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收大額罰單!7萬億光大銀行,誰在縱容“漏洞循環”?
中國人民銀行遼寧省分行的一紙罰單,再次將光大銀行推向風口浪尖。
來源|杠桿游戲??撰文|桿姐&編輯|愛麗絲
2025年6月17日公示的行政處罰決定顯示,光大銀行沈陽分行因六項違法違規行為被警告并罰款229.15萬元,兩名相關責任人同時被處罰。
就在2025年一季度,光大銀行資產總額歷史性突破7萬億元,達到72288.59億元。
然而與靚麗規模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僅前五個月,該行及其分支機構就收到數十張監管罰單,最高罰沒金額超1800萬元。
狂奔的規模巨輪下,如何穩住合規之錨,似乎成為這家股份制銀行的關鍵課題之一。
合規漏洞
先說此次被罰的光大銀行沈陽分行。央行列出其“六宗罪”,覆蓋了銀行基礎運營的諸多關鍵環節,具體如下:
違反金融統計規定;未落實反電信詐騙管理要求;未落實網絡安全管理;違反人民幣流通管理規定;信用信息管理違規;客戶身份識別失職。
此外,時任副行長張某男,時任法律合規部總經理張某也因對“未按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負有責任,各被罰款1.5萬元。
這并非沈陽分行首次在合規上栽跟頭。
2024年8月,該分行就曾因“未按規定實施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30萬元,時任零售金融部總經理助理王掣也被警告。
實際上杠桿游戲看到,沈陽分行的違規行為,只是光大銀行系統性管理漏洞的冰山一角。
2025年1月,光大銀行總行曾因多達11項違法行為領到央行1677萬元罰單,并被沒收違法所得201.77萬元。
其違規行為涵蓋了賬戶管理、清算管理、反假貨幣業務、人民幣流通管理、信用信息管理、反洗錢等關鍵領域。
時任首席審計官于某一、法律合規部總經理陳某薇、運營管理部總經理曾某等11名高管同時被罰,罰款金額從1萬元到18萬元不等。
2月,光大銀行上海分行因員工行為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被罰款150萬元,相關責任人更是面臨禁止從業等嚴厲處罰。
4月,光大銀行深圳分行因授信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被處以640萬元罰款,兩名高管被禁止從業終身。
更為嚴重的案件發生在鄭州。
2025年4月,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持續13年的銀行員工詐騙案作出終審判決。光大銀行鄭州某支行客戶經理,通過偽造理財產品協議、私刻公章等手段,向31名客戶虛構“保本保息、高收益”的理財產品,累計詐騙金額達1.6億元,被判處無期徒刑。
案件持續時間之長、涉案金額之大,暴露出分行層面內控機制的嚴重失效。
7萬億規模與營收11季度連降
經營層面。2025年一季報顯示,光大銀行資產總額達到72288.59億元,首次突破7萬億大關,較上年末增3.88%。
然而另一邊,是該行經營業績的明顯背離。
2025年第一季度,光大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30.86億元,同比下降4.06%。在杠桿游戲印象里,這已是該行營業收入連續第11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同期歸屬凈利潤124.6億元,微增0.31%。
圖表來源|東方財富(特此感謝)
光大銀行的“增利不增收”現象,主要因為期內信用減值損失同比減少了15億元出頭,導致利潤比上一年同期多出約5個億。
營收結構來看,光大銀行依然依賴傳統業務如利息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相比2023年同期甚至還下降不少。投資收益今年一季度頗為亮眼:從去年同期的17.9億元飆升至72.13億元。
資產質量方面,截至2025年3月末,光大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512.9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0.41億元;盡管不良貸款率保持在1.25%,但撥備覆蓋率已降至174.44%,較上年末下降6.15個百分點。
公開報道顯示,2025年5月,光大銀行在銀登中心集中掛牌10批個人不良貸款轉讓項目,涉及金額高達115億元、債務人超50萬人。
這些不良資產逾期時間普遍在4至6年,且大部分尚未啟動司法程序,反映出光大銀行貸后管理和催收效率的短板。
如何破局
種種問題背后,原因之一是光大銀行這些年來的管理層動蕩而導致的監督機制失效。
從公開渠道杠桿游戲看到,近三年來,光大銀行已有10多名高管被查:如原董事長李曉鵬、唐雙寧接連落馬等等。
一方面這暴露出行內“利益輸送”等深層問題;另一方面管理層頻繁更迭也更容易導致戰略執行斷層,削弱了內控有效性。
近年來,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合規經營提出更高要求,加大了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在這種背景下,光大銀行未能及時適應監管變化,調整內部管理策略,導致違規行為屢禁不止,某種程度上也將反噬業績。
光大銀行的當務之急是,構建“三道防線”協同運作的風險防控體系:強化業務條線的主體責任、合規部門的管理責任和內部審計的監督責任。
合規挑戰不容小覷,破局之路充滿坎坷。這家老牌銀行何時真正重回高質量發展軌道,我們拭目以待。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