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晶光電凈利、股價雙“墜崖”背后:中國光伏行業的十年悲歌
近日,美國再次對中國光伏產品作出仲裁,裁定了17.14%至18.3%的反補貼稅率。不知道,現如今麻煩纏身的億晶光電前董事長荀建華,聽到這一消息會作何感想,是否會想起6年前,那個讓他如墜冰窖的日子。
斷崖:億晶光電股價崩塌
今年初夏,全國各地皆是驕陽似火、烈日炎炎。然而,對持有億晶光電(600537.SH)的投資者來說,心中應該是一片寒涼。
噩夢,開始于2017年4月15日。
當日,億晶光電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孫公司億晶能源因存在工期嚴重遲延等問題,被發起反仲裁,涉案金額近3億元。
消息一出,股價應聲下挫,十個交易日,跌去近10%。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4月29日,億晶光電一季報發布,結果,等待股民的,是又一顆引爆的地雷。
根據一季報,公司營業收入僅有7.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35%;凈利潤更是不足去年同期的零頭,從9343萬元,下降至937萬元,暴跌90%...
上圖截自億晶光電2017年一季報
財務數據的大變臉,換來的自然是股價的再次跳水,又是十個交易日,跌幅超過20%。
所謂禍不單行,億晶光電短時間內連續遭到兩次暴擊,已足以令人感到絕望,但厄運并沒有結束,第三只黑天鵝很快降臨:
從5月4日開始,公司接連收到上交所四張問詢函,內容直指實控人荀建華涉嫌欺瞞監管層,違規進行股權轉讓。而在6月21日,證監會更是下達了立案通知書,將對億晶光電進行信披違規檢查。
上交所四道問詢函、證監會一紙立案書。這一次,來自監管層的怒火直接將億晶光電的股價拍到了地板上。
其中,7月17日收報4.56元/股,為近八年來的最低值。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億晶光電主營業務遭遇滑鐵盧?荀建華為何要冒著違規的風險轉讓股權?三個月重挫三分之一后,被套資金是否還有翻身機會?
這一切,還要從十余年前,那段夢想安好、激情猶在的歲月說起。
夢想:荀建華的狂飆突進
與如今的愁云慘淡、疲于奔命不同的是,十余年前的荀建華,可謂意氣風發、壯志在心。
2003年,荀建華投資成立常州億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現億晶光電核心子公司,下稱“常州億晶”),主營業務為晶體硅、陽能電池片和電池組件相關產品的生產與銷售。
當時,正值世界光伏產業初興前夜,一場席卷全國的造富狂潮,箭在弦上。
2004年,隨著德國《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對光伏發電作出高額補貼,以及丹麥、意大利、西班牙等諸多國家的政策跟進,光伏產品需求開始出現井噴。
(圖1:來自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網)
由于布局較早,成本低廉,中國光伏企業得以充分享受到全球市場增長帶來的豐沛紅利。不僅催生了尚德、漢能、英利三大巨頭,打造出施正榮、李河君兩位曾經的中國首富,而且,荀建華的常州億晶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截至2009年末,常州億晶實現營業收入19.27億元,實現凈利潤2.39億元,并且在福布斯“2008中國潛力企業榜”中位列第二。
同年,常州億晶亦開始了對資本市場的征戰——謀求“借殼”海通集團(即現“億晶光電”600537.SH)。
彼時的荀建華無疑躊躇滿志,信心滿滿。為了順利借殼,他不惜與上市公司簽下了“對賭協議”,承諾2010年至2013年,凈利潤分別達到3.04億元、3.49億元、3.67億元和3.39億元,如果不能完成目標,將以持有的股份進行補償。而依據2009年的凈利潤數據來看,實現上述目標并不算難。
2011年,通過定向增發和資產置換,常州億晶成為海通集團子公司,后者隨即更名“億晶光電”。
實事求是地講,在當時光伏行業一片大好的形勢下,荀建華的計劃并非頭腦發熱、空穴來風。2010年,公司即交出了凈利潤7.47億元的靚麗答卷,公司股價也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從8元/股左右,一路飆漲至60元/股。
成立8年,億晶光電即迎來了它最輝煌的時刻。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一只毀滅性的灰犀牛,會突然降臨;更加內難以預料的是,當初看似并不難達成的對賭協議,成了最令荀建華難受的所在。
轉折:歐美聯合圍剿
仔細剖析中國光伏行業發展軌跡。可以清晰地看到,受市場幾何式增長的刺激,我國光伏產業產能的提升可謂瘋狂。例如,到2011年,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占世界產量已經高達60%。
(圖2:來自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網)
然而,欣欣向榮的繁榮表面背后,兩顆地雷卻悄然埋下。
第一,是畸形的產品結構。
長期以來,我國光伏產品一直處于原材料依賴進口、銷售依賴出口的“兩頭在外”模式,本質上還是來料加工,毛利潤有限。
第二,是畸形的市場結構。結合圖1、圖2可以看出,十多年來,我國國內光伏產品一直處于供遠大于求的狀態,對海外市場(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有著極高的依賴,特別是2011年之前,產能幾乎全靠國際市場消化。而億晶光電銷售占比中,海外客戶也一直保持在80%以上的高位。
(圖3:億晶光電2008年至2011年4月客戶地區分布)
而在2011年11月9日,足以碾碎一個行業的灰犀牛不期而至——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正式進入立案程序。
所謂雙反,即“反補貼、反傾銷”,一旦認定,將會面臨高額的懲罰性稅收。
至于后面的事情,已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