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飛信重裝歸來,面對微信和釘釘的左右夾擊移動到底有何勝算?
如今中國移動重整旗鼓以和飛信的名字打出這張牌,面對著微信和釘釘的左右夾擊,和飛信還有勝算嗎?
作者:江瀚視野觀察
來源:江瀚視野觀察(jianghanview)
說起和飛信,相信很多人都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是如果我們說起飛信的話,相信大多數80后、90后都能記起這個在我們青春時代最重要的社交軟件,當時飛信是學生階段班長通知的重要工具,是學校校園管理的一大利器,只是時過境遷最終一時風頭無兩的飛信敗在呼嘯而來的3G時代和微信手上,如今中國移動重整旗鼓以和飛信的名字打出這張牌,面對著微信和釘釘的左右夾擊,和飛信還有勝算嗎? 一、從飛信到和飛信 在中國的2G手機時代,短信曾經是我們交流最原始也是最簡單的方式,當時雖然以互聯網社交為代表的QQ已經崛起,但受限于QQ只能夠在電腦上使用,面對著五花八門的功能機,除了最基礎的短信幾乎沒有好的文字溝通方式,然而擋在短信面前有兩個永遠無法逾越的巨坑,一個是平均0.1元一條的短信通訊費用,另一個則是無法電腦編輯群發的業務模式,用當時的說法是“天下苦秦久矣”。 2007年,中國移動推出了一款即時通訊軟件,這款名為飛信的軟件成功地打通了手機與電腦的聯系,用戶可以在電腦端輸入短信內容,然后選擇好友當中的聯系人點擊發送,無論對方在不在線都能收到信息,而且還不用花錢。在那個發短信都需要掐著70字字數,避免多發多花錢的時代,飛信成為了大多數人的省錢利器。在飛信作為鼎盛的時期,飛信的注冊用戶接近5億,活躍用戶數達到9000萬,這個數據即使放在當下也是一個不得了的數據。 而且,當時的飛信已經有了今天微信的雛形,在3G智能手機堪堪出現的時候,只要手機上都安裝了飛信,就基本上可以實現網絡社交的功能,并且這種無論在不在線都能收到消息的方式,在那個年代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然而,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崛起,單純的信息化交流已經難以滿足于人們日常社交的需要,人們需要傳遞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等多種溝通方式,這樣以免費短信為核心的飛信就逐漸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此外,飛信又是一個由單純運營商來運營的產品,只能夠是中國移動的手機號碼才可以使用飛信,自然而然地喪失了聯通、電信的手機用戶,這個時候微信的出現,以常駐后臺的形式實現了不需要下線的目的,再加上僅依托移動網絡不管任何運營商就可以通訊,又有QQ進行用戶導流,最終實現了對飛信的最后一擊,飛信逐漸走向了終結,微信也成功地實現了過頂傳球,讓通信運營商徹底淪為了自己的流量管道。 面對著生存與毀滅的終極命題,中國移動再次重生了飛信,將他命名為和飛信,只是這樣的APP還有勝算嗎? 二、面對左右夾擊和飛信還有勝算嗎? 最近,中國移動推出了和飛信,這是之前飛信的升級版,為了解決之前的問題,中國移動想方設法要進行全網溝通,只要用戶下載使用了和飛信,就可以實現互相接撥電話(新用戶有300分鐘免費時長,老用戶之后每個月有100分鐘免費時長)。 還可以互相進行短信溝通,即使對方沒有安裝也沒有問題,如果對方是移動手機就可以實現完全免費的短信服務僅消耗流量(和之前的飛信類似),如果是電信和聯通手機號則需要支付每條1分錢的通訊費用。為了解決流量的問題,中國移動還給每個和飛信用戶提供了每個月10G的和飛信定向免費流量,來支持和飛信的流量消耗。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和飛信還是挺有吸引力的。 根據媒體的報道,在北京多個小區里,和飛信的廣告已經鋪上,尤其是電梯里。在一個廣告畫面中,顯示“下載和飛信,每月送10G定向流量,視頻語音盡情聊”,在另一個廣告畫面中,顯示“工作向左,生活向右,無需加好友可發文件,多方通話來電不掉線,邊通話邊上網”。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和飛信面對的對手可不是當年軟弱無力的短信和沒辦法移動化的QQ,而是擁有10億用戶的超級巨頭微信,以及擁有1億用戶的辦公巨頭釘釘。 如果和飛信向右面對微信,和飛信的優勢是不需要加對方好友只要有對方的手機號就可以聯系,并且擁有移動通訊運營商級別的通話質量(微信的互聯網語音受制于網絡依然有著較大的雜音和問題)。但是微信早就是一個已經成熟的社交閉環,很多人早就習慣了使用微信進行溝通,和飛信的出現需要重新建立一個社交習慣,這無疑需要極高的沉默成本和習慣改變成本,這幾乎就是一個無法逾越的大山,再加上和飛信依舊沒能真正解決跨運營商通訊的問題(發信息給聯通、電信依舊需要收費,只是收費價格由0.1元變成了1分錢),這讓和飛信想要從微信的包圍中殺出一條血路實在是不容易。再加上,朋友圈、公眾號的社交、娛樂、媒體功能,和飛信想要重建一套微信的體系需要耗費的成本將會遠超想象,所以面對微信,和飛信的確不容易。 如果和飛信向左面對釘釘,和飛信的優勢在于不需要加好友就可以構建群組,擁有一系列打卡等工作玩法,可以構建起多人通話的電話會議,可以發企業公告、企業新聞、企業通訊錄等等功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飛信像極了公司級的通訊產品釘釘,功能上更是不惜一切地模仿釘釘,再加上免費的定向流量,倒真的有些企業級產品的樣子了。但是,有一個問題和飛信可能并沒有考慮,這就是公司級的產品從某種意義上有著和個人級產品完全不一樣的拓展邏輯,這就是用什么公司級的產品并不是由個人自己說的算,而是由企業主說的算,如果和飛信想要在公司級產品領域有所突破的話,必須要費盡心機去打通企業領導的市場,只有拿下一個個大企業才有可能在公司級領域有所突破。 當然,在這種組團領域中有一個場景倒是和飛信的優勢,這就是家庭網,和飛信可以把線下的家庭短號網、親情網線上化,從而構建起一個家庭組團,如果家庭組團能搞定的話,倒不失是一個很好的場景,但是這就是自己革自己的命了,似乎意義并不太大。除此之外,和飛信還有個比較錯誤的邏輯這是一個中間產品,這個產品模糊化了工作和生活的邊界,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不僅不是好事,更是壞事,讓家庭和工作的界限變沒有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微信和釘釘成為了擺在和飛信面前難以逾越的大山,無論哪一個想要突破的難度都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依然橫亙在和飛信面前的通訊運營商之墻,當年飛信和易信沒能做到的事情,和飛信又有多少把握敢說能做的更好呢?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