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阿里云增速不及預期,阿里的AI故事需要認真地講一講了
5月15日,阿里巴巴(BABA.N)發布了2025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業績報告。其中,電商業務展現出強勁復蘇勢頭。
文|翠鳥資本
然而,財報發布后,阿里巴巴美股、港股股價卻雙雙下跌。5月16日,阿里巴巴港股以123.4港元/股收盤,下跌4.27%;美東時間5月15日,其美股以123.9美元/股收盤,跌幅達7.57%。
為何業績亮點與股價下行形成鮮明對比?
一個變化是,市場對阿里巴巴的估值邏輯不能只看電商了,而是更期待看到其在AI領域的突破與想象空間,會為AI花多少錢。
如何講好打動資本市場的AI新故事,正成為擺在阿里巴巴面前的新考驗。
電商仍是“扛把子”
過去一年,阿里CEO吳泳銘把集團所有的業務重新梳理整合,劃分為三大類:電商業務(包括國內國外電商)、AI+云(包括云業務、通義大模型等)、互聯網平臺屬性業務(電商和AI與云之外的大部分業務)。
從2025財年財報來看,電商業務是“穩字當頭”,其中批發業務比零售業務表現更好。
作為阿里營收的“扛把子”,2025年淘天集團營收4498.27億元,同比增長3%。其中,財年第四季度淘天集團營收達到1013.69億元,同比增長9%,增速創6個季度新高。
從利潤結構拆分來看,淘天集團也毫無疑問是整個集團EBITA的主力軍。2025財年淘天集團經調整EBITA為1962.32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個百分點,但財年四季度,經調整EBITA增長至417.49億元,同比增長8%。
為進一步優化電商業務結構,提升運營效率,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阿里對這部分業務的調整頻繁。
代表性的動作有兩個:一是,剔除了重資產的線下零售業務,接連出售了銀泰百貨和高鑫零售;二是,淘天業務一把手職務下放給了此前負責海外零售業務的蔣凡,后者正式統管阿里所有電商業務。
除了淘天集團外,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營收同比增長29%達1323億元,是增長最快的業務板塊。細分來看,國際零售商業收入同比增長33%,達到1084.65億元,主要得益于速賣通和Trendyol等平臺的收入快速增長;國際批發商業收入實現14%的同比增長,達到238.35億元。
AI故事如何講下去?
在電商業務看似一片向好的態勢下,阿里又為何在公布財報當日會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或許是阿里云業務未達預期的業績增速和資本開支,動搖了市場對于阿里AI敘事的信任。
財報顯示,2025財年,阿里云智能集團的收入同比增長11%至1180.28億元,其中財年第四季度,云智能集團實現收入301.27億元,同比增長18%,增速創下三年來新高;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七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該集團調整后EBITDA利潤24億元,同比增長69%,看起來也不錯。
單從這些數據本身而言,阿里云的表現可圈可點。然而,資本市場向來是預期導向的,市場原本對阿里云設定的增速預期為20%,但實際增速與預期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而且,僅是市場懷疑還沒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2025財年最新個季度的資本支出大幅低于市場預期。
今年2月,阿里CEO吳泳銘曾宣布未來三年投入超3800億,用于建設云和AI硬件基礎設施,投資額超過過去十年總和,這讓市場再次看到了阿里在AI上的“巨大決心”。此后,港股阿里的股價從80港元一路漲至最高145.9港元,就是由于AI業務的樂觀預期。而該季度,阿里的資本開支僅246億元,遠低于市場預期的350億元左右,也比上一季度的317億元要少。
重估阿里價值
2023年12月,拼多多市值歷史性超越阿里之時,馬云曾一語道破了阿里對AI的重視,“我相信今天的阿里人大家都在看都在聽。我更堅信阿里會變,阿里會改。所有偉大的公司都誕生在冬天里。AI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
此后一段時間內,阿里巴巴從現有業務的AI轉型,到模型生態構建,以及大模型領域的投資等等可以說是步步為營。截至4月底,阿里巴巴通義已開源兩百余款模型,全球下載量超過3億次,基于通義千問的衍生模型數量超過10萬個,是全球最大的開源模型家族。
目前,AI如何賦能阿里業務尚待觀察,市場在重估阿里的價值,阿里也在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
在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透露公司的AI產品行業滲透在迅速擴大,他還表示,“2026財年,我們將繼續聚焦電商、AI+云的核心業務增長,面向中長期,塑造以科技為核心動力的第二增長曲線”。
第二增長曲線是否能成功塑造,或許2026財年的數據能給更多的佐證。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