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D寒冬中前進,光憑流量能講出一個好故事嗎?
“互聯網公敵”養成記——TMD大躍進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距離2016年的烏鎮談話,已經過去兩年多了。
當初在西柵河邊侃侃而談的張一鳴、王興和程維三人,怎么也沒想到TMD會在2018年面臨最大的變局。
曾經在TMD中估值最高的滴滴因順風車事件遭受了幾近致命的打擊,再加上持續虧損,被曝出近期的估值已不到520億美元;而成立了8年的美團,率先在TMD俱樂部中以510億美元市值登陸港交所,本是欣欣向榮的局面,年末的大規模裁員卻讓人提心吊膽;字節跳動的投前估值高達750億美金,但也沒能抵擋住如潮的負面評價。
此間種種,不一而足。
2018的寒冬還未過去,TMD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互聯網公敵”養成記——TMD大躍進
不得不說,TMD的成長是讓人意外的。彼時,BAT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一級,根據“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2016年的互聯網趨勢報告,BAT三家占據了中國用戶71%的移動消費時長。行業里很難再形成新的超級流量入口。
TMD卻在狹縫中求得生存,在BAT的業務邊緣積蓄了自己的創業力量,造就了TMD的獨立格局。如今,隨著BAT的生態建設愈發完善,互聯網人口紅利瀕臨枯竭,TMD也開始尋求更多生長土壤,進入與主營業務完全不相關的行業以攫取利潤。
2017年2月,美團App在南京悄悄上線了打車入口,拉開了美團與滴滴網約車大戰的序幕。接著,滴滴外賣在無錫上線試運營,二者又開啟了外賣補貼大戰。
開戰的同時,滴滴也沒有停止在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擴張,美團則是不為業務范疇設限,進軍共享充電、新零售等領域,試圖對標“everythingstore”的亞馬遜。
去年以來,字節跳動就不斷地在短視頻、電商等風口上積極布局,如短視頻類的抖音、西瓜小視頻;電商類的放心購、今日特賣,還有對標小紅書的“新草”;知識付費類的悟空回答、新知等。
在社交領域,字節跳動更是放出消息,即將上線一款年度級別的全新社交產品“飛聊”(flipchat),該產品不會內嵌在今日頭條App內,將會以獨立App形式推出。根據媒體報道,這款秘密開發良久的產品,還挖來了微信前幾號員工做開發,意在模仿微信。
做得越多,“敵人”也就越多。TMD已經四面樹敵,然而,前有BAT頭號玩家,后有產業升級趨勢,TMD也只能硬著頭皮,盡快打通產業鏈,以期在資本市場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不過,在遭遇了政策監管、輿論風波后,飛速奔跑的TMD三家不得已踩下剎車,隱藏起自己的“野心”——滴滴在1月2日悄然上線金融服務頻道,并將這一業務排在頁面末尾;美團金融業務則是處于“半隱形”狀態,并沒有單獨列出,在財報中也被列為“新業務以其它”。
MD兩家已是收盡鋒芒,只有今日頭條依舊在瘋狂擴張邊界。去年8月,頭條年薪百萬招聘汽車金融業務人員。根據最新消息,字節跳動還申請了“吾先分期”、“輕栗分期”和“字節付”三個商標,也與金融布局相關。此外,字節跳動還發布了房地產相關人才招聘信息,疑似有意進軍房地產行業。
顯然,抖音的成功讓字節跳動對自己的算法模式十分自負,TMD三家也只有今日頭條,仍然沉浸在技術優勢帶來的大躍進式亢奮中。
四面樹敵,是焦慮還是野心?
在過去一年中,TMD搶奪了不少用戶和流量,三家公司也不約而同地顯露出了自己的野心,試圖完善自己的商業生態。當然,任何一家企業都是有商業野心的,但對于TMD而言,焦慮同樣也是其四面樹敵的驅動力。
1.流量見頂,增長空間不斷壓縮
美團的團購模式毛利低,業務線過長、燒錢補貼等帶來了巨大的虧損,再加上外有強敵環伺,在阿里的口碑和餓了么、百度糯米等競爭對手的壓力下,美團已經難以在行業中一家獨大。當然,美團也不缺好消息,去年9月26日,美團點評耗資10億中下拿下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為其延伸金融商業模式打下了基礎。
滴滴盡管已成為網約車領域的絕對霸主,但提價只會造成更嚴重的口碑效應。同時,順風車事件后,滴滴實現平臺車輛和司機完全合規化,其運力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TMD三家中,今日頭條的增長空間最為緊張。頭條系產品的算法模式已經享盡了紅利,隨之而來的是用戶增速放緩的困境。據QuestMobile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數據顯示,頭條系APP的總使用長占比首次出現了下滑。其中,今日頭條應用程序月活用戶雖然達到2.54億,但增速僅為14.5%,而抖音的增長曲線已經為負。
2. 業務單一,缺少生態的護城河
在2010年前后,BAT三家就已經初步完成了其生態建設,并構建了互聯網的三個基本賽道,第一條賽道是人與信息連接,這一條賽道目前由百度領軍著;第二條賽道是人與商品的連接,也就是電商類,雖然有京東、拼多多參與競爭,但這一條賽道仍舊由阿里把持著;第三條賽道就是人與人的連接,這是社交平臺的奧義所在,這一條賽道,毋庸置疑歸騰訊占領。
目前來看,這三個連接是現階段其它產品無法取代的需求,而這種不可取代性,除了技術和使用體驗上的保障,更是品牌和產品的聯動效應。
對比BAT,TMD的生態相對初級,在C端,沒有形成支付閉環,在B端,也很難通過商家社群競爭的塑造來獲取平臺型超額收益。其中,今日頭條尤甚,頭條系的生態布局相對單一,缺少熟人社交、零售等生活服務類目的布局,具有很強的可被替代性。
微博CEO王高飛早前曾說過,“中國的手機用戶普遍會在12個月左右換一次手機,沒有社交關系的純信息流產品多半需要重新獲取一遍用戶。”
3. 屢試屢敗,TMD越來越著急
除了流量增長變緩,業務生態不完善,TMD急于求成的心態也是其處處樹敵的原因。
過去的幾年,美團在共享充電寶、無人貨架方面已經折戟沉沙;滴滴為了狙擊競爭對手,進入外賣領域實屬瘋狂之舉,順風車事件也斬斷了其主營業務之一;而缺乏賬號體系和社交體系早已讓頭條如坐針氈。
還未上市的今日頭條和滴滴,其心態更是難以放松。滴滴在2018年的企業危機自是不用強調,目前,滴滴已經放慢融資計劃,并考慮在今年下半年進行IPO。
而頭條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波動劇烈,去年3月放出估值500億美元的消息,到5月Mary Meeker給出的估值僅有300億美元,10月完成25億美元的Pre-IPO融資,估值又突然躥升至750億美元。
字節跳動已經為IPO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包括陳林接任張一鳴成為今日頭條CEO,推出小程序打造開放平臺,以及布局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放心借”。不難看出,今日頭條在這種沖刺關頭,心情是越來越焦急了。
互聯網寒冬,頭條、美團、滴滴還面臨更多的難題
康波周期告訴人們,每一個大的經濟周期都是50年左右,其中,先有15年是衰退期,接著20年是大量再投資期,后10年是過度建設期,過度建設的結果是5~10年的混亂期,從而導致下一次大衰退的出現。
20年前的BAT抓住了信息革命這一經濟周期的起勢,而后的TMD只能抓住其中的“小周期”。如今,2019成為TMD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是衰退期的結束,人工智能作為劃時代的科技革命出現,TMD的機會可謂是近在眼前。而把握住這個機會,TMD還有三個問題要解決。
1.營銷大過實際
在一些與TMD主營業務完全不相關的行業里,TMD更注重的是線上營銷,而非產品實際。
以金融行業為例,目前,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無法大規模應用并取代傳統的風控手段,因此,TMD的一些金融業務也只是對傳統金融產品通過再包裝的方式進行線上營銷。而在技術上,TMD也不比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分別背靠阿里、京東、百度等具有長時間技術積累的科技巨頭,缺乏支撐金融格局的實力。
比如今日頭條只提供“放心借”的流量支持,真正的信貸業務由持牌金融機構完成,而且,在“放心借”推出不久后,就遭到實名舉報無證經營,涉嫌虛假宣傳、侵犯隱私。
2.失控的多元化欲望
“多元化”“生態”是TMD三家品牌戰略的重中之重,然而,即便TMD已經成為單一行業的龍頭,但目前涉及的每一個多元領域,對于TMD來說都是挑戰。
曾經,賈躍亭提出“生態化反”,打造了互聯網及云、內容、體育、大屏、互聯網金融、汽車七大生態體系, 并不合時宜的采用了極速擴張的發展模式。招人、新建業務線、開拓國際市場,短短的14個月,樂視的員工從8000多猛增到20000多,后來的結果大家也知道了。
前車之鑒就在眼前,TMD能否控制自己的多元化欲望,找準合適的時機去追求生態建設,并在有效的成本區間進行多元化的嘗試?
目前來看,TMD的多元化無非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高頻業務,是用戶和流量的增長驅動力;一部分是低頻業務,將流量和用戶轉化、變現。但是,每個領域不僅僅只是流量和用戶的玩法,如何控制節奏依然是需要嚴肅思考的問題。
3.達摩克利斯之劍
“政策的合法性是套在所有互聯網新模式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而政策對TMD的影響,已經漸漸顯現。
如今,“安全”“合規”成為滴滴的首要修行課,美團則為牌照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頭條產品體系面臨的政策和法律風險一向很高,3月央視曝光罰款,4月火山下架、內涵段子永久關停,5月卷入頭騰大戰,所有這些都在消耗公司的資源以及大眾對品牌的好感度。
結論:
看起來形勢大好的TMD,正在經歷著“水逆”時刻,品牌價值、社會關注乃至企業美譽度層面都在失守。當然,TMD依舊會在各個賽道上奔馳,然而,如果沒有正確的認知和定位,高歌猛進的后果極有可能是與初衷的背道而馳。
2019,留給TMD的時間不多了。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志撰稿人;
5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