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規模擴張遭遇利潤失速,名創優品陷“焦慮”三重門
名創優品(HK:09896、NYSE:MNSO)正在這一臨界點上。“增收”仍在繼續,勢頭已然放緩;“增利”驟然失速,利潤如何止跌,成為擺在其面前的關鍵考題。
撰稿 | 何威??來源 | 貝多財經
管理學中,“增長陷阱”被用來描述企業在擴張中陷入“表面增長”與“利潤失真”的典型困境。名創優品(HK:09896、NYSE:MNSO)正在這一臨界點上。“增收”仍在繼續,勢頭已然放緩;“增利”驟然失速,利潤如何止跌,成為擺在其面前的關鍵考題。
2025年一季度,名創優品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績單。一季報財務數據顯示,其實現營收44.27億元,同比增長18.9%,然而利潤端卻顯露疲態。期內,凈利潤為4.1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86億元下降28.8%;經調整凈利潤同比下滑4.8%,至5.87億元。
在這背后,或是三重結構性焦慮的集中呈現。因為,2025年一季度的利潤下滑,看起來并非一次偶發性波動,也不是短期策略所致,更像是名創優品在十字路口上所面對的路徑依賴挑戰。
一、增長焦慮:18.9%營收增長背后的邊際效益遞減
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名創優品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同比大增46.7%至10.21億元,幾乎是營收增速的2.4倍。成本高企的背后,主要源于兩條支出曲線的迅速抬升。
一是,直營門店的快速擴張帶來的租金等剛性支出,相關開支增長達71.4%;二是,IP授權費用與物流費用,分別同比增加39.6%和31%。營收在漲,而利潤卻在“漏”。從增長結構來看,門店擴張仍是支撐名創優品營收增長的核心驅動。
2025年一季度,名創優品集團層面門店總數達到7768家,較2024年同期凈增978家,仍在快速擴張。其中,內地門店數為4275家,同比凈新開241家門店;海外門店數為3213家,同比凈新開617家門店;TOP TOY門店達280家,同比凈新開120家門店。
圖源:名創優品2025年第一季報業績報告
但從一季報的財務表現看,門店規模的擴張并未換來利潤的同步兌現,反而暴露出“邊際效益遞減”的增長困境。假如每新增一家門店所帶來的實際利潤貢獻在不斷變薄,那么,邊際回報則逐步滑落。
與此同時,點位紅利的消耗在國內市場肉眼可見。在一、二線城市,優質商圈資源趨緊,新開門店的租金越來越高。而在海外市場,拓店容易,但客群教育周期較長,單店盈利周期拉長。
當擴張變成一種倚賴規模維持營收的路徑依賴可能,費用曲線或會悄然反噬增長成果,鋪得越多,虧得越快。事實上,這不只是一個成本結構的問題,更是增長模型可持續與否的問題。
盡管名創優品仍處在廣鋪、快跑的擴張軌道上,但其增長質量正在顯現出失衡特征,營收增長、門店擴張帶不動凈利潤增長。這種重規模的運營模式,推高了名創優品的邊際成本。
這意味著,名創優品站在了從“規模增長”走向“質量增長”的節點上。這個節點不以營收多少衡量,而是以其增長的可持續性、利潤的健康度和業務的自我造血能力作為檢驗標準。
2025年一季度的財務數據,不只是收入數字的更新,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名創優品當前增長路徑的重量與慣性。未來增長的重心,應考慮如何從鋪得更多轉向賺得更穩。
接下來,如何在產品力、內容力和門店坪效上“掰回一局”?倘若僅靠多開店與多IP授權維持營收規模,下一財季的利潤表可能會進一步引發關注。而這,正是今天的名創優品需要直面的“增長焦慮”。
二、IP焦慮:1.05億投入的轉化率之困
IP聯名、IP授權、IP零售……是名創優品這幾年講得響亮的品牌戰略之一。從Hello Kitty到三麗鷗,從哈利·波特到第五人格,從小馬寶莉到哪吒2……消費者幾乎可以在任意一家名創門店里,找到一系列熟悉的IP聯名產品。
但站在2025年一季度財報的現實面前回看,這種看似資源豐富的IP戰略,卻也顯露出核心痛點,名創優品貨架上豐富的IP聯名產品,真正引發熱搜級霸屏的內容溢價現象還未出現。
一季度,名創優品在IP上的投入繼續加碼。其財報顯示,IP授權費用達1.05億元,同比增長39.6%,占整體營收的2.37%。當然,名創優品近年來也開始加碼自有IP孵化,但實際成效尚難以定論。
其中,名創優品推出的DUNDUN雞、企鵝PENPEN等IP形象,多以盲盒或毛絨公仔形式出現,仍需進一步搶占消費者心智。從這個角度來看,名創優品的IP戰略,或許更像是一種“商品邏輯”或“流量邏輯”。
而IP在品牌的二次包裝與推廣中,缺乏足夠的社交貨幣和情緒價值,便難以為品牌帶來預期利潤。只有IP成為品牌的內容中樞、文化標簽、情感載體,它才有可能成為可復用的核心資產,并基于情緒價值驅動“溢價效應”的釋放。
在利潤下滑之際,IP再多,若無法具備擊中消費者心理的“殺傷力”就談不上增長;聯名授權產品再豐富,若沒有情緒記憶錨點,也很難被主流消費群涌入搶購。而這也是在情緒價值釋放和情感鏈接能力上,名創優品所要直面的IP焦慮。
三、開店焦慮:效能趨弱,門店“變臉”?
過去十年,名創優品依靠“渠道密度”與“開店速度”打下零售江山,一度被譽為模式復制最快的線下零售品牌。如今,面對利潤下滑,名創優品集團也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其中,一個“大手筆”是,竭力打造MINISO LAND這一戰略店型。選址在一線城市核心商圈、相繼落地的MINISO LAND門店,通過引入IP、快閃互動、展陳體驗等多元功能設計,被業內認為有望讓名創優品迎來“第二春”。
截至2025年一季度,MINISO LAND已在北京、上海等地開出8家門店,而按照名創優品的計劃,未來將在國內布局30家以上的MINISO LAND門店,作為渠道升級的樣板。
但問題在于,MINISO LAND雖比既有店型更高端,其復制難度卻不小。因其選址多集中在租金昂貴的頂級商圈,對運營能力、內容更新頻率與場景把控能力要求極高,不具備名創優品一直以來在開店策略上的制勝砝碼——快速、可復制性。
從布局策略來看,名創優品以MINISO LAND為頂層樣本,配合旗艦店、主題店、常規門店與快閃店的組合,或正在探索一套多層級的門店矩陣邏輯。然而,名創優品的“開店焦慮”并非打造不了矩陣,而是開出的每一家店,帶來的是運營確定性,還是增長的不確定性?
國內市場趨于飽和,海外市場尚未成熟,新品類仍在試水,升級店型復制難度高,加盟體系與直營策略交錯并行,整個門店生態正處于較為復雜的過渡期。在這一過程中,名創優品目前的門店布局與產品結構,是否與不斷變化的用戶偏好之間是否高度契合?
尤其是中長期支撐利潤能力的高溢價品類,如授權或自有IP產品,是否擁有足夠的張力?問題的背后,是在創新能力強化、產品結構優化、用戶關系維系的基礎上,能否做到企業利益、商家利益與消費者體驗上的平衡。
同時,名創優品是否會從“門店邏輯”轉向“質量邏輯”?這或許不只將決定其未來走向,也將決定這個“渠道為王”的零售品牌,能否在“內容為王”“客群迭代”的趨勢下,實現“質的躍遷”和新一輪的精準生態卡位。這也是其需要直面,也是最核心的 “焦慮”。
當下,名創優品正站在重要的戰略分岔點上。這更像是向“內容王者”的蛻變,而增長焦灼、IP焦慮、開店焦慮,是一種伴生的“煩惱”。當“渠道為王”難以阻止利潤下滑,當IP授權難以塑就增長勢能,當門店擴張削弱盈利彈性,既有路徑與打法還能否奏效?
一家企業要走得更遠,路徑依賴可能并非始終靈驗的法寶。正如管理學者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爾在“核心能力悖論”中指出的那樣,一家企業的成功經驗若無法與時俱進,最終可能從“優勢”轉化為“障礙”——昨日的核心能力,或許正是今日的增長瓶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