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微粒貸:十年“普”寫數字“惠”民新篇章
微眾銀行微粒貸:十年“普”寫數字“惠”民新篇章
202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成立十余年來,持續探索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
2015年5月,微眾銀行推出了致力于普惠大眾的“微粒貸”產品;十年來,微粒貸累計服務超 7000萬人、日均發放貸款超93萬筆,依托數字科技,譜寫惠民新篇章。
服務超7000萬人 堅定踐行普惠金融
圍繞“發展普惠金融”的要求,2015年,微眾銀行推出“微粒貸”,旨在提升普惠金融覆蓋面和可得性。“微粒貸”具備純線上操作、無需提交紙質資料等便捷優勢,深受長尾人群青睞,有力推動普惠金融服務下沉。
數據顯示,“微粒貸”超過40%的服務發生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縣域、鄉村地區。約18%的客戶為此前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中無貸款記錄的“首貸戶”,實現金融服務半徑的再次拓寬。
“微粒貸”采用按日計息、可提前還款免違約金、審批放款快、隨借隨還等設計,精準契合以小微經營者為代表的周轉類用戶的資金使用特點。據此,一款針對“微粒貸”存量客戶中的小微經營類客戶的、用于生產經營活動、最高50萬元的全線上個人經營性貸款——“微戶貸”應運而生。
截至目前“微戶貸”已累計服務小微自然人客戶超46萬人次, 76%的單筆借款成本低于200元,有效降低了小微群體的資金周轉成本。更值得注意的是,“微戶貸”客戶中,70%系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基礎民生行業客戶;25%為無人行經營性貸款記錄的“首貸小微客戶”,切實以金融“活水”激發了小微經營類客戶的經營生產活力。
科技賦能 打破普惠金融數字藩籬
數字時代,如何破解“數字鴻溝”難題,實現特殊群體金融服務需求的有效觸達,已成為數字普惠金融的重要課題之一。過去數年,以微眾銀行為代表的一批金融機構,根植自身互聯網基因,依托數字科技力量,專注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滿意度。
2016年,微眾銀行發揮自身“數字金融”的技術優勢,以“微粒貸”為基礎,以科技鋪路、用服務清障,積極探索并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升級后的“微粒貸”組建了專職手語專家團隊,并借助遠程視頻手語服務機制,實現了面向視障人群的線上無障礙化金融服務。
此后,“微粒貸”又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幫助殘疾人共享數字生活,先后完成擴充無障礙客戶服務團隊、啟動信息無障礙優化項目、上線語音讀屏匹配功能等升級,持續優化視、聽障人群的使用體驗。截至2024年底,“微粒貸”累計服務視障人群超7萬人次、服務聽障用戶超23萬人次,進一步拓寬無障礙金融服務的覆蓋面。
探索創新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在助推普惠金融廣泛覆蓋的基礎上,微眾銀行將服務半徑延伸至鄉村全面振興領域。微眾銀行堅定踐行“金融向善”理念,創新性走出一條有特色的鄉村普惠金融路徑:通過將“微粒貸”產品與合作銀行核算落地的方式,精準滴灌,助力縣域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微粒貸”創新幫扶模式,通過數字金融工具與聯合貸款平臺的雙輪驅動,構建金融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良性循環。一方面,新增貸款助力當地企業及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協助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將資金更好用于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當地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目前,“微粒貸”的創新幫扶模式已在48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落地,累計貢獻稅收超29億元,并成功完成重慶市巫山縣雙龍鎮、金坪鄉道路項目和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張北縣“互助幸福院”養老院項目等,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地方高度認可。
十年間,以微眾銀行“微粒貸”產品為代表的一批民營金融機構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可持續化的數字惠普之路,不斷推動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
未來,微眾銀行將依托“微粒貸”等產品持續踐行數字普惠金融,積極發揮對普惠大眾和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作用,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來源/供稿
?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