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海航集團,希爾頓酒店、德意志銀行的幕后大老板,神一樣的存在!
海航是真的有錢。。。
2016年是中國資本在國際并購上最為活躍的一年。全年披露的海外投資/并購交易達438筆,累計資金高達2158億美元(約合1.47萬億人民幣),較2015年大漲148%。
民企是海外并購的核心力量,其中以復星、安邦的報道最多,隔三差五便有大動作。但到了年底一“結算”,國內最大的“金主”依舊是一直悶聲干大事的海航。
甚至有人評價,在中國企業界,海航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01
海航(海南航空)集團,無論從名字還是創立的初衷,它的定位都應該是一家地方性的航空公司。但這家本該偏居一隅的公司,卻按照董事局主席陳峰設定的航線,在過去10年里瘋狂加速,成為中國最大的集團企業之一。
2016年,海航集團實現營收295.6億美元,位列《財富》世界500強第353位,資產規模達1761.2億美元(約合1.2萬億人民幣)。
往前推一年,2015年,海航第一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位列第464位。當時陳峰放話說:未來10年(2025年),海航的目標是進入世界500強的前10名。
500強前10名是什么概念?按照現有榜單,這個T1集團里除了5家石油公司和一家電力公司外,剩下的“大眾級”企業只有4家,分別是沃爾瑪、大眾、豐田和蘋果。
這些企業無一不是全球范圍內赫赫有名的寡頭,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影響力,海航都較之相去甚遠。但沒人敢把陳峰的目標當做笑話,因為這家企業的成長速度實在是過于驚人。
● 2003年時,海航遭遇史上最大危機,是年虧損近15億,幾乎站在倒閉的邊緣。
● 2004年末,海南航空的資產負債率已超過94.3%,凈資產只有14.29億元。
● 經過10年發展,到了2013年,海航的資產規模已達2660億元;
● 又過了3年,集團的資產規模猛增近5倍,達1.2萬億元。
幾乎每一年,這家公司都在不斷變化甚至“進化”,外界將之形容為“看不懂的海航”以及“危險的海航模式”。
之所以說危險,是因為海航長年居高不下的負債率。而“看不懂”則是因為海航過于“復雜”:復雜的股權架構、復雜的業務網絡,以及不斷更新的并購案例與資產規模數字。
幾乎每隔幾個月,你就得重新審視這家公司,并更新大量并購與業務信息,對于如此體量的企業而言,這樣的變化可謂匪夷所思。
▌以最引人矚目的海外并購為例:
2015年時,海航與陳峰已經是歐美知名的“金主”。是年,陳峰隨同習近平主席訪美訪英,在美國,他參與了中方和波音公司簽署300架、總價值約2400億的采購合約,其中海航占30架。
● 在英國,他和羅爾斯-羅伊斯總裁沃倫-伊斯特簽署了總價值逾150億的發動機和相關服務合同。羅羅是全球第二大發動機提供商,也是豪車代表品牌勞斯萊斯(同為Rolls-Royce,音譯以作區分)的締造者。
● 而在此之前的3個月里,海航接連在歐洲完成了5筆重磅交易,包括以26億美元收購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Avolon的全部股權;以27.3億瑞士法郎(約合180.3億元人民幣)收購瑞士空港公司Swiss Port,以及收購英國路透社總部大樓和法國旅游集團。
接連的收購令陳峰成了歐洲財經界炙手可熱的人物。有媒體評論稱:中國人又拿著大把鈔票前來“抄底”歐洲。更多媒體則評價海航是中國最具冒險精神的公司之一,正通過一系列收購完成全球化的夢想。
為了討好這個大客戶,英國商務部專門為海航和其英國合作伙伴舉辦了一次茶會活動,主持人是新任不久的商務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
02
如此大手筆的一年后,海航的收購節奏卻不見絲毫放緩。
● 進入2016年,集團又大肆買入各類公司,其中包括兩筆超級收購,分別是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科技公司英邁(Ingram Micro);
● 以65億美元從黑石集團手中收購約25%希爾頓集團股份,成為后者的最大單一股東……
國內媒體還在消化這些爆炸信息時,“隔壁”又傳來新消息。
● 2016年11月2日,香港地政總署發表公告稱,海航集團旗下的公司以88.37億港幣的價格拍下九龍啟德的地塊,其每平方米樓面價約為14.53萬港幣,創下九龍區的紀錄,成為新的“地王”。
20多家公司參與了這塊地的競爭,李嘉誠的長實地產、李兆基的恒基兆業,以及新鴻基、新世界、恒大、萬科等知名企業均赫然在列,但最終勝出的還是財大氣粗的海航。相關報道稱,市場對該地塊的估值上限為47.1億港幣,成交價卻超出了預期將近一倍。
“香港地王”,這個頭銜放在其他企業身上絕對可以大書特書,但對于海航而言卻是小case。成為地王后,海航又在香港地產市場接連出手。
● 統計的數據顯示:2017年3月,海航再一次以74.4億港幣投得香港啟德地塊,從2016年11月到今年3月,短短5個月時間內,海航已經在香港地塊投入272億港幣的巨款。
這符合陳峰的一貫作風,他有一個顯著特點,要做就迅速做成行業的引領者甚至是全球第一。
● 做旅游,海航旗下的凱撒旅游是全國最大的出境旅游服務商;做酒店,集團旗下全球酒店近2000家;做航空,2016年初,海航已擁有飛機近1150架,管理運營及合作機場13家;做金融租賃,集團旗下的渤海金控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租賃商,也是全球第四大飛機租賃業務提供商,租賃機隊數量近550架……
● 就連投資企業,陳峰和海航都無比霸道,出手要么是全資收購,要么是最大股東,無論投資對象是誰。遵循著這一戰略,海航在2017年又瘋狂買入,包括:
以22.1億美元收購曼哈頓公園大道245號大樓;
持續增持德意志銀行股份,在5月份持股比例升至9.92%,成為德銀最大股東;
擬以20億美元收購香港惠理集團;
以7.75億美元收購嘉能可石油存儲和物流業務51%的股權;
擬以13.99億新加坡元(68.72億元人民幣)收購新加坡物流公司CWT。
截止目前,海航在全球各項收購的交易金額已經超過500億美元,比一些國家的全年GDP都高。
但是這些看似揚眉吐氣的收購,在國內并非一片好評。爭議的焦點并不是交易本身,而是海航。對此,陳峰或許早已習慣。
03
陳峰是個很“復古”的人,每天早上,他必以古體豎版書寫思想感悟,篇幅固定為32開宣紙線裝冊的正反兩頁。此外,他每天還嚴格按照居士標準做早晚功課,誦持楞嚴經半小時左右。
平時在辦公室,他總是穿著居士服工作,每到夜深人靜,他便參禪入定,遁入空靈。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極端入迷,自稱南懷瑾的學生。南懷瑾為海航制定了企業文化守則——《同仁共勉十條》,陳峰要求海航每個員工都能熟背這些準則。
不僅中國員工背誦,外籍員工也一視同仁。買下法國藍鷹航空之后,陳峰在視察的時候,聽著上百號員工集體背誦了法語版的《同仁共勉十條守則》。
陳峰的企業管理之道深受國學影響,佛學和道家文化早已融入海航的企業文化與理念之中。凡是進海航的人,陳峰都會親自授課,主要是講傳統文化。上完了課,這些“新生”還得寫心得,交由陳峰抽取閱覽、批改。
在中國的企業管理者里,陳峰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他的企業同樣如此。2000年時,陳峰曾對外說:“中國沒有人能看懂海航。”那一年,集團的負債率超過90%,外界看不懂海航的資本模式。
2005年,《時代人物周報》根據陳峰的言論發表文章《海航集團董事長陳峰:中國沒有人能看懂海航》,該文經新華社轉載,獲得了廣泛傳播,也為此后陳峰與海航的報道定下了基調。
這篇文章中夾雜了不少質疑甚至否定,此后所有的相關報道,幾乎遵循了同樣的路數。在中國,一家企業如果被媒體廣泛懷疑,十有八九要出大事,能挺個兩三年都是幸事。但海航卻“挺”了十幾年,營收和資產規模還翻了幾十倍。
04
外界的質疑是出于看不懂海航的資本模式,這一模式的源頭是海航極端匱乏的起步資金。
1989年,陳峰“受詔”成立海航,海南省政府硬擠出1000萬給他,但這點錢別說做航空公司,連個飛機翅膀都買不了。
在此之前,陳峰曾有過輝煌的職業生涯。他1953年出生于山西省霍州市,13歲時在北京天橋學過說書,后當過兵,在部隊里自學英語,被民航局選拔留洋,成了高級經濟師。
留學期間,陳峰曾是聯邦德國漢莎運輸管理學院1982年在中國招收的24名學員之一,回國后,他先后任職于中國民航局、國家空中交通管制局和世界銀行。在其工作過的國家民航總局,提及陳峰,很多人會說:沒有他辦不成的事情。
陳峰辦事能力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很會講故事。天橋學書期間,他就特別擅長講故事。
受命創立海航后,拿著1000萬,陳峰開始四處“講故事”。1992年,他說服政府股改,為海航募集2.5億元資金,將之變為國內首家股份制航空公司。
有了2.5億,陳峰又去銀行游說,到處給人講收益:一張海南到北京的飛機票是1000塊,可以裝150個人,來回就是30萬,一天飛個廣州再飛個北京,能凈賺45萬,沒有比這更好的買賣了!
銀行動心后,陳峰以2.5億元為信用擔保,向銀行貸款6億,買了2架波音737,然后以2架波音737為擔保,再向美國方面定購2架飛機。循環之下,他利用財務杠桿,不斷擴大海航的飛機團隊。
▲1993年5月2日,陳峰在海航首航波音737飛機上為旅客服務
拿銀行的錢買飛機,再用飛機做抵押繼續拿銀行的錢,陳峰成功“算計”了銀行,銀行也從海航的發展中賺到了大筆的真金白銀。
如此起家,從最開始,陳峰就給海航定下了倒金字塔的發展模型,用飛機維系現金收入,用現金償還銀行貸款,用銀行貸款持續擴張。因此,高負債率成了海航的重要特點。
負債率很高之后,國內銀行不愿再給海航放款。集團的資本只夠維持現狀,邁不開步子。
于是,陳峰又踏上了“找錢”的路。他跑去華爾街待了三個月,出席各種大大小小的會議,逢人便用一口自學的、蹩腳的英語給人講故事。
后來,索羅斯被其打動,拿出2500萬美元買下海航25%的股份,海航由此成為首家中外合資的航空公司。
▲陳峰向索羅斯贈送海航的飛機模型
這之后,海航不斷變法維持此前的模式,通過借貸和融資擴大規模。
● 1997年,海航B股在上交所上市、籌集資金2.63億元;
● 1999年10月,海航A股在上交所發行,籌集資金9.43億元;
● 2002年,重組改制后的美蘭機場H股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
此外,海航還先后獲得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數十億元的信貸額度。
在此過程中,海航的股權結構發生了復雜的變化,從一家地方國有性質的企業變成了混合制企業,其所有權和股權分配一度被外界質疑。
但陳峰自己很得意其資本戰略,別人問他錢借多了能否睡安穩?他說:“虱子多了就不癢啊,借多了也就睡得著了。”
05
說完這話沒多久,陳峰就睡不著了。2000年之后的數年里,中國航空業強震不斷。
首先是行業洗牌,國家民航總局旗下直屬的十家航空公司被合并為國航、南航、東航三大集團。重組期間,一系列地方航空公司被吞并。
陳峰被迫還擊。他動用大量資金開拓航線、兼并企業,將海航從偏安一隅的島內企業發展成為全國性質的航空公司。
“花錢保命”之際,更多要命的危機接踵而至。海航擴張期間,國外發生了“911”,國內遭遇非典疫情,旅客運輸量同比下跌80%,飛機上的乘客經常沒有機組人員多。剛剛邁開步子的海航,因為擴張迅猛遭遇嚴重打擊,2003年,海航虧損近15億。
行業處于冰霜期,海航則是極度深寒。作為一家混合制所有制的地方航空公司,海航在危機中的待遇無法和三大航相提并論。國航、東航、南航有政策和資源支持,背后有國資委巨額注資,海航沒有后盾。
重挫之后,陳峰卻不肯收縮戰線,決定自己打造一面盾牌。2003年,他提出“一主兩翼”戰略:做大航空運輸主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與主業相關的酒店、旅游和金融業務。“一家企業80%以上的收入要依靠航空產業,意味著該企業將始終處于風雨飄搖狀態,銀行航空產業投資大、管理風險高、周期性強、利潤小。”他說。
在高負債率、剛經歷巨額虧損的背景下,陳峰的決策將外界爭議推向了新的高點。有投資者質問:已經“跑”出危機了,還要擴大跑道?
陳峰比外界想得還要“任性”,戰略確定后,他便一直“買買買”。海航先是成立了大新華物流公司,入資、并購十數家上下游企業;后又打造連鎖商超王國,將上海家得利超市、天津國際商場、湖南家潤多、寶樂商業、南通超越超市等一一收入囊中。2007年,海航資本正式創立,同年還將房地產列為海航系資本版圖的重頭。
“一主”層面,陳峰打造了北京、香港雙輪驅動的格局,先后收購香港航空、香港快運等企業。
伴隨著光環和質疑,2008年時,當年一起出道的國內民營航空公司,要么依舊偏安一隅,滿足做個支線航空公司,要么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而海航,則成長為有能力對抗國有三大航的力量。
如今,僅航空運輸部分,海航控制的國內航空公司就包括新華航空、長安航空、山西航空、云南祥鵬航空、烏魯木齊航空、福州航空、北京科航投資等。
截止2015年底,這些航空公司共開通國內外航線近700條,通航城市200余個,年旅客運輸量達7742萬人次。
06
因為陳峰畢業于漢莎學院,海航的擴張節奏又很像漢莎集團,輿論一直以為他在模仿、復制“漢莎模式”。但陳峰隨后搞出來的動靜,遠不是一個漢莎模式可以概括的,于是媒體發明了一個新詞——海航模式。
起初,海航模式并不是一個褒義詞。一段時間內,橫沖直撞、不斷拉升向上的海航,一頭撞進了迷霧之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飛速擴張的海航遭遇資金鏈問題,在多方舉債、海南省政府注資15億元的支撐下才得以渡過難關。
那段時間的陳峰很低調,他甚至改口說:“千萬別再老說看不懂我了!真是冤枉!海航集團所作的擴張,有著清晰的邏輯和思路!”
陳峰改口,卻沒有“收手”,于是外界更加看不懂他和海航。2008年之后,他在全球范圍內大肆擴張、大舉抄底。
.copyright p{
line-height: 1.5rem;
color: #999;
}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