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派的“中年危機”,愈演愈烈
這場危機,或將重塑歐派的“第二曲線”。
撰文|阿森? 編輯|楊勇? 來源 | 氫消費出品
2024年,歐派家具創業30年,出現“首次業績雙降”。
創始人姚良松在業績會上直言:“30年的增長神話,讓我們習慣了奔跑,現在需要學會在泥濘中行走——這不是失敗,是進化的必經之路。”
財報顯示,2024年歐派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6.93%,歸母凈利潤實現同比下降14.38%。歐派的雙降,既是家居行業深度調整的縮影,也是歐派內部沖突矛盾爆發的陣痛,是長期戰略偏差積累的必然結果。
而今年4月29日,歐派2025年一季報公布,公司營收34.5億元,同比下降4.8%;歸母凈利潤3.08億元,同比上升41.3%。
今年一季度利潤回暖,究竟是歐派通過戰略調整實現了“穩跌止損”,還是僅僅依靠短期降本來勉強續命?
四面楚歌下,營收不振
成立于1994年,作為國內成立最早、在A股市值最高的定制家具龍頭企業,與房地產行業深度綁定的商業模式,曾經是歐派快速做大規模的“東風”,而如今卻成為其最大的風險敞口。
克而瑞數據顯示,去年國內百強房企銷售總額同比下滑約50%。歐派2024年財報顯示,歐派的大宗業務占比為16%,營收為30.45億元,同比下降15.08%,合作房企中前五大客戶應收賬款占比41%。
新房市場的萎縮嚴重,直接斬斷了歐派的重要收入來源。
2024年,歐派家居實現營業收入189.25億元,較2023年減少38.57億元,同比下降16.93%;歸母凈利潤25.99億元,同比下降14.38%;扣非凈利潤23.16億元,同比下降15.65%。
具體來看,2024年歐派家居主營業務中除其他產品營收同比上升外,其余四大業務營收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作為營收支柱的櫥柜業務、衣柜及配套居家產品業務營收下滑幅度最大,分別實現收入54.50億元、97.91億元,同比分別下滑22.48%、18.06%。
整體櫥柜、衣柜及配套家具產品生產量分別同比下降20.10%、15.18%,銷售量分別同比下降20.21%、15.70%,庫存量分別同比上升9.52%、19.75%。
在門店數方面,去年全年歐派家居關閉2058家門店(經銷門店2031家),新開1085家門店(經銷門店1065家),門店數量凈減少973家(經銷門店凈減少966家)。
其中,歐派品牌門店減少936家,歐派旗下年輕輕奢全案品牌歐鉑麗品牌門店減少103家,旗下整案大家居品牌歐鉑尼品牌門店減少60家。
曾經,高端、專業、大氣是歐派家具的品牌代名詞,但近幾年的消費降級正嚴重沖擊著歐派。
京東2024年數據顯示,2000元以下成品家具銷量激增40%。成品家具銷量激增實則反映的是消費者決策邏輯的根本轉變:從“為品牌買單”轉向“為實用付費”。
在一線市場,在相同材質(如E0級板材、國產五金)配置下,歐派定制衣柜/櫥柜的報價普遍比二線品牌(如好萊客、志邦)高30%以上,部分高端系列溢價甚至達50%。
同時,來自民間的“去品牌化”運動,也在持續削弱歐派的產品定價權和品牌影響力。小紅書、抖音上的一條條低價攻略,詳細拆解著歐派產品的材質構成,并通過供應鏈溯源介紹給用戶性價比更高的替代方案。
某家居類KOL的一條“3萬元打造歐派同款全屋定制”視頻更是獲得百萬播放量,評論區擠滿了求購同款的消費者。
大客戶受行業影響需求有限,消費者又想貨比三家對價格不甚滿意,習慣了多年順風的歐派,在逆風局中顯得格外蹣跚。
細數歐派的戰略失誤
歐派去年的雙降,除了受房地產的行業因素影響外,也是長期戰略偏差積累的必然結果。在增長神話斷停的過程中,歐派主要犯了五個戰略失誤。
(圖片來源:歐派集團官方微博)
(圖片來源:歐派集團官方微博)
首先,盲目的規模擴張,讓單店利潤暴跌。2021至2023年間,歐派新增1600家經銷商,2021年單店營收:約?425萬元,2023年單店營收:約?276萬元,龐大的數字變化背后是單店營收暴跌近35%的殘酷現實。
這種重量不重質的擴張策略制造了一個致命的惡性循環:門店過密導致經銷商內卷,內卷引發價格戰,價格戰侵蝕利潤,利潤下滑又迫使公司進一步施壓渠道。
2022年歐派就曾在成都主城區新增了12家門店,其中武侯區富森美商圈出現嚴重重疊,更是出現了4家店直線距離均<3公里,覆蓋同一消費客群,導致整體營收下降。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龜速前進,也讓歐派錯失了疫情后線上消費習慣養成的黃金窗口期。
根據2022年尚品宅配和歐派的年報來看,當尚品宅配實現45%線上營收占比時,歐派仍停留在不足15%的落后水平。同時,截至2023年6月,歐派其電商團隊仍隸屬于傳統營銷中心,未獨立成事業部,電商團隊組織架構滯后。
不僅如此,當競品對手尚品宅配2021年6月就啟動了直播,而歐派卻直到2022年12月才成立專職直播團隊,直播電商布局比主要競爭對手晚了整整18個月。
其社交媒體營銷更是存在感薄弱,2023年,尚品宅配相關話題播放量28億次,而歐派的整體播放量僅為6.8億次,這些無疑都在不斷消耗著這個昔日領導品牌的光環。
與此同時,當索菲亞等競爭對手開始多元化布局時,特別是其直營業務和整裝渠道(如與裝修公司合作)合計貢獻超其總營業收入超30%,而歐派卻仍深陷傳統經銷商模式的路徑依賴。
這種三單一(單一依賴經銷商、單一依賴線下、單一依賴零售)的渠道結構,在市場上行期尚可維持,但在行業調整期就暴露出驚人的脆弱性。例如在疫情、地產下行等外部沖擊下,單一渠道就導致了營收劇烈波動,也造就了2024年歐派的首次“雙降”。
產品定位的進退失據,也讓歐派在消費分級時代陷入尷尬。
一方面,其高端定位正被國際品牌擠壓,例如,歐派高端系列(如“鉑尼思”)對比柏麗進口櫥柜,柏麗“德國精工”標簽對高凈值客戶吸引力更強,而對歐派“本土高端系列”卻認知不足,柏麗國產化后交貨周期從90天縮至45天,與歐派持平,但質保期多5年,更優質的售后服務直接擠壓了歐派的高端市場。
另一方面,歐派又未能及時布局快速增長的平價市場,甚至不愿意接低價單。
根據中國家居產業協會《2023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平價全屋定制市場(客單價<8萬元)規模達?2600億元,占整體定制家居市場的46%,平價市場年增長率?18%,遠高于高端市場的7%。
2023年BrandOS家居品牌數字影響力指數顯示,歐派更是跌至第7位,且“性價比低”成為其第一關聯詞,品牌溢價嚴重的歐派更是逐漸淪為價格虛高的代名詞。并且,2023年#歐派平替#?話題在小紅書閱讀量?1.2億次,抖音播放量?3.4億次,瘋傳的“歐派平替”攻略,每一條都是對這個曾經高端品牌的無情嘲諷。
利益分配的博弈也引爆了渠道危機的導火索。歐派家居2022年年度財報顯示的28%的經銷商毛利率與52%的企業毛利率之間的懸殊差距,也進一步暴露了歐派渠道政策的致命缺陷。
與此同時,2023年鄭州12家經銷商集體拒絕簽署2023年新合同,要求修改條款,聯名抗議信歐派的霸王條款、強制壓貨、單方面調價等問題,并帶動了成都、武漢等地經銷商同步發聲,這一系列的事件正在慢慢摧毀歐派三十年的渠道網絡。
破局之路,歐派如何自救
在家居行業整體承壓的今年一季度,歐派交出了一份看似滿意的成績單。
通過渠道優化、供應鏈改革和產品結構調整這三種手段,歐派在短期內實現了利潤回升,但這種“節流式增長”能否持續仍存疑問。
2024年第四季度起,歐派啟動了“經銷商分級淘汰制”,對全國銷售網絡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截肢手術”,關閉了約15%的低效門店(約240家),重點優化了三、四線城市重疊的銷售網點。
其次,歐派同時取消了備受詬病的“度強制壓貨指標”,改為更靈活的“動態備貨制”。這一政策松綁使得經銷商庫存周轉天數從98天大幅降至63天,資金占用成本下降了28%。
從結果來看,幸存下來的經銷商單店營收在2025年第一季度環比增長了12%,但渠道總量收縮也導致整體營收僅維持持平,暴露出“以價換量”策略的局限性。
此外,歐派推出了創新的“云庫存”平臺,實現了經銷商之間的庫存實時調撥功能。歐派在華東、華南等重點區域建立了6個“城市運營中心”,由總部直接管理區域倉儲物流。
這一舉措使得全國庫存共享率提升至40%,有效減少了重復備貨帶來的損失,供應鏈管理模式使得倉儲成本下降了15%。
然而,這種“輕庫存”模式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在2025年春節期間,部分城市就因庫存過輕出現了“斷貨投訴”,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這種模式在應對銷售旺季時的脆弱性。
與此同時,歐派還加大了對高附加值產品的投入,智能衣柜(配備AI衣物管理功能)和適老化櫥柜(具有防滑升降設計)等創新產品的營收占比從8%快速提升至17%,成功拉動整體毛利率回升2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歐派集團官方微博)
(圖片來源:小紅書)
不過,這種產品結構調整也引發了一些消費者的不滿,社交媒體上更是出現了“歐派減配漲價”的投訴聲音,有網友指出,歐派推出“輕奢全屋定制套餐”,宣稱“環保升級、設計升級”。但實際上板材降級、五金縮水、設計模板化,讓品牌價值再陷爭議。
歐派的困境是家居行業粗放增長時代的縮影。作為國內家居行業老大哥,歐派今年采取的一系列自救充分體現了其渴望走出低谷的決心。
但想要成功轉型并不容易,通過成本控制和戰略調整在短期內實現了凈利潤的提升,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已徹底走出低谷。
今年一季度的表現,可以當作是市場對歐派釋放的一個積極信號。前路依然任重道遠,歐派仍需在營收增長、渠道創新和產品競爭力上持續發力,才能在新周期中重獲生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