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周小川:不認可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但不會馬上出臺監管措施
周小川:對數字貨幣處在摸索過程中,目前還沒有確定的監管政策。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于3月9日10時舉行記者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回答記者有關數字貨幣的問題中表示,虛擬資產交易,在中國不太符合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大方向,發展進程不必太著急,應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成為過度投機的一種產品。
以下是發言全文:
人民銀行在三年多以前就開始組織數字貨幣研討會,隨后成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和業界共同組織分布式研發,進行多種方案,依靠和市場共同合作的方式研發數字貨幣。數字貨幣大家的概念不一樣,央行用的研發名字叫DCEP(數字貨幣、電子支付),電子支付的是通過移動通訊傳輸數字的東西,研究數字貨幣不是讓貨幣實現某種技術方案的應用,本質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統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考慮安全性、隱私。這幾項東西可以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分布式記賬,以DLT為基礎的數字貨幣,也可以是在現有的支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技術,目前國際上對數字貨幣的基礎路線也有初步分類,多種可能的體系,數字貨幣的發展既是有技術發展的必然性,未來來講,可能傳統紙幣硬幣這種形式的會逐漸縮小,有一天甚至不存在都有可能。
在整個過程中,要注意整體金融穩定,防范風險,同時數字貨幣作為貨幣來講要保證貨幣政策金融穩定的傳導機制,同時要保護消費者,有些技術方案有可能冒的風險太大,使消費者承受損失,特別是作為大國經濟一定要避免犯實質性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要慎重一些,要充分測試,局部測試,可靠了以后再進行推廣。
2017年,央行組織的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的研究項目是經過國務院正式批準,市場上數字貨幣在某些方面出現很多議論,價格波動,主要是有些技術應用沒有專注于數字貨幣在零售支付方面的應用,而是跑到虛擬資產交易方向了,這個方向要更加慎重,虛擬資產交易從中國角度來講,也不符合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這個方向,在整個過程中不必太著急,穩步研發,方向把握住,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防止成為過度投機的一種產品。
在對ICO的看法上,周小川認為,比特幣發展太快,不夠慎重,有可能給消費者帶來不利影響。除了市場動力以外,還要考慮全局,大局,不是鉆出空子。央行的做法是,去年8月先把ICO停了,后來比特幣和人民幣的交易,我們是不支持的。現在的,比特幣與支付機構的,作為支付工具的,我們不認可。應該說,還有待觀察,也不是說馬上要出臺監管措施。
(作者:吳華真)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