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匯兌損益階段戰報:210家公司匯損,財務總監壓力山大
幾家歡樂幾家愁
考驗上市公司財務總監們水平的時刻到了。
2015年8·11匯改以來,人民幣波動幅度加大,三年里走過了一個半過山車。對于那些海外收支比較高或者外幣債務比較大的上市公司,每次匯率的劇烈波動,都在沖擊著財務總監的心房。巨額的匯兌損益直接影響著財報利潤,甚至可以改變盈虧方向。
2018年3月份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以較快的速度貶值,比2015年的那一撥速度更快,期間阻力更小。而匯率的大幅波動,會對不少上市的利潤造成影響,并直接體現在企業的匯兌損益上。
2018年中報雖然還沒有全部發布完畢,但在匯率的劇烈波動中,匯兌損益的威力已經開始顯現。
幾家歡樂幾家愁,先做個階段性的統計,是為前瞻。
上半年匯損階段性數據:匯損接近16億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15日,A股有468家上市公司披露上半年匯兌損益情況,其中210家為匯兌損失,損失總計15.99億元,258家為匯兌收益,收益總計8.74億元。
具體來看,其中匯兌損失最大的是歐菲科技(002456.SZ),損失金額約為3.25億元;工業富聯以1.5億匯損金額位居次席。
匯兌收益最大的是北方國際(000065.SZ),收益金額為5033.55萬元。2018上半年匯兌損失排名前30的上市公司如下:
2018上半年匯兌收益排名前30的上市公司如下:
從匯兌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程度來看,上半年有26家上市公司匯兌損益占凈利潤的(絕對)比重超過10%,這26家公司名單如下:
不過,這個排名還只是暫時的,一些歷史上匯兌損益的大戶還沒有披露財報。
先回顧一下2017年A股的匯兌損益情況。
2017年A股匯兌損益情況
2017年,人民幣兌美元全年幾乎都處于升值之中,全年升值約6%。
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A股發生匯兌損益的上市公司共有2852家,總計匯兌凈損失約182.97億元。
其中2189家為匯兌損失,損失總計428.43億元;663家為匯兌收益,收益總計245.46億元。上市公司中匯兌損失最大的是格力電器(000651.SZ),損失金額約16.03億元,兌損收益最大的是中國國航(601111.SH),收益金額約29.38萬元。整理2017年匯兌損失排名前30的上市公司如下:
整理2017年匯兌收益排名前30的上市公司如下:
三大航空公司匯損往事:一年損失超150億元
事實上,近年上市公司匯損最嚴重是在2015年,重災區是航空公司。
在2015年匯損公司名單中,南方航空(600029.SH)、中國國航(601111.SH)和東方航空(600115.SH)分別以57.02億、51.56億和49.87億的匯兌損失列位前三甲。此外中國石化(600028.SH)和中國聯通(600050.SH)也分別發生了38.62億和21.04億的巨額匯損。
2016年,中國國航(601111.SH)、東方航空(600115.SH)以及南方航空(600029.SH)依然包攬前三名。匯損金額分別達到42.3億、35.43億和32.66億。而2017年匯損最大的格力電器,在2016年時憑借37.02億的匯兌收益,成為A股2016年匯兌收益最多的上市公司。
匯兌損益行業地圖:房地產由盈轉虧
對已披露2018上半年匯兌損益情況的468家上市公司按所屬行業(Wind,一級)進行分類統計,情況如下:
統計數據顯示,信息技術、房地產、建筑及化工材料等行業在2018上半年匯兌損失最為明顯,消費行業則是上半年匯兌收益最多的行業。
整理2017年上市公司行業(Wind,一級)匯兌損益情況如下:
一般而言,人民幣在升值時,化工、能源等依賴進口的企業以及房地產、航空運輸等擁有較多外幣負債的行業會因此受益。而人民幣貶值時,半導體、通信設備、紡織制造、白色家電、橡膠等產品出口型企業易獲得匯兌收益。
其中需要關注的是房地產行業,由于房企海外美元債券發行規模較大,當人民幣升值時,會出現賬面的匯兌收益,當人民幣貶值時則普遍出現匯兌損失。目前上市房企財報尚未披露完畢,參照上半年人民幣匯率走勢,形勢不容樂觀。
隨著人民幣匯率改革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動,人民幣的雙向波動日益加大,如何管理匯兌風險成為很多上市公司財務總監的必修課。
進入2018年下半年,人民幣匯率仍在下行,包括國內上市公司在內的中國企業面臨新的挑戰,更為棘手的是,這一輪貶值的速度似乎更快,在過去幾個月的貶值過程中,無論是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還是離岸人民幣,多頭似乎都沒有像樣的抵抗。
面對匯率風險,大致統計,截止2018年8月15日,A股今年已有232家上市公司發布開展/增加外匯套期、遠期及衍生品等相關業務的公告。
考驗上市公司財務總監業務水平的時刻到了。
本文作者:面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