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營收首降,民營銀行“一哥”已名不副實?
民營銀行“一哥”微眾銀行的發展勢頭有些不妙。
撰文 | 張 ?宇??編輯 | 楊博丞? 來源|Donews
根據微眾銀行日前發布的2024年財報,其營收為381.28億元,較2023年的393.61億元下降3.1%,是微眾銀行首次出現年度營收下滑的情況。同期,微眾銀行的凈利潤為109.03億元,同比微增僅0.81%,值得一提的是,其凈利潤增速在2023年高達21.01%。
官網資料顯示,微眾銀行成立于2014年12月,乘民營銀行東風而生,致力于踐行普惠金融,即服務普羅大眾和小微企業,也是我國第一家開業的互聯網銀行。
微眾銀行成立之后,憑借騰訊強大的流量扶持一直穩坐民營銀行頭把交椅,然而近幾年卻接連遭遇業績增長失速、風險防控問題以及大股東騰訊減持等,令微眾銀行的壓力倍增。
業績增長承壓
2024年,微眾銀行的營收同比下降3.1%,但如果將時間線往前拉長不難發現,其營收增速早已經出現了放緩跡象。
2021年至2023年,微眾銀行的營收分別是269.89億元、353.64億元和393.61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5.76%、31.03%和11.3%,其中2023年的增速下滑幅度尤為明顯。
微眾銀行營收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貸款規模增長放緩。貸款業務是微眾銀行的核心業務之一,其規模增長情況對營收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2024年,微眾銀行的貸款和墊款總額為4359.76億元,同比增長5.18%。相比之下,2023年的增速為23.00%,而2022年的增速為28.04%。
通過往年數據對比不難發現,微眾銀行貸款規模增長停滯的問題愈發嚴重,盡管仍有一定的增長幅度,但較此前幾年已經明顯放緩。
不容忽視的是,利息收入作為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依賴于貸款規模,而微眾銀行的貸款規模增長停滯,導致利息收入的增長也隨之受限。2024年,微眾銀行的利息收入為407.19億元,較2023年的397.54億元僅增長2.43%,而利息凈收入更是微增0.12%至301.98億元,遠低于往年水平。
圖源:微眾銀行財報
流量紅利消退也是微眾銀行營收增速下滑的一大原因。微眾銀行的拳頭產品微粒貸一直高度依賴微信、QQ等騰訊旗下產品進行導流,然而隨著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崛起以及互聯網滲透率觸及天花板,微信和QQ的流量池擴充已幾近停滯,導流能力正在不斷減弱。比如2021年至2023年,微眾銀行個人有效客戶數分別增長4900萬人、4100萬人和3700萬人,而到了2024年僅增長2500萬人。流量紅利消退,直接導致微粒貸的客戶數獲取變得困難,進而影響了貸款規模的增長。
此外,大股東騰訊的減持行為也給微眾銀行帶來了巨大壓力。2024年上半年財報顯示,騰訊減持微眾銀行8454萬股,持股比例從32.73%降至30%,對于微眾銀行而言,騰訊減持意味著其失去了部分流量和資源支持,而在增量流量見頂、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無疑會增加微眾銀行的經營壓力,導致其營收增速下滑。
微眾銀行的凈利潤的表現也不容樂觀,2021年至2024年,其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8.87%、29.83%、21.02%和0.81%。雖然微眾銀行仍保持著盈利,但其利潤空間明顯被擠壓,面臨著巨大的盈利壓力。
當下,微眾銀行的業績增長承壓嚴重,這不僅削弱了市場競爭力,也嚴重影響了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如果微眾銀行不能及時找到新的增長引擎,或將很快失去民營銀行“一哥”的名號。
挑戰重重
業績增長承壓之外,微眾銀行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是微眾銀行的業務結構失衡問題尤為突出。根據財報,2024年,微眾銀行個人貸款達2166.84億元,其中消費貸款為2027.75億元,占比高達93.6%,而經營貸款僅139.09億元,占比僅6.4%。消費貸款的特點是金額較小、期限較短,但風險相對較高。由于消費貸款往往用于個人消費而非生產經營,借款人一旦出現收入不穩定或突發財務狀況,就容易出現還款困難,增加了貸款違約的風險。高度依賴消費貸款的業務結構,或導致微眾銀行資產質量惡化。
圖源:微眾銀行財報
其次是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顯著提升。根據財報,2021年至2024年,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0%、1.47%、1.46%和1.44%。將時間線往前拉長,2015年,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有0.12%,2018年進一步攀升至0.51%,2019年大幅提高至1.24%。可見,盡管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在近三年呈現出逐年下降態勢,但整體仍是持續攀升的趨勢。如果再橫向對比一下,2024年,蘇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只有1.18%,而梅州客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97%。?
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客戶結構不合理。2024年,微粒貸約82%的客戶為非白領從業人員,約85%的客戶為大專或以下學歷,約18%的客戶為此前無人行信貸征信記錄的“首貸戶”。這類下沉客戶群體通常抗風險能力較弱,在經濟波動時期更容易出現違約,從而導致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
隨著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和行業競爭的加劇,如何面對諸多挑戰并給出解決之道,已成為微眾銀行的必答題。
頻現巨額罰單
合規問題是銀行穩健運營的基石,但微眾銀行卻屢屢因合規問題而被監管部門處罰。
2024年9月,微眾銀行因違反賬戶管理規定、未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等五項違規行為,被央行深圳分行處以1387萬元罰款,成為其成立以來最大罰單。同時,五名高管因失職被連帶處罰,涉及零售存款部、合規部等關鍵部門。
此次處罰暴露出微眾銀行在反洗錢、客戶身份識別等基礎合規環節的重大疏漏,反映出其內控機制存在嚴重不足。
事實上,這并非微眾銀行首次被監管部門處罰。2022年6月,微眾銀行因租金貸貸后管理不到位,被處罰款40萬元;2023年8月連續吃下三張罰單,均與汽車貸款業務有關,處罰事由包括汽車貸款首付資金及附加消費貸款用途審核不到位,商用車貸款金額審核不嚴等。
作為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依賴線上化、自動化的風控流程,但屢屢出現的合規問題已經成為其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監管處罰案例的不斷發生,極大損害了微眾銀行的市場信譽和品牌形象,投資者和客戶難免會對其未來發展前景感到擔憂,進而失去信心。
此外,大量消費者投訴也令微眾銀行倍感“頭疼”。根據黑貓投訴平臺的數據,與微眾銀行(微粒貸)相關的投訴高達47122條,投訴原因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電話騷擾、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
許多借款人反映,催收人員通過頻繁的電話聯系甚至電話轟炸等方式施壓,部分行為伴隨威脅和恐嚇,嚴重干擾了借款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還有不少借款人直言,微眾銀行暴力催收并且言語威脅一天打開超過10個催收電話明,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要求微眾銀行停止違法催收,給予時間處理還款問題。
這些不當催收手段加劇了用戶對微粒貸和微眾銀行的信任危機,也暴露了其在隱私保護和催收管理上的漏洞。
從業績增長失速到業務結構失衡,從不良貸款率攀升到從合規與內控危機爆發,微眾銀行未來的發展已充滿不確定性。如何在困境中突圍,化解諸多危機,并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將決定微眾銀行能否坐穩民營銀行“一哥”的寶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