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你耳熟能詳的“外國名牌”,其實都是中國的
中國的民族企業家已經有能力,將遙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文|瀟雅
來源|螳螂財經(原瀟湘財經)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衣食住行的變化肉眼可見。四十年前,商品供不應求,人們用上洋品牌十分得意;四十年后,中國本土的新品牌層出不窮,其中一些優秀的民族品牌已經走向了世界。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表彰的這些企業家們,他們塑造的品牌可謂民族驕傲。
仔細研究一下中國市場上的知名品牌,還挺有意思。中華牙膏、雙匯、娃哈哈、金龍魚……你以為這些都是民族品牌?錯!他們都被外國企業收購了。而那些耳熟能詳的“外國名牌”,其實都是中國的,比如傳奇影業被萬達收購、GE家電已歸于海爾、沃爾沃已經是吉利的人、IBM的PC業務被聯想收購、夏普歸屬于富士康……
這讓人想起來本世紀初的時候,一邊拿著MP3,一邊戴著耳機的小女生蔡依林新發的專輯《愛情三十六計》。中間有句歌詞是這樣的:
愛情36計,就像一場游戲,我要自己掌握遙控器;
愛情36計,要隨時保持美麗,才能得分不被判出局。
和當年剛出道的蔡依林心情一樣,這幾十年來,中國的民族企業在國際化浪潮中也要“自己掌握遙控器”。中國企業發展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中國這頭雄獅也猛然覺醒。中國企業家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從被外企收購到積極收購外企,中國企業家在國際舞臺上開始揚眉吐氣,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經濟全球化成為一種趨勢。
然而,國內直到2004年,也就是蔡依林唱這首歌的時候,中國企業能收購外國品牌也還是一件稀奇事,在國際市場上更是相對被動。
那時的外國品牌被稱為西洋貨,購買西洋貨也是當時的一種身份標志。中國的民族品牌雖然開始初具規模,但相較外國品牌,還不夠耀眼。
但很快,這種局面便開始打破。2004年底,聯想柳傳志以12.5億美元收購IBM PC事業部,蛇吞大象型的收購震驚中外;同年,李東生完成TCL創始以來的第二次收購外國品牌阿爾卡特。這一年,聯想和TCL一道打破了洋品牌在國人心中不可一世的神話,民族品牌開始揚眉吐氣。
作為中國科技產業化的先行者,柳傳志的收購行為率先成為榜樣,為中國的民族企業家走出去打足了氣。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敢于收購外來品牌,收購動作也越來越頻繁。
2009年,吉利李書福收購澳大利亞DSI;
2010年,再次上演蛇吞大象,李書福成功收購沃爾沃;
2011年,民營企業三一重工的梁穩根,順利通過歐洲的反壟斷審核,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再度將中國民營企業家推上世界經濟舞臺中心。
把外國品牌買下來,然后再打回去,無疑是開啟國際化征程的一條捷徑。看起來,并購外國企業有錢有勢就能辦到。實際上,除了柳傳志、李書福、梁穩根等企業家大手筆買下的血性和魄力,還需要有處理細節的智慧。
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
硬骨頭雖然熬鮮湯很在行,但是客戶喜歡吃燒烤,未必就能接受鮮湯。如果你碰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收購海外品牌,看起來是一件大快人心、豪氣干云的事情。實際上,這卻是一堆營養豐富的硬骨頭,收購者未必能消化,甚至帶來反噬之果。
這就需要優秀的“廚師”進行風味改良。中企并購海外品牌后,融入中國企業家意志等“調料、火候”,并且其文化、業務、技術等條件也被進行優化,這難啃的“硬骨頭”反而做成了好吃的“烤骨”。這著實考驗著柳傳志、李書福、張瑞敏等企業家們的經營與管理能力。
像聯想柳傳志收購IBM PC事業部時,二者從互補性上來看還是很合拍的。IBM PC部有品牌、有技術、有國外市場的渠道,優勢集中在個人電腦業務上;而聯想的優勢則集中在臺式機業務上,技術實力和團隊凝聚力都還不錯。當年的聯想人才體系是“入模子”的模式,因而市場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都相當不錯。
唯一的問題則在于中企和外企的文化交流及內部利益分配之上。那時候國內“以小吃大”的并購案例并不多,聯想是沒有很多類似的經驗可供借鑒的。因此,并購之后確實一度出現過問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加之聯想的全球重組計劃耗資嚴重,聯想出現了虧損。雖然IBM PC部這塊硬骨頭,能提升聯想的整體技術實力,快速開啟全球渠道布局。此時,最需要的恰是一個技藝超群的“烹飪師”對其改良。柳傳志2009年再度復出,力挽狂瀾,進行中外文化整合,遂將聯想拉回正軌。
這一回并購的反噬力量是中外文化的磨合。IBM PC部與聯想協同效應顯現后,終于摘得聯想全球PC之王的桂冠。
接下來便回到了市場占有路徑之上,是先技術后貿易還是先貿易后技術?中國經歷缺芯之痛后,輿論也開始反思這個問題。
放在20年前的市場條件下,柳傳志為了企業能更好地活下去,更好地發展,選擇了優先發展貿易,讓中國產品走出去,將外國技術引進來。中國企業掌握技術之后能夠發展更快,沒必要任何環節都從頭開始、閉門造車。而歷史也證明,這是一條更有效的企業發展路徑。
與柳傳志有著相似企業發展邏輯的還有吉利的創始人李書福。以小買大,收購瑞典沃爾沃。這一舉措帶來的直接影響則是,吉利隨后便成為世界500強中唯一的中國汽車制造民營企業,擠進了全球知名企業的陣營中。
并購不僅帶來了技術,還帶來了更大的貿易市場。通過協同與分享來占據技術制高點,吉利完成在上海、瑞典、西班牙、美國架構布局。而企業發展的更好,又具備更大的實力再次并購。李書福又先后收購馬來西亞寶騰控股、英國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集團、美國開發飛行汽車的初創公司Terrafugia的全部業務及資產、戴姆勒股份公司等,加速在全球汽車領域資源的整合。
不論是走什么樣的道路發展,顯然,在高級別的競爭中,拓展全球市場中還是要依靠品牌,借由品牌帶來良性的盈利循環。而盈利仍然是要通過市場占有率來完成。比如,GE出售時,有不少的企業來爭奪,張瑞敏拿下GE家電,瞄準點可不單只是GE的技術。事實上,這次并購是張瑞敏領導下的海爾民族品牌給了GE家電更大的全球發展平臺,即將傳統的家電領先品牌轉向網器社群平臺。
也就是說,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貿易,市場才是王道。
中國的民族企業家已經有能力,將遙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嗨,IBM、沃爾沃、夏普、GE……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嗎?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完】
螳螂財經(微信ID:XiaoxiangFin):原瀟湘財經,泛財經新媒體,重點關注上市公司、Fintech、區塊鏈等財經金融領域。 《財富生活》等多家雜志特約撰稿人。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