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健康:董監高放杠桿“炒”自家股票獲利2億?
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地球
說了這么長時間的減持,今天我們換一下口味,聊一下增持——通過員工持股計劃增持。
理論上,上市公司通過員工持股計劃增持,不僅可以加強內部激勵、提高員工積極性,還可通過增持行為“順便”進行市值管理,可謂一舉兩得。
現實中,員工持股計劃亦可作為撬動杠桿的工具。比如,一些公司的高管通過員工持股計劃放杠桿,“炒”自家股票。
這里的“炒”字是中性詞,打引號的,就是正常買賣的意思。在大A股,用“炒股”這個詞來代指買賣股票已經廣為接受,也很傳神,為通俗易懂起見,姑且用“炒”這個詞吧。
今天要研究的公司——美年健康(002044.SZ),被券商稱為“健康體檢龍頭”。公司的高管們通過員工持股計劃買賣自家股票獲利頗豐。先從K線圖上,簡單的感受一下運作軌跡:
這低吸高拋的技巧、嫻熟的運作功底,堪稱教科書級的操作。
通過員工持股計劃杠桿資金,美年健康的高管們賺了多少? 毛估估大概幾個億吧。
資本高手:員工持股計劃加杠桿買賣自家股票 董監高獲利2億?
已知:
2016年9月23日,美年健康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累計以大宗交易購買方式受讓股東北京凱雷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7000萬股,成交金額約9.275億元,股票數量占公司當時總股本的2.89%,員工持股計劃增持股票完成。
該項員工持股計劃于2017年9月25日鎖定期屆滿,屆滿后可以賣出所持公司股票。根據公告,截至2017年12月13日,公司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所持有的共計7000萬股公司股票已全部出售完畢。
另外,根據公司2016年8月30日披露的《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草案)》,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11人合計出資額上限占持股計劃的比例為33.6%,擬設立的集合資金信托優先級計劃份額和劣后級計劃份額的目標配比為不超過 1:1。
2016年9月23日至2017年12月13日,也就是公司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存續期內,美年健康股價漲幅約56.68%。
求解:
通過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的買賣,美年健康的董監高們獲利多少?
假設高管們按出資上限比例出資,根據優先級及劣后級配比,估計高管們出資額約1.56億。
公告中,并沒有提及員工持股計劃所持股票出售方式及具體時間,假如以屆滿日到出售完畢日,美年健康股價每日收盤價最低值以及平均值作為計算參考,不考慮相關手續費,有以下參考計算結果:
1)以期間每日收盤價最低值作為計算參考,高管們獲利金額約2.4億;
2)以期間每日收盤價平均值作為計算參考,高管們獲利金額約3億。
也就是說,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存續期間,不到15個月,上市公司股價漲幅約56.68%。同時,高管們通過員工持股計劃杠桿資金理論上的獲利數額可能超過2億,獲益數倍。
再接再厲:加大杠桿,19億員工持股計劃橫空出世
在2016年員工持股計劃獲利了結之后,美年健康開啟了新一期的員工持股計劃。
根據公告,截至2018年1月3日,公司2017年員工持股計劃(云南信托-云起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股份購買已實施完畢,以大宗交易方式累計購買公司股票1億股,購買金額約19.09億元,股票數量占當時公司總股本的3.844%。
以下為根據公開信息整理的2017年員工持股計劃增持明細:
另外,根據公司2017年11月15日披露的《2017年員工持股計劃(草案)》,此次員工持股計劃公司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14人合計出資額上限占持股計劃的比例為19.77%,優先級計劃份額和劣后級計劃份額的的目標配比為1.5:1。
對比以上兩次員工持股計劃,2017年員工持股計劃有非常明顯的幾個變化:
1)杠桿更大,優先級計劃份額和劣后級計劃份額的目標配比由1:1增加至1.5:1;
2)規模翻倍,由9億增加至19億;
3)高管們出資上限占比明顯下降,由33.6%下降至19.77%;
4)參加對象中,除董監高以外的其他公司員工人數增加2倍多。
有員工持股計劃資金頻繁加持,2017年初以來,美年健康股價漲幅超過1倍。以當前股價估算,美年健康2017年員工持股計劃所持股票,5個月內增值約36%。
同理估算一下,假設高管們按出資上限比例出資,根據優先級及劣后級配比,估計高管出資額約1.51億,與上一次相差無幾。但由于杠桿更高,高管們的出資金額參考計算結果已增值約3.62億,很有可能已經超過上一次的獲利數額。
公司股價持續上漲,包括董監高在內的員工持股計劃獲利頗豐,目前還是雙贏的局面。
但今天只講了美年健康員工持股計劃在二級市場的操作,那么核心的問題是美年健康這家公司質地究竟如何?
截止2018年4月23日,美年健康市盈率(TTM)為110倍,市凈率為10.39倍,總市值為675億。
當前一百多倍的市盈率是否被高估?6.14億元的歸母凈利潤是否能支撐公司當前675億的市值?此前公司多次進行大額收購,2017年底賬面商譽余額高達40.46億元,這些并購是否貨真價實?未來是否有可能出現商譽減值?……
這些問題可以留待以后慢慢研究。(YYL/JW)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