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元學費、3天學完就上崗,“醫美速成班”坑慘了誰?
一個敢教,一個敢學,消費者成“冤種”。
一個敢教,一個敢學,消費者成“冤種”。
作者 | 張語格
編輯 | 趣解商業消費組
“現場看一個實操,回家立馬撿起注射器就能干。”
“別說自己參加‘零基礎小白班’,要說‘進修醫美行業最先進的技術’。”
……
近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曝光了“醫美速成班”亂象,這些非法培訓機構宣稱零基礎速成、包教包會、推薦工作,但實際教學內容嚴重違反醫療美容相關法規;對于一些針劑注射、割雙眼皮的高難度醫療操作,這些速成班不僅“包教包會”,甚至還解決就業,傳授“撈金秘籍”以及如何躲避相關部門的審查。
圖源:微博截圖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違法醫美培訓機構被第一次曝光了。
早在2022年的“3·15晚會”上,就有安徽的醫美機構被曝光進行違法培訓;然而3年過去,隱藏在水下的醫美培訓不僅沒有消失,還更加肆無忌憚。
01.醫美3天速成,8000元學完就“上崗”?
在搜索引擎或社媒平臺上,只要搜索“醫美 學習”相關字眼,就會跳出五花八門的美業培訓機構的廣告,其中既有生活美容,也有醫療美容,也包括紋眉等紋繡類課程。
圖源:百度截圖
在這些項目里,醫美類是收費最高、風險最大、操作最復雜的項目,對操作者和經營機構有更高的資質要求。
據“趣解商業”了解,合規的醫美診所,需要申請《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具備相應的醫療設備和急救條件,從選址到裝修全程都要向衛健委報備申請;同時,醫美項目操作者也必須具備《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且有過臨床經驗。
但巨大的市場和可觀的利潤讓不少人想來醫美行業分一杯羹,然而極高的從業門檻卻讓其望而卻步。網上上有不少非醫學專業、學歷競爭力不足的網友,發帖提問如何進入醫美行業。
遍地開花的美業培訓機構,瞄準的正是這些跨行“小白”的需求。“趣解商業”注意到,很多非法培訓機構的銷售或培訓師都會經營自己的社媒賬號,從線上引流至線下學校進行封閉式教學。
有些已經在非法培訓機構畢業的學員,還會在小紅書或抖音上主動分享課程感受。由于很多醫美術語(如“針劑”)在社媒平臺都屬于違規敏感詞,當有用戶對學員分享的課程產生好奇時,學員會試圖獲取用戶微信等聯系方式提供給培訓機構的銷售人員,然后進一步溝通和轉化。
“趣解商業”注意到,央視曝光違法醫美培訓亂象后,仍然有大量非法培訓機構在線上肆無忌憚地招生。
一直對各類醫美很感興趣的小葵(化名),在小紅書一篇筆記下表達了自己想學微整類課程后,私信里瞬間涌入了10余個介紹相關課程的從業者,分別來自廣州、上海等地的不同非法培訓機構。
圖源:小紅書截圖
瀏覽了一些培訓課程后,小葵發現,輕醫美課程主要分為針劑注射、雙眼皮、線雕整形三大類,全部學下來只需要6000-8000元左右。
在央視曝光的“九維集團輕美教育”的培訓課程里,經過簡單的理論培訓后,學員會迅速進入實操,用生理鹽水模擬藥物相互注射,畢業后還會發放所謂的“職業資格證書”。
這家非法培訓機構宣稱其做輕醫美教學已經15年,在全國各省會都有分部,今年6月已經在北京、上海、重慶、天津等 20 多個城市開設了速成班。畢業后,培訓機構會統一發放技能證書。
圖源:央視新聞截圖
根據央視報道,證書里的“中國醫美科學管理培訓中心”并未在全國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里查到,致電12333后發現,行業也不存在“高級輕醫美科技抗衰技術管理師”的相關認定。
美唄醫務專家謝丹表示,若從事醫美行業,應優先獲取國家法定的職業資格證書。北京周泰律師事務所葛帥律師也提到,沒有醫師資格證、執業證從事醫美行業,屬于非法行醫,將由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非法執業,沒收違法所得和藥品、醫療器械并處違法所得2-10倍罰款。
對于從業資格,這些非法機構的課程顧問都不以為然。小葵提到,她們都表示“醫美微整用不到醫師資格證”,問及培訓后的就業,他們會說機會“非常多”,“學完之后可以到美容店工作,也可以自己開工作室,做移動美容上門服務。”
圖源:微信截圖
然而,開設私人醫美工作室并不像其說的那么簡單。葛帥律師表示,如果所謂的“私人醫美工作室”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或“診所備案憑證”等許可審批、備案手續,則構成違法行為,由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執業活動,沒收違法所得和藥品、醫療器械,并處違法所得5-20倍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會按照非法經營罪論處。
有意思的是,央視的報道里還提到,非法培訓機構也會指導學員如何躲避審查,“‘肉毒素’這類注射針劑一定不能放在店里,否則一查一個準”“如果你們的藥是正品的,你們只是操作了針劑,你可以跟檢查人員說‘我什么也不懂’”。
圖源:央視新聞
葛帥律師談到,醫療美容培訓屬于醫療技術培訓,一般應當由專業院校、醫療機構組織對醫學生、醫療技術人員進行培訓;若所謂的“醫美培訓機構”教授學員規避檢查,導致學員在后續醫療行為中致人傷殘或者死亡,且符合非法行醫罪的構成要件的,根據《刑法》相關規定,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有可能涉嫌構成非法行醫罪的教唆犯或者共犯。
謝丹提到,沒有獲取醫護從業資格證并不代表只能去小型機構或者私人工作室,工作范圍也可以擴展到醫美行業的其他職能部門,比如醫美平臺的客服、運營策劃,或是做生活美容服務。
02.非法醫美培訓,鉆了人才缺口的空子
“趣解商業”注意到,早在2022年,非法醫美培訓機構違規教學針劑注射、埋線、祛法令紋等課程的亂象就曾被“3·15晚會”曝光。2024上半年,也有媒體報道調查發現,許多銷售針劑的公司開設私密的直播間,傳授打針技巧,宣稱“包教包會”。
屢遭曝光背后,為何多年來醫美行業違法違規培訓教學的亂象屢禁不止?這與醫美市場從業者供不應求的現狀有關。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的《中國醫美行業2024年度洞悉報告》顯示,受醫美滲透率不斷提升和多元化品質醫美需求驅動,中國醫美市場預計在未來幾年內仍可保持10%至15%的快速增長;其中,注射類醫美治療因其效果相對更顯著,預計在未來五年內保持20%至30%的復合增長率。
圖源:報告截圖
注射、光電類的輕醫美,如超聲刀、熱瑪吉、皮秒祛斑、玻尿酸、瘦臉針等,由于風險低、副作用小,已經成為了醫美市場的新“頂流”。非法培訓機構所教授的微整類課程便屬于輕醫美,這類課程也是“熱銷”課程。
雖然人們做醫美的熱情越來越高,但能操作醫美的醫生卻沒跟上需求的增長。
國內當前還沒有醫療美容專科培養體系,醫學生進入醫美行業后需要再次學習。由于學習周期長、實踐難度大,一位醫學生成長為正規的醫美主治醫師一般需要10年左右。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任醫師欒杰教授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10年對整形美容外科醫生而言只算“合格”,要達到“優秀”標準,可能需要20年甚至更久。
漫長的培育周期,讓合格的醫美醫生相當稀少。《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2》曾提到,2021年我國整形外科醫院和美容醫院的注冊執業醫生數量合計僅有兩萬左右。
本就稀少的醫美醫生,還大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根據“新氧數據顏究院”數據,中國前十大城市醫美醫生數量超過全國的50%。然而低線城市醫美消費的熱情并不低,MobTech數據顯示,2023年四級及以下城市嘗試醫美的人群占比最高,為38.4%,遠高于一線城市。這也意味著,下沉市場的消費者想找到靠譜的醫生,難上加難。
圖源:MobTech
巨大的人才缺口,讓這些非法培訓機構和其學員看到了“商機”。“趣解商業”注意到,社媒平臺上有不少所謂的“私人美容師”,會用上門服務的帖子或視頻來吸引用戶,其提供的服務包括微針、水光針等醫美項目。
當問及醫師資格、執業資格時,這些私人美容師大多含糊其辭,表示只有“護士資格證”,但技術沒問題。
圖源:小紅書截圖
欒杰教授提到,要成為醫美或整形外科醫生,需要具有解剖、疾病、美學、醫療技術等等非常廣博的知識技能,不可能通過“短訓班”解決,“有太多知識和技巧是在醫學院、在規培中永遠學不到的。”
欒杰認為,未來,可以通過建立完善的專科醫師制度解決醫美醫生供不應求的現象。希望國家層面能完善專科醫生培養體系,推動建立專科醫師制度,促進培養更多合格的醫生。
但制度的完善同樣要經歷漫長的周期,短期內,行業仍要面臨醫美醫生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這也意味著,遏制醫美從業亂象仍然要靠強力的監管。
葛帥律師表示,非法醫美培訓機構的監管目前主要由衛生健康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非法醫美培訓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培訓地點常設在酒店等非正規場所,且課程短、流動性強,難以被及時發現和追蹤,執法取證困難;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加強協作,對肉毒素、玻尿酸等醫美常用藥品及器械實施電子追溯,以及科普宣傳,打擊非法機構,提升公眾對非法醫美培訓及從業者危害的認知。
還有律師提到,普通消費者想要“避坑”,可以在術前咨詢時找美容機構和主診醫生索要證件,并仔細檢查美容機構在你身上使用的藥品,肉毒素、玻尿酸包裝必須帶“國藥準字”,遇到外文包裝可以要求出示海關證明和檢驗報告。
圖源:小紅書截圖
除了加強監管,線上醫美平臺加強審核也能減少用戶對“黑醫美”的識別負擔。新氧表示,入駐平臺的機構必須提供國家監管網站備案的各項資質材料,由人工逐字審核,一旦發現信息不完整、不準確,平臺第一時間駁回機構入駐申請,責令其補齊完整資料后再行提交審核,審核通過后方可入駐;另外,若后續機構資質發生變更,也將由審核部門風險巡查專員統一對其發起整改。
美唄醫美平臺CMO黃向平表示,為了嚴選品牌,美唄制定了8大項28條標準對機構進行嚴苛的審核,平臺每年入駐的醫美機構,審核通過率不超過10%。
醫美行業,“風險”與“美麗”并存;在市場需求蓬勃、從業人才培育周期漫長的當下,違法“醫美速成班”的整治顯得尤為緊迫。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強化全鏈條管控,讓醫美行業在合規軌道上健康生長,消費者的“美麗”才能真正得到守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