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港股新趨勢:20年大變革后的格局與方向
2018年,香港交易所啟動上市制度大改革,迎來大批新經濟公司上市,并成功登頂全球IPO金額之冠。但今年市場行情低迷,即使自帶光芒的獨角獸企業,在赴港上市后股價也紛紛轉頭向下,令投資者和上市公司都倍感壓力。2019年,市場將迎來哪些新機遇和新挑戰?聰明的錢又將流向哪里?
2018年12月19日,騰訊證券“洞見港股新趨勢—2019騰訊新聞資本市場論壇暨港股通模擬投資大賽頒獎典禮”在港交所成功舉辦。嘉賓們回顧港交所2018年IPO金額冠絕全球的成績,剖析新經濟企業估值問題,并從中尋找未來的答案。
過去和未來,何處尋底?
因一場大改革,2018年在港交所發展歷史上,留下一抹濃重筆墨。港交所正式改革現行上市規則。對同股不同權架構和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開閘放行。
港交所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曾說:“這不是一次容易的改革。作為香港市場近20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它從一開始就面對前所未有的爭議,尤其是是否接納不同投票權架構、未盈利公司上市等議題,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市場都是不容易抉擇的監管選擇題。
制度大變革后,港交所很快迎來兩家采用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經濟企業:小米和美團。回顧全年,IPO募集金額也登頂全球交易所第一名。但對于整個市場的參與者來說,2018年也是充滿艱辛的一年,股市下挫、企業經營利潤下滑、地緣政治、貿易摩擦等問題,均無可回避。過去和未來之間,何處尋底?
中信資本董事長張懿宸當天上午剛剛在港交所見證所投企業亞信科技敲響上市鐘聲,他在論壇上表示,在當天的市場情況下,亞信科技之前宣布推遲IPO,但是“我們硬著頭皮做下來了”。他評價,2018年的香港市場,是跨時代的意義,“同股不同權”的事情推行,引來了小米和美團,雖然從IPO的角度來講,不能算大獲成功,因為之后兩家都破發了,但對于香港市場長期的競爭力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中資基金業協會會長丁晨則對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提出更多希望。她表示最希望看到ETF通,即中國內地ETF和香港ETF互聯互通,給內地提供好的產品。
國泰君安國際董事會主席兼行政總裁閻峰則表達了美聯儲加息對香港市場影響的擔憂。
建銀國際署理行政總裁劉守建也表達出一定程度的擔憂,他認為2018年港股IPO公司超過200家,快速高效帶來了港交所的競爭力,但也對2019年提出了挑戰。
挑戰之下也有機遇,劉守建表示,他目前看好債券市場機會,在股票市場,看好消費領域、健康養老等板塊。“香港的股票市場都是有四季的,中間也會有波動……只要用心挖掘,肯定有機會。”
新經濟的估值高嗎?
不同于傳統行業,新經濟企業多為互聯網行業,如何為它們正確估值?是世界上不同交易所的共同難題。
劉守建表示,香港對于新經濟的估值,和美國接近,即便是虧損的互聯網企業,香港市場也能夠給發行人提供支撐。所以他認為,如果新經濟公司發展非常快,落地比較高,估值就有著結實的基礎。
閻峰認為,目前的市場情況與2010年很相似,有不少的獨角獸,企業的業務是獨特的,但是估值是有毒的,所以這些企業被稱作“毒角獸”。“這里面最重要的問題,就是IPO之前投資的問題,第一波投資者是發展,第二輪是賺錢,導致我們的估值不斷的上升,所以他們就要求IPO一定要在價值上,所以在2019年一定會在市場的作用下,讓這些獨角獸把毒素慢慢的除掉,迎來獨角獸的春天。”
他判斷這將是2019年市場的趨勢,美股的新經濟公司也會在這個趨勢下,去除泡沫。
丁晨從如何定義估值上談了自己的觀點。她提醒投資者認清楚估值陷阱,便宜不意味著會漲。此外,她還提供數據表示境外很多投資者通過滬港通深港通以及ETF投資中國內地市場,“這說明境外投資者會比我們個人投資者更有耐心,時間跨度會更長,等待時機,所以估值不能靜態的看估值”。
來自一級市場投資界翹楚的張懿宸,判斷2019年一定是估值理性的回歸。“像美團、小米在調整之后,估值還是比較高的,這一點確實說明了我們在過去的兩三年中,一級市場PE投資的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張懿宸表示,在中信資本的并購投資賽道中,國內的一級市場投資,一直是以PE和成長資本為主,成長資本的賺錢前提就是經濟增長的速度比較高,不然就沒有這么高的回報。而中國的經濟,從2011年增長速度將近12%,到2019年預計6%,雖然經濟增長已經降了一半,在這個過程中間有很多行業出現了增長困難,事實上是需要做整合、調整,通過并購來做調整,所以不能光靠成長資本做投資賺錢了,因為有增長的行業已經不多了。
他以過去幾年間最火爆的TMT行業為例,認為紅利已經到頂,也導致了很多公司開始往線下走,因為從線上獲客的成本高于線下。而投資人青睞的尚處于高增長階段的醫療教育行業,又面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比如最近有關補習、幼兒園一系列的政策改變,讓很多投資者措手不及,所以也面臨估值調整壓力。因此他判斷,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都會迎來理性的回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