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眾怒的大麥網,年入20億,越罵越賺
這兩天,大麥被罵慘了。
作者?| 陳璐瑤??編輯?| 張愷翀
原因是,6月29日,大麥賣鹿晗西安站演唱會門票時出了問題,許多用戶沒有搶到票。后續,大麥進行的道歉補償,令許多用戶更為不滿。
不過,大麥可能并不在意,畢竟這些年用戶對其罵聲就沒斷過,可還是不得不用其搶票。
罵聲背后,大麥的財報成績也十分亮眼,2025財年收入達20.6億元,分部業績(可對標經營利潤)更達到了12.3億元,成為阿里影業最賺錢的板塊。
演唱會賣票現Bug,大麥致歉
6月29日,本該是鹿晗西安站演唱會門票開售日,原定18:07為優先權購票,19:07為普通場次搶票。
許多用戶卻發現,到了19:07點,大麥仍舊只開放優先權通道。普通用戶點擊購票按鈕后,屏幕無情顯示?“無搶票特權”。
而部分用戶沒有計劃在西安場使用優先權,卻因系統BUG被迫消耗唯一特權資格(每個賬號僅一次),影響后續場次搶票機會。
截至目前,大麥APP顯示,鹿晗西安站演出顯示“85.7萬人想看”,該場演唱會最低票價377元,最高票價2377元。7月11日場和7月13日場均顯示無票。
當日深夜,大麥發布微博致歉,并進行了退票退款、發放打折券、保留優先權等補償。
這并未平息一些用戶的憤怒。比如,當天搶到了票,卻被強制退票,第二天沒搶到的用戶。
“心死的透透的,朋友圈也發了,飯也請吃了,回到酒店發現票沒了,今天在火車上搶票的我就是個笑話。特意買的搶票日期后回西安的車票,誰能明白我??!后續也不想看了,就這樣吧,補償也到不了我這。累了,同事朋友幫忙搶的,還搭進去一個禮品。”?
小紅書某用戶,展示其相隔不久的搶票成功短信與退票短信
以及,早已定好機酒的用戶,“平臺問題為什么消費者買單,退機酒的手續費誰來結一下?”
此外,還有網友質疑大麥與黃牛合作了,因為黃牛疑似提前知道開票時間。該網友還隔空喊話大麥,“這些惡意競爭,黃牛炒價,都是因為你的不作為起來的,懂嗎?”
“人紅是非多”?大麥頻陷輿論風波
都說人紅是非多,但像大麥這樣風波不斷的,也是屬實少見。
2024年5月,一妹妹買了周杰倫演唱會門票,卻意外去世。哥哥希望能替妹妹完成心愿,向大麥申請換綁觀演人。但在按要求出示了死亡證明、銷戶證明后卻仍被大麥拒絕,要求妹妹本人前往。
今年5月,世界乒聯宣布馬龍退出WTT重慶冠軍賽2024,其后多位已購票的球迷投訴稱,在大麥關閉退票通道后WTT官方才發出馬龍退賽通知,申請退票被大麥拒絕。
有球迷表示,“宣傳比賽時在文案和海報中將馬龍作為主要參賽人員進行宣傳,在退票通道關閉后才發出馬龍退賽的消息,屬于主觀上的欺騙消費者行為。”
從孫燕姿、陳奕迅到林俊杰、周深等明星的演唱會,每當主辦方致謝各平臺提及“大麥”時,現場歌迷集體高呼“倒閉”幾乎成了固定節目。
有朋友對小編表示,他在大麥上搶過一位歌手演唱會的票,當時是剛開票就賣沒了。好不容易等到一張回流票,到現場后發現很多位置都沒坐滿,真不知道自己搶票的意義在哪。
與此同時,盡管大麥確實有頒布保護用戶權益的措施,例如實行強實名制,即觀眾需要實名制購票,入場時,攜帶本人購票填寫的證件才能通過驗證等。
這看起來把黃牛們逼到了角落,斷送了可能的操作空間,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地方又給黃牛留下了空子。
7月1日,易簡財經發現二級票務平臺票牛顯示,在大麥最高票價為2377元的鹿晗西安站演唱會門票,在該平臺最高達5280元,翻了2倍。
業內人士表示,票牛是國內最大的黃牛渠道之一,但為了撇清黃牛身份,其專門寫明自己不賣票,所有的票都來自于入駐平臺的商戶。但商戶是誰,叫什么名字,消費者一概不知。
“也是萬萬想不到,正兒八經賣票的一級票務平臺大麥、貓眼都不能支持的選座,你卻可以在二級票務平臺上選座。一場演唱會流出了多少黃牛票,都在什么方位,可是一目了然。”
2025財年分部業績達12億元
成阿里影業最賺錢板塊
盡管風波不斷,受益于演出市場回暖,大麥的財報成績卻很亮眼。
根據阿里影業2025財年業績,截至今年3月31日,阿里影業實現收入人民幣67億元,同比增長33%;經調整EBITA連續5年實現盈利,盈利人民幣8.1億元,同比增幅61%。
在此之中,光是來自大麥的分部收入就達到了20.6億元,分部業績更達到了12.3億元,在17.09億的總經營利潤中占比高達72%,為阿里影業目前四大主營業務中最賺錢的一項。
大麥數據顯示,2025財年,大麥平臺“想看”用戶規模已達3.16億人次,同比增長29%;同時,演唱會城市“許愿”用戶累計1.5億人次,兩個產品雙管齊下帶動平臺演唱會品類熱度持續攀升。
就在6月9日,阿里影業發布公告稱將正式更名大麥娛樂,可見大麥地位之重。
而在阿里影業更名為大麥娛樂后,新大麥客戶端也將隨之變化,將電影、票務等業務整合入一個App,覆蓋電影、演唱會、音樂節、話劇、脫口秀、展覽、體育、演藝旅游等40多個細分品類。
結語
搶不到票、退票難、搶票系統崩了、黃牛滿天飛......這些“固定戲碼”仿佛成了演唱會必不可少的戲碼。
而在這場大戲里,似乎受傷的永遠是粉絲的錢包,笑到最后的則永遠是平臺。
未來,如何在保障用戶公平購票權與維系行業健康發展之間找到更穩固的平衡點,或許是大麥網,乃至整個演出市場持續繁榮的關鍵。這條路,道阻且長。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