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行業大挑戰:規模收縮中,限薪縮編進行時
剛剛發布的《2025年5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前五個月住戶短期貸款減少2624億元,表明消金行業規模還在收縮中。
來源|消金界
剛剛發布的《2025年5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前五個月住戶短期貸款減少2624億元,表明消金行業規模還在收縮中。這影響著金融機構的人員安排。近期匯豐控股旗下恒生銀行因業務架構調整,就裁減了部分核心業務員工,并精簡高管人員編制。
消金界發現,恒生銀行的變化并非個案,背后是金融業迎來了調整期。2024年末恒生銀行資產總額為17952億港元,同比增長6.09%;但是不良貸款比率上升至6.12%,達到10年以來最高。
另外與業內多家機構溝通時發現,2024年至今國內多家銀行持續降薪縮編。雖然沒有前幾年猛烈,但是新職員招聘、老員工漲薪和晉升等都明顯收緊了。
多家消金機構從業人員反饋,2024年的年終獎有的直接打5-8折,有的直接沒有了,有的也沒有說沒有,一直拖著;有的機構擴大薪酬遞延的范圍,當年到手的薪水下降了20-50%。當行業發展失速,外部機會有限、盈利承壓時,“鐮刀向內”降本增效成為必然。
消金行業規模收縮中
央行6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五個月住戶短期貸款減少2624億元,也就是消費貸款量還在收縮。梳理行業數據發現,消金行業目前保增長確實有些“難”——
2020-2021年:消費金融行業規模快速增長,全行業風險好轉。
2022-2023年:消金行業增速放緩,2023年下半年行業風險上升;其中,頭部助貸平臺(低定價)逐漸保守、腰部以下中小助貸平臺(高定價)規模還在較快增長。
而從2024年至今:消金行業整體規模停滯,有所收縮,存量競爭加劇。
單單從消費金融公司來看,2024年全國31家消費總規模余額約 11000億元,同比降約12%。
分析來看,消金行業規模收縮的原因,除了信貸需求已經被大部分滿足、首貸戶增長低位等,宏觀經濟和個人對收入預期等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再參照前五個月住戶存款增加8.3萬億元這一數據來看,住戶信心不足,增加儲蓄的趨勢還在持續中。
另外,助貸新規出臺,24+以上的資產正在快速縮減,部分銀行為了合規起見更加保守,削減了這部分的資金。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消費金融市場持續收縮。
限薪縮編成趨勢?
以消費信貸業務為主的中小金融機構,不得不降本增效。加之破除“金融精英論”“唯金錢論”等錯誤思想,多家機構人士反饋“薪酬受限”。當各家金融機構的規模增長放緩、息差收窄、利潤承壓等,但是股東和利潤目標卻依然保持高位,可變動的成本項目——人工成本,成為各家調整的一大方向。
有業內人士表示,其所在的金融機構的規模和收入沒有什么增長,利潤卻增長了,原因是集體薪酬結構調整,實際就是變相降薪和拖延發放,而且還打著降本增效、共克時艱的名義。
2022年5月,原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要求商業銀行高管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總額的35%;高管及重要崗位員工績效薪酬40%以上應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
2022年8月財政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通知財金〔2022〕87號》,要求合理控制崗位分配級差,向一線員工傾斜工資總額;建立健全薪酬分配遞延支付和追責追薪機制;高管及重要崗位員工績效薪酬40%以上至少延期3年支付。
近兩年行業還有一個明顯感受就是“人員縮編”,從前臺商務/產品/運營等到中后臺的人力/風控/合規/技術等。分析原因主要有幾點:
一是金融機構面臨規模增長放緩、息差收窄、利潤承壓等問題,裁員或者縮編成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
二是線下網點業務需求下降,線上服務替代率提升,導致一些崗位需求減少和人員汰換;
三是數字化轉型,資源更多向這個方面傾斜,傳統崗位編制進一步被壓縮。
近幾年金融機構的降本增效情況如下圖:
行業從業者當下的情緒,焦慮占據了主流。交流中發現,除了行業內多家機構的高管頻繁變動外,普通打工人也缺少安全感。有的行業專家,今年初剛從某大機構跳槽到36%為主的中小平臺,10月助貸新規實施后,業務可能被限制,每天上班就擔心崗位不保。
在行業調整期,建議大家守住主業,降低業務、利潤、薪酬等預期。雖然行業高速增長時代已過去,但是市場規模和利潤還在,合規先行、擁抱變化,堅持就是勝利。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