL控股這家中國制造業巨頭正面臨近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來源|外參財觀
液晶周期見頂,全球化擴張受阻,家電業務增長乏力,TCL控股這家中國制造業巨頭正面臨近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智能家居、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傳統電視、家電市場增速放緩,疊加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消費者信心疲軟,行業整體承壓。作為中國電子制造業的“老牌巨頭”,TCL的2024年財報數據暴露出隱憂:前三季度總營收為1562.3億元,同比下降5.8%;凈利潤為78.4億元,同比下滑12.3%。
盡管TCL在半導體顯示領域持續加碼,旗下華星光電(CSOT)以24.3%的市占率穩居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貨量首位,但面板行業周期性過剩導致價格持續走低,拖累整體盈利能力。與此同時,TCL智能終端業務(電視、空調、冰箱等)營收同比減少9.7%,毛利率跌破15%,創五年新低。
面對行業變局,TCL試圖通過“技術突圍”打破僵局。2024年,TCL宣布投入200億元研發資金,重點攻堅Mini LED、Micro LED及半導體材料技術,并推出“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加速布局智能家居生態。然而,這些舉措能否扭轉頹勢,仍充滿不確定性。
核心業務失速,TCL的“基本盤”怎么了?
TCL的崛起離不開兩大支柱業務:顯示面板與智能終端。但如今,這兩大板塊均顯疲態。
1.?顯示面板:周期魔咒難破
華星光電是TCL的“利潤奶牛”,但其業績高度依賴面板行業周期。2024年,全球液晶面板產能過剩加劇,55英寸面板價格跌破成本線,導致華星光電凈利潤同比驟降34%。盡管TCL通過布局印刷OLED和8K超高清技術試圖向高端轉型,但三星、LG等韓系廠商已搶占先機,TCL在OLED電視面板市場的份額不足5%。
2.?智能終端:增量不增利
TCL電視全球出貨量雖以12.1%的市占率位列第三,但中低端產品占比超70%,均價僅為三星的60%。價格戰之下,TCL電視業務毛利率從2021年的18.2%下滑至2024年的13.5%。空調、冰箱等白電業務更是在美的、格力、海爾三巨頭擠壓下艱難求生,市占率長期徘徊在5%-8%。
3.?新業務“青黃不接”
TCL近年來大力拓展半導體材料、光伏新能源等賽道,但貢獻有限。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業務營收僅占集團總收入的3.2%,且虧損擴大至9.8億元。而智能家居生態尚處起步階段,缺乏爆款產品,用戶黏性遠低于小米、華為等競爭對手。
老對手圍剿與新勢力沖擊
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TCL正遭遇來自傳統巨頭和新興勢力的雙重夾擊。
其一,京東方的全面壓制
京東方憑借更激進的產能擴張和更低的制造成本,在面板領域全面壓制TCL。2024年,京東方大尺寸面板出貨量達8200萬片,超出TCL華星光電的6300萬片30%;其在LCD領域的資本開支效率(Capex/Revenue)為12.3%,比TCL低4.7個百分點。
京東方還通過與華為、小米等終端品牌深度綁定,構建了從面板到終端的閉環生態。2024年,京東方為華為Mate 60系列供應的LTPO屏幕占比達65%,而TCL僅獲得12%的份額。
其二,海信的彎道超車
海信通過"體育營銷+技術突破"雙輪驅動,在全球家電市場實現彎道超車。2024年,海信電視在歐洲杯贊助效應下,歐洲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37%;其自主研發的ULED X顯示技術,使電視對比度提升至TCL量子點技術的2.3倍。
在新興品類上,海信激光電視2024年營收達48億元,同比增長53%,而TCL同類產品營收僅為12億元,增速僅為21%。
其三,小米的生態鏈碾壓
小米通過"硬件虧本+服務盈利"的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家電行業的盈利邏輯。2024年,小米電視均價為189美元,比TCL低24%;其智能家電IoT平臺連接設備數達6.65億臺,是TCL的4.7倍。
更可怕的是,小米通過生態鏈企業投資,構建了從面板到整機的完整供應鏈。2024年,小米通過投資華星光電競爭對手惠科顯示,獲得其15%的產能優先采購權,直接削弱了TCL的供應鏈議價能力。
巨頭轉型,路在何方?
TCL的轉型之路,折射出傳統制造業巨頭在智能化與全球化浪潮下的集體困境。其戰略調整的成敗,不僅取決于資源投入的力度,更需直面三大核心矛盾:
1.?聚焦與多元化的博弈
剝離低效業務、聚焦高價值領域看似是短期止血良方,但過度收縮可能導致抗風險能力下降。如何在“砍掉冗余”與“保持規模優勢”之間找到平衡點,考驗管理層的戰略定力。
2.?硬件基因與生態思維的沖突
依賴硬件銷售的模式已觸及天花板,但構建生態需要軟件能力、用戶運營思維等全新基因。TCL能否突破“重資產、輕服務”的路徑依賴,將決定其能否從產品制造商進化為解決方案提供商。
3.?技術投入與商業回報的時差
Micro LED、半導體材料等前沿技術的研發需巨額資金和長期耐心,但資本市場對短期業績的苛求可能迫使企業陷入“投入不足-技術落后-份額流失”的惡性循環。這種“既要當下利潤,又要未來技術”的悖論,恰是傳統巨頭轉型的最大枷鎖。
結語
消費電子行業的競爭,早已超越產品與價格的維度,演變為生態話語權與技術制高點的終極爭奪。對TCL而言,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死狀。
當行業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廝殺”,僅靠規模與成本優勢難以維系巨頭地位。唯有以“革自己的命”的勇氣,重構價值鏈、重塑核心競爭力,方能在技術顛覆與生態重構的浪潮中站穩腳跟。這場轉型注定伴隨陣痛:短期業績承壓、組織架構動蕩、戰略資源再分配……但歷史證明,敢為破局者,方能成破局者。
留給TCL的時間窗口正在收窄,而真正的考驗在于:當舊時代的紅利消散時,它是否已為新世界的規則做好準備?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