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沉浮:多米諾骨牌的必然崩塌
網貸沉浮:多米諾骨牌的必然崩塌
讀懂贈語:兄弟,你只是個戰士,不要想著那些,日天的事——銀河之力 《超神學院》
序章:
黑色六月、血色七月。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里,網貸行業過去10余年積累的社會信任被消磨殆盡。從業者焦慮,忙于自證清白;投資人恐慌,想方設法轉出資金。
潮退之時,裸泳者的姿態不堪入目,穿著泳衣的人也難免被“海風”吹的打幾個噴嚏,養幾天病,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從業者必須明白,網貸不是科技的游戲,更不是非法集資的工具,而是金融的戰場,在這個戰場中,必須遵循金融規律。
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八月、九月,監管出手,平臺自救,利好消息不斷,雖然恐慌還未消除,但是我們必須相信,網貸行業有其固有價值,黑暗總有過去的一天,即使我們無法預估黑暗的時間有多久。
正文:
有人曾預言:當第一棵長勢茂盛的樹木被砍伐,高山上會消失,高山日漸風化,最終,巖石掉落滑坡事件頻發,這種現象被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
6月,網貸備案工作意料之中的延期了。隨后惡性事件頻發,唐小僧、牛板金、錢爸爸、投之家......從點點雷聲到天雷滾滾,網貸的多米諾骨牌開始倒塌,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大量投資人發起債轉,所有人,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劫難中的幸存者,踩踏是他們唯一的選擇。然而不知不覺間,踩踏成為了行業最大的危機,踩踏者也變成了被踩踏的人,從業者與投資人似乎再也看不到希望,如果有,也只能把它托付給命運。
痛未定,亦可思痛。此次雷潮,是誰推倒了多米諾骨牌?行業危機是偶然還是必然?
1、惡意的資本
7月18日,北京的暴雨終于停歇,短暫平靜后的網貸行業卻再次炸裂,“銀豆網雷了!”一名網貸從業者告訴了我這個消息。
“銀豆網伊始是在我的管控范圍內合規運營,自2014年中光擔保出問題后,李永剛作為中光股東,以代償為由介入銀豆網資產端,在華信入股前后整個銀豆網就被李永剛集團操控。”銀豆網CEO王鵬程的一席話,說出了網貸雷潮始作俑者:惡意的資本。
(注:資本不都是惡意的)
網貸行業的出現,給了大草根、小權貴們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希望通過創業獲取財務回報,這種回報要么來自于企業的經營,要么來自于資本運作。
當有人告訴網貸平臺的掌舵人:別苦哈哈的創業了,我直接讓你財務自由。這種誘惑沒有幾個人愿意拒絕。
然而,當年人家注資不是占股,是收購,收購之后做什么呢?在很多資本的眼中,收購的網貸平臺要么是自融的工具,要么是非法集資的工具。踏入陷阱,淪為工具的不止銀豆網,還有投之家等一系列知名平臺。
7月13日,投之家暴雷的消息傳來時,行業懵逼。
投之家在過往的宣傳中與網貸之家深度綁定,而網貸之家一直是網貸行業門戶網站,也是公信力最高的民間結構,投之家事件讓行業的社會信任度降低到冰點。
從公開資料及投之家CEO黃詩樵的部分聊天內容來看,投之家暴雷的根源是:網貸之家CEO徐紅偉想要對外出售投之家,新股東將待收余額作為收購條件,并且投之家必須發布新股東推薦的借款客戶。
投之家的這步妥協,相當于放棄了運營權,投之家已經成為了新股東的專屬工具。在徐紅偉之后的描述和公開報道中,大概可以判斷出,投之家新股東的這種做法,有很大的套利空間,甚至可以直接發布虛假標的。
曾經,資本熱衷于網貸平臺的股權投資,投資的目的要么是未來財務回報,要么是想通過網貸平臺自融、非法集資。前者可喜可賀,后者則直接推倒了多米諾骨牌。
2、被忘記的金融本質
惡意的資本是推倒多米諾骨牌的人,但把網貸搭建成多米諾骨牌的人,卻是行業自身。
網貸的定位是信息中介,本質是撮合借款人與投資人之間的借貸,換言之:如果完全按照監管要求,遵循金融本質,投資人資金撤出的后果,最多是新標的無人投資,但真實的后果是:擠兌危機。
擠兌危機從何而來?期限錯配。簡單來說,A平臺上的借款人B有一筆3年的借款需求,但A平臺投資人想投資1~3月標的,B無法獲得借款,于是A平臺將B的借款期限拆分為3+3+....+3,先從投資人C、D、E、F獲得3個月的資金,3月到期后,再次發布新標的為B借款。
監管曾發布政策禁止網貸平臺上的活期產品,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網貸資產出現期限錯配,然而監管沒有明確禁止同樣存在期限錯配風險的理財計劃。“法無禁止即可為”,很多平臺包括行業頭部大量以理財計劃、投標工具的形式、以期限錯配為代價提升用戶體驗,為自己的危機埋下了種子。
“我們沒有跑路,只是按照要求下線了理財計劃,結果當天就逾期了”。一家百億平臺被投資人圍堵的原因不是虛構借款標的或自融導致崩盤,而是理財計劃到期無人續投,導致的逾期。
理財計劃在平時的運營上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在雷潮之下,就不一樣了。據網貸之家:期限(錯配)的風險主要體現在流動性風險上。一旦“發新償舊”其中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比如某一期,投資者減少了購買或退出理財產品),那么,就有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平臺倒閉,投資人的錢拿不回來。另外,期限錯配階段過程中的借新還舊從本質上來說十分接近龐氏騙局。
雷潮之下,投資人相互踩踏,無人續投,但借款人卻未到還款時間。平臺們的理財計劃成了一塊塊多米諾骨牌,塊塊索命。
“互聯網金融過去太注重用戶體驗,嘴上喊著金融,私底下卻忘記了金融,未來平臺體量和用戶體驗,不顧一切,這次洗牌,不死的平臺也要扒層皮,血的教訓讓行業重新認清自己是互聯網還是金融。”一位頭部平臺高管提到。
3、漫長的等待
本部分內容請在“讀懂新金融”公眾號后臺回復“航班”獲取。
4、聽話者的幸運
“我們很幸運,資產都是小額分散的,沒有自融、假標,所以在這次浩劫中沒有受到影響”上海一家頭部平臺高管對讀懂新金融表示。
“開鑫金服旗下的網貸平臺開鑫貸,資金資產都是一一對應的,沒有資金池和期限錯配。平臺項目成交都很正常,由于一些避險資金流入,新用戶還有所增長,主要影響體現在最近債權轉讓有所增加。”開鑫金服一名工作人員對讀懂新金融表示。(注:本觀點來自7月)
上海這家頭部平臺和開鑫貸代表了一群平臺——聽話者,聽話讓它們“幸運”地免遭劫難。
過去很多從業者認為,網貸的監管者不懂這個行業,不知道應該如何管理,但若是我們細細品味雷潮,會發現監管不是不懂這個行業,而是太懂金融。
想要把規模做大很簡單,大不了學學e租寶,但是想要健康的經營下去就一定要聽話。如果網貸還大量對接金交所、還經營大額資產、還有資金池、還有大量線下理財門店,恐怕連“天雷”都無法形容這次浩劫。
金融,是國之重器,在這個行當中,真的不需要太多的變革者,因為變革失敗的代價太大;這個行業需要聽話的人,相對于變革,管住自己過剩的想法,老老實實地“聽話”才是是最難的。
如果聽話的人太少,多米諾骨牌必然崩塌,對于從業者如此,對于借款人、投資人亦如是。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