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輕松過萬,誰該為隔壁老王的多頭借貸負責?
隔壁老王不只要讓你幫他養兒子,還有讓你幫他還債?
王東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小伙,沒有固定工作也不愿意像祖輩那樣下地干活看天吃飯,用他的話說“互聯網是未來的趨勢,上網是發家致富的根本。”
互聯網金融崛起后,王東成為了“羊毛黨”的一員,和羊毛大軍一起在各類理財平臺上薅羊毛。
“薅羊毛是門技術活,首先要判斷這個平臺會不會跑,不會跑的平臺安全但是利潤小,會跑的平臺要判斷他什么時候跑,能不能保證自己的本金在跑路前收回來”,談起薅羊毛的經歷,王東說得頭頭是道,在他眼中,薅羊毛是份低風險,高收益的工作。
不過低風險說到底還是有風險,相比薅理財平臺的羊毛,貸款平臺的羊毛要薅得容易些。“現在這些網貸平臺基本都沒接入征信,逾期了也只是讓人來催收,小額貸款在催收時,頂多打電話過來罵你幾句。”
王東說,現在的羊毛藍海是小額現金貸,很少有平臺會為了一兩千塊上門催收。
“只要在一家平臺借錢不要太多,就不會出大問題”,王東借款的時候會用新的手機和電話號碼,再存入一些假的聯系方式,“貸款平臺一般都會在我逾期之后,騷擾我通訊錄里的親戚朋友,換了新的手機和電話號碼,他們就拿我沒辦法了”。
除了選擇小額貸款外,“薅羊毛的時候一定首選中小貸款平臺,最好是新生的平臺”,王東說,中小平臺無論在催收和風控上都比較弱,而且一般不會和征信、數據機構達成合作,只要成功的做到“不留痕”基本上就沒有后顧之憂。
“在一些小平臺上,甚至可以用別人的手持身份證照片就把錢貸出來。”
事實是否真的如王東所說,小額現金貸只會電話催收嗎?不留痕就沒有后顧之憂?
一家現金貸平臺的高管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在他們平臺上每天有幾萬筆金額為一千塊的小額貸款,對于逾期用戶,不可能都派專人去催收,主要的催收手段還是電話催收。他還表示,在平臺剛剛搭建之時確實是被羊毛的薅慘了,是血淋淋的教訓。
據王東介紹,其曾在兩天之內,從幾十家平臺貸款幾萬元,輕松實現了“月薪過萬”。不過王東也有煩惱,“現在各種數據聯盟多了,很多平臺都不好做,只能尋找一些新生平臺下手”。
誰為“王東”買單?
多頭借貸,是金融業長期存在的一種現象。
從鄭州大學生借高利貸賭球跳樓,到借貸寶裸條的色情產業鏈,再到近期的廈門女學生賓館自殺,這一系列的社會悲劇的背后都有多頭借貸的影子,然而在一些“奇人”眼中,多頭借貸如果好好利用也能發家致富奔小康。
4月26日,北京市網貸協會召開發布會,協會盲共享系統顯示,23家網貸機構的470多萬用戶中,有270多萬借貸用戶,其中有58萬有多機構借貸行為,多頭借貸達到21.5%,5萬多用戶在4家以上機構有借貸行為,占比達2%。
借貸本來是正常的金融需求,P2P、現金貸等平臺的產生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有借貸需求的人群,然而因為中小平臺風控能力的欠缺,滋生了王東這類騙貸人群,造成貸款平臺壞賬和成本增加。
“借點錢”APP創始人張建梁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曾表示,“網貸機構其實在設定借款利率的時候就已經將各類風險計算在內,最終逾期和多頭借貸等風險大部分都會分散到借款人頭上。”
完善風控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為了覆蓋騙貸產生的壞賬,貸款平臺更愿意選擇提高平臺費用、利率來覆蓋壞賬,用正常借款人的錢為“王東”買單,這也就滋生了借貸的變種——高利貸,一般來講,正規公司推出的“高利貸”產品對于放貸人群還有所選擇,而民間高利貸則是來者不拒,也是多頭借貸的誘因之一。
大學校園是多頭借貸的高發地帶,對于沒有收入來源的大學生來講,在新的貸款平臺上借錢還債是比較普遍的選擇,而這對于借款人來講是一個惡性循環,一不小心便滾落到修羅煉獄之中。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曾經報道,四川大學生張明借款3000元后,因多頭借貸、拆東補西,8個月后負債高達16萬,而他現在才剛滿20歲。
現實中像張明年紀輕輕負債累累的人并不在少數,多頭借貸造成的后果并不只是讓年輕人透支信用、增加不良資產那么簡單,前海征信研究院調查顯示,多頭借貸用戶的信貸逾期風險是普通客戶的3-4倍,貸款申請者每多申請一家機構,違約的概率就上升20%。
信息不對稱導致多頭借貸?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曾多次提到,“金融的本質其實就是資金的融通,所以不管你是用什么方式來做,它都不會改變,唯一要解決的就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際上造成多頭借貸的核心問題也是“信息的不對稱”。
第一,貸款平臺和優質借款人的信息不對稱。貸款平臺無法有效識別借款人的需求真實性和還款能力,但是貸款平臺資金站崗會產生大量成本,很多貸款平臺主動打開多頭借貸的口子。
買單俠創始人胡丹曾表示,買單俠有75%的是獨享的借款人不跟別的平臺發生關系,共債情況非常少,債務才是可控的。而實際上有些平臺接近40%的客戶跟十家以上的平臺發生借貸關系。
第二,貸款平臺與貸款平臺的信息不對稱。很多貸款平臺沒有接入征信系統,雖然有部分民間征信和數據機構作為數據補充,但是各個貸款平臺的信息孤島情況依舊很嚴重,這也加劇了信息的不對稱,造成“王東”的多頭騙貸現象。
第三,催收者與借款人的信息不對稱。一位現金貸平臺的運營者表示,對于本身沒有還款能力的貸款人,在催收時誘導用戶拆東補西,也是造成多頭借貸的一個重要原因。催收者利用借款人對于多頭借貸認識的不足,誘導借款人借舊換新,以完成自身業績,加劇了金融業的多頭借貸。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監管層對于多頭借貸的高發區校園貸和現金貸都給出了整治的信號。
在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監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銀監會強調,“禁止向未滿18歲的在校大學生提供網貸服務,不得進行虛假欺詐宣傳和銷售,不得通過各種方式變相發放高利貸”,并提及首次提及,要做好“現金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
在銀監會4月21日召開的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更是指出,銀監會及銀行業對整治校園貸也有責任,正在研究如何讓銀行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貸款服務,“把正門打開”。
郭主席打開正門之后,多頭借貸和因多頭借貸引發的社會悲劇會大大減少嗎?時間來證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