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立案:財報去哪兒了?
ST新潮絕對是A股最正宗的“云”概念公司。現在因未按規定期限披露2024年年報,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了。
文 | 李德林 ?編輯 | 張佳儒? 來源|尺度商業
是不是一頭霧水?云概念現在火得一塌糊涂,為啥還被證監會調查呢?瞧你那沒見過世面的樣子,你以為太陽下面就一片云啊。ST新潮那片云現在已經令兩大買家瘋狂了,正當他們邀約收購合并的時候,證監會的調查讓兩家現在尷尬了,那么熱鬧,財報都去哪兒了?
ST新潮的主業是搞石油的,行業都是跟中國海油劃分在一起的。你沒看錯,人家的主業是在美國德州搞油氣開發,2024年三季報的數據,公司總資產339.67億,這個規模在A股也算是有頭有臉了。公司非常有錢,三季度的貨幣資金有30.08億,還有8.38億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還有2.79億。公司流動資產總計有43.46億。當然,還有6347萬的房產。
ST新潮的盈利能力絕對吊打一眾A股上市公司。2022年營業利潤45.54億,2023年為32.98億,到了2024年三季度,依然有21.07億。再給你看一組數據,你就會覺得阿里、騰訊啥的互聯網大廠效率太低了。ST新潮243名員工,2024年三季報的營收是64.3億,人效是2646萬元。當然,ST新潮對員工也不薄,人均薪酬222.8萬元,秒殺一眾金融企業的薪酬。
ST新潮的薪酬到底有多讓人羨慕嫉妒恨呢?公司披露說,公司主要業務在美國。據測算,德州石油天然氣行業平均薪酬差不多101.5萬元,海外薪酬大概2.1億。公司還有12名董監高,其中11人薪酬總額為1141萬元。在2023年財報披露后,因為前10名員工薪酬在210萬至238萬,交易所問詢了。
看清楚了么?ST新潮絕大部分人員都在美國,在中國的基本就是后臺的財務、法務等,他們每個財報季都等著美國數據回來,然后往外一發就可以了。交易所就問啊,你們美國工資那么高,到底都誰領取了啊,ST新潮說,你少打聽啊,美國律師說了,員工薪酬信息是不可侵犯的隱私,披露就違法了。而那些長期在國外的董事他們是在積極為公司工作的。
ST新潮從2022年到2024年9月,實現凈利潤合計73.76億元,未分配利潤69.47億元。因為15年沒分紅,且99%的資產、利潤和現金都在美國,交易所問上市公司啥時候分紅,上市公司的態度依然是分不了,公司在研究,至于具體的時間表嘛,沒法確定。賬上錢太多了,以至于浙江金帝石油和伊泰B都提出要約收購。
金帝石油出價每股3.1元,伊泰B出價3.4元。金帝石油截止5月7日預受要約700多萬股,伊泰B預受要約11億股。按照雙方規則,金帝石油截止要約時間為5月7日,伊泰B為5月22日。金帝石油舉牌肯定是沒戲了,伊泰B現在也很難說,因為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財報,ST新潮停牌了,如果5月22日還不能復牌,那么他們的要約到底還執行不執行呢?
問題的關鍵不在要約,在ST新潮2024年的財報出不來。按照游戲規則,ST新潮退市的風險越來越大了。這事兒還得從審計師撂挑子開始說起。ST新潮2022年和2023年的審計機構是中興華,他們在2024年給2023年財報出具了否定意見,啥意思?就是這家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不可信啊。上市公司戴上ST帽子,審計機構自然就干不下去了,那就換一家唄。
ST新潮聘請了中瑞誠會計師事務所,進場1個月,審計2024年年報的關鍵期,中瑞誠說,咱干不了啦。交易所給ST新潮發了監管函,要求盡快聘請審計會計師,對上市公司及高管進行全面審計。很快,ST新潮又聘請了立信來審計,1個多月過去了,財報還是交不出來。
現在留給ST新潮的時間還有兩個月,也就是法定披露的4月30日后,再有兩個月如果還是交不出財報,那就要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作為99%業務都在美國,而中國管理層只是云上接受數據,意味著新的審計機構要去美國進行大規模審計,現在審計師去美國了么?美國資產到底怎么樣?能不能在這期間審計完,美國資產的真實性、準確性將在審計的過程中露出真容。
現在證監會立案調查了,人們關心三個問題:第一,之前的審計是否派出審計師到美國進行了真實的審計?第二,ST新潮美國資產的真實性到底如何?為何不聘請國際上獨立第三方審計機構進行審計?第三,美國的利潤何時才能跟投資者進行分享?美國的員工薪酬真實性如何?有沒有其他的安排?如果都是真的,那么財報為啥遲遲無法出來?誰在搗鬼呢?
ST新潮在A股是一個異數,之前呈現出來的繁榮,審計師卻給出了否定意見,新進入的審計機構信誓旦旦,卻在一個月后撂挑子。現在大機構要進場,公司卻拿不出財報。面對ST新潮諸多問題,這家99%的財務都通過云上回來呈現給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期待證監會的調查真相。面對ST新潮被調查,也許,老百姓會說,他們那都是閻王爺拉二胡,小心都是鬼扯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