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十年尋路:從恣意生長到滌舊立新 這家四年平臺為何總能踩準節奏?
十年一覺互金夢。網貸行業至今已經走過了整整11年,幾經沉浮。
今年初,服裝廠老板關錦(化名)遭遇了一次資金危機。由于之前的一些合作款項尚未結清,新訂單又需提前墊付布料的費用,工廠已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接收新訂單,而年初的新訂單對于服裝廠今年的利潤至關重要。
四處籌措資金的關錦找到了專注為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服務的民貸天下,本以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籌集到資金,然而從申請到資金下發,關錦3天便拿到了100萬的企業貸款。
這是關錦與網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是網貸平臺與中小微企業主之間關系的一個縮影,萬千個和關錦一樣的小微企業主從P2P平臺獲得了過去難以得到的金融支持。
在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網貸行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行業第三方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10月底,P2P網貸行業累計撮合交易金額高達7.81萬億元,今年有望突破8萬億元大關。
今年是網貸發展的第11個年頭。站在行業出清、合規加速的當下,我們回望行業的過往,更能看清網貸的成長路徑,也更能堅定對于行業未來的信心。
2007-2012:探路者先行
“P2P起源于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有閑錢的人,我們稱作為出借人;需要通過平臺籌集資金的人,我們稱之為借款人。”英國網貸平臺ZOPA的董事長在2013年的一場公開演講中說道。
作為被認可的全球第一家P2P網貸平臺,ZOPA距今已經誕生了13年。在它出生后的第二年——2007年6月,中國第一家網貸平臺在上海誕生了。
通過網絡將借貸雙方匹配起來,這種個人對個人的對等借貸,能夠讓資金發揮更大效用,讓更多的人得到資金支持,這是P2P的本質。
2007年至2012年期間,國內的P2P網貸行業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增長緩慢。據零壹數據的不完全統計,截止至2011年末,我國網貸平臺數量在60家左右,活躍的平臺只有不到20家,平均月成交金額為5億,有效出借人數約為1萬人。
不過,在這個階段內,國內網貸行業誕生了一些對行業影響至深的創新運作模式,“剛兌”便是其中之一。因為這種模式通過墊付機制給了出借人更多的安全感,一經推出便吸引了眾多的出借人,由此也引發諸多平臺效仿,直到2017年,監管明令禁止P2P平臺提取“風險備付金”,網貸平臺的剛兌模式才慢慢從行業的舞臺消退。
有人將2007年到2012年稱作“網貸1.0時代”,這一時期是網貸在中國萌生和發展的階段,影響和發展程度并不充分,但其代表一種創新的業務形式,即將逐步走向大眾。
2013-2015:恣意生長下的正面樣本
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這一年,余額寶正式上線,成為第一只互聯網貨幣基金。彼時余額寶的火爆程度,讓人們看到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巨大潛力。也是從2013年開始,網貸行業進入了爆發式增長的階段。第三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大幅度增至3433家,相比2012年增長超過3000家。
在這一階段,各路資本紛紛進入網貸行業,國資、風投、上市公司等資本方或成立自己的網貸平臺,或投資參股網貸平臺。創立于2014年12月的民貸天下,得益于行業風口及雄厚的背景實力,受到了市場的熱捧。上線當日交易額超過一千萬,注冊用戶突破一千人,一個月的時間交易額就接近一億元。
這個階段,政策的暖風也頻頻吹及網貸所處的互聯網金融行業。2014年,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決策層鼓勵創新與完善監管的表態,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2015年7月,人民銀行等10個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
2013到2015年,度過了初生期的網貸,開始恣意生長,風險隨之而來。
第三方數據顯示,2014年新上線的網貸平臺超過900家,平均注冊資金約為2784萬元,比2013年的1357萬元增長了1倍;但全年問題平臺達275家,是2013年的3.6倍,其中僅12月份的問題平臺就高達92家,超過2013年全年數量。
特別是在2015年末,部分龐氏平臺難以為繼,壞賬問題凸顯,接連有平臺出事,甚至有傳言說這個行業要興起“跑路潮”。于是,在2015年12月28日,銀監會等四部委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拉開了P2P網貸行業監管的序幕。
行業強監管箭在弦上。對于當時剛上線不久的民貸天下而言,如何不忘普惠金融的“初心”,堅守來之不易的市場地位,維護好每一位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利益,成了擺在面前的頭等大事。
“無論網貸平臺是國資系、上市系、風投系、銀行系還是民營系,對出借人來說,合規才是極其重要的。推理到平臺的具體運營,那就是風控等級系數及管理,所以平臺需要加大風控的力度。在整個行業出現系統性風險的時候,只有那些堅守風控底線、合規運營的平臺才能堅持下來。”
民貸天下率先撐起合規大旗。通過提高風控水平、降低壞賬率等措施,為那些和關錦一樣真心想干好實業的中小微企業主提供有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
可一旦談及互聯網金融就不可避免地要談論“信用”問題,而當下中國沒有成熟的信用體系,金融機構無法授信的傳統社會難題反倒給了互聯網機遇。經過反復的推演和試運行,民貸天下在自主開發風控系統時想出了妙招——基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智能主動抓取用戶各種場景數據,再通過內嵌的模型分析和打分,從而獲得風險等級建議、最終進行系統決策。
信用問題只是網貸風險的關鍵點之一,優質資產的獲取能力也是出借人十分關注的環節。如何做到既有豐富的資產渠道,又能準確辨別資產的優劣?民貸天下為此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準入和評審工作制度,并定期進行貸后電話回訪及實地回訪,確保了每一筆資金與借款人一一對應。
在此基礎上,民貸天下憑借良好的品牌支撐和運營能力、嚴謹的風控體系,獲得了廣大出借人的高度認可,迅成為廣東、乃至全國P2P行業的頭部平臺。
2016-2018:監管出清與合規堅守
2016年,網貸行業開啟全面整治。
當年4月,國務院組織14個部委召開電視會議,在全國范圍啟動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專項整治。8月,銀監會聯合工信部、公安部、網信辦頒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明確網絡借貸金額應當以小額為主,同時給網貸機構劃了包括自融、資金池等13條業務紅線。同年10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監管靴子逐漸落地,小額分散勢在必行。網貸平臺紛紛調轉船頭,清理大額資產,向車貸、消費金融等小額分散的業務轉型。如何通過互聯網方式將分散的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智能地與小微企業融資、個人消費融資需求匹配起來,是擺在所有平臺面前的難題。然而對于民貸天下來說,這不是困擾,而是先機。自成立之初,民貸天下就確立合規發展的底層邏輯,更是先人一步實現小額分散的資產業務對接方向。
2017年,更多的政策細則出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指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相繼下發,網貸行業“一個辦法三個指引”的“1+3”制度體系搭建完成。
網貸平臺在合規賽道上逐漸加速。第三方數據顯示,2017年網貸平臺上線銀行存管速度明顯加快,2017年全年上線銀行存管系統的平臺達590家平臺,是2016年全年上線總數的5.78倍。
與此同時,強監管下的問題平臺數量也隨之增加。數據顯示,2018年6月和7月出現了228家問題平臺,76家停業及轉型平臺,其中,7月共出現165家問題平臺,數量達到歷史單月問題平臺最高峰。
于是,一場聯合了企業、各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專家學者等各方力量的治理、“拯救”行動開啟了:從互金風險專項整治辦到各地互金協會,先后出臺多項措施維穩;有些平臺相繼宣布新一輪融資,或通過引入機構出借人購買轉讓債權,或尋求與銀行、險企在資產端的深度合作; 而像民貸天下這樣的合規平臺,則以直播答疑解惑、出借人見面會等溝通方式為主,成立投監會,提高信息透明度。民貸天下的努力,也贏得了用戶的不離不棄。在9月網貸行業回暖趨勢的帶動下,民貸天下的當月交易額超過2億,出借人數隨之增長42%。
重拾信心,是這些堅持合規經營的平臺正在努力的焦點。他們的努力,讓網貸行業整體質量進一步上升,市場信心正快速向他們靠攏。
十年一覺互金夢。網貸行業至今已經走過了整整11年,幾經沉浮。當我們回望過往,心中所思依然明晰:網貸平臺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對于“關錦”們來說,他們需要的是關鍵時刻的資金扶持;對于廣大出借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公開透明、安全合規的平臺,能夠真正幫助他們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合規發展,更好地連接出借、借款兩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就是網貸行業的初心,也是民貸天下成立四年來的堅守。初心不改,合規運營,相信“嚴冬”過后,網貸終將迎來“春暖花開”。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