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銀行沖刺港股IPO:非息收入占比低是關鍵軟肋!
創收不易
面包財經近期分析過不少銀行,有股份行,也有城商行,但資產規模都在萬億級別以上。
事實上,近兩年不少規模更小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也都實現了上市。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今,A股和港股共有17家銀行成功IPO,除了郵儲銀行和浙商銀行外,其余均為城商行和農商行。
而在今年,港股市場又先后迎來兩家總部在江西的城商行遞交IPO資料——2月份遞交的江西銀行和4月份遞交的九江銀行。這兩家城商行將爭奪“江西省第一家上市銀行”之位。若兩家銀行都能成功IPO,那么A股和港股上市城商行數量將增加至20家。
根據公開資料,截止2017年9月底,江西銀行總資產規模為3689.7億元,而截止2017年底,九江銀行總資產規模為2712.54億元。兩者與當前已經在滬港深三個交易所上市的41家銀行相比,資產規模較小。
2018年是金融監管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前有MPA,后有資管新規,銀保監會正式掛牌,商業銀行面臨全新的市場和監管環境。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就以最近申請上市的九江銀行為例,其新鮮出爐的IPO聆訊資料正好可以供我們對銀行業,尤其是城商行進行解讀。眾所周知,招股書往往是一家公司自揭風險最全的文件之一,因此對于銀行的風險,此時不研究更待何時?
下面,我們就按照九江銀行招股書中自己披露的數據,對其業務情況乃至同類型的小城商行進行一個素描。
先看收入情況。
非息收入成“軟肋”:占比不足一成 城商行中處低位
非利息收入占比較低,是小型銀行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九江銀行問題尤其明顯。
聆訊資料集顯示:九江銀行凈利息收入一直占公司營業收入的絕大部分,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凈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92.9%、98.1%和96.3%。
以2017年數據為例。2017年,九江銀行營收58.54億元,其中凈利息收入56.39億元,也就是說非利息收入2.16億元,占比僅為3.67%。下表為19家城商行2017年非息收入占比排行:
可以看到,除了上海銀行和寧波銀行外,其余17家城商行非息收入占比都在30%以下。而九江銀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5%,僅高于錦州銀行。數據顯示:與已經上市的絕大部分銀行相比,九江銀行更依賴利息收入。
那么,九江銀行的利息收入的結構又如何呢?繼續順著九江銀行自己披露的風險因素往下看。
應收款項類投資占比高 如何應對新的監管環境?
九江銀行在聆訊資料中提到,“本行面對有關投資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的風險,本行投資資產可能蒙受重大損失或回報大幅下降,可能對本行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這不是客套話,九江銀行自身的風險提示很“誠實”。在此項風險因素下,九江銀行重點提到了應收款項類投資,包括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及其他中國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近年來,九江銀行來自應收款項類投資的利息收入占比利息收入總額維持在36%左右。
根據聆訊資料,九江銀行2017年生息資產的利息收入為118.354億元,其中來自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投資的利息收入為55.028億元,占利息收入的46.5%,而來自客戶貸款及墊款的利息收入占比僅為40.6%。可以看出,九江銀行的創收由投資和放貸這兩項“馬車”驅動。
更加需要注意的是九江銀行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投資中,應收款項類投資占了大頭,截至2017年底,應收款項類投資699.04億元,占證券及其他金融資產投資的比重高達66.9%。
我們以應收款項類投資占生息資產比重排序發現,九江銀行的占比雖不是最高,但也以36.32%躋身19家城商行第五名。
最近兩年的銀行業監管政策,尤其是資管新規,對于非標資產的監管趨嚴。如果能夠成功上市,如何應對針對非標資產的監管,同時保持營收和利潤增長,是九江銀行管理層面臨的一個挑戰。
核銷激增60倍 不良率下降能否繼續?
說商業銀行的財務指標就不得不說不良貸款率。
前幾年,九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明顯高于城商行的平均水平。尤其是2016年,九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99%,城商行的整體不良貸款率為1.5%。
造成九江銀行不良貸款率偏高的原因很可能與其貸款結構有關。九江銀行稱,其貸款主要專注于小微企業貸款的銀行。該行在2015到2017年小微貸款分別為266.50億元,411.88億元與487.44億元,分別占公司貸款總額的74.7%,84%以及79.9%。
聆訊資料集顯示:2015、2016及2017年,小微企業及個人經營者貸款的不良率分別為2.43%、2.75%和2.51%,明顯高于該行整體不良貸款率的水平。
2017年,九江銀行不良率大幅下降:2017年不良率僅1.62%,同比驟降0.37個百分點。與已經上市的城商行相比,九江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經從偏高,降低到接近行業平均值。
根據九江銀行在IPO資料中披露的數據分析,不良貸款率下降主要是由于核銷、收回及處置的不良貸款增加。翻查資料,2017年,九江銀行仍新增不良貸款約10億,與2016年持平;但不良貸款核銷卻由2016年的600萬元上升至2017年的3.67億元,1年時間激增近60倍,成為不良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九江銀行在聆訊資料集中稱,“倘本行未能有效保持貸款組合的質量和增長,本行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或會受到重大影響。”
不知道未來加大核銷力度是否還有空間?核銷帶來的不良率下降,又是否可以持續?
過去幾年,商業銀行在港股IPO認購情況冷熱不均,曾出現多家城商行IPO認購清淡的情況,也有郵儲銀行的國際認購相對火爆。而近期,伴隨著內地資金南下,港股IPO情況整體火爆,閱文、眾安等明星公司均獲大比例超額認購。
九江銀行從提交聆訊資料集到最終能成功上市,尚需時日。雖然資產規模不大,但作為江西唯二兩家申請上市的城商行之一,這次IPO頗值得關注。(LZQ/CBB)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