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億定增后擬再融100億,頻頻“踩雷”的中信建投兜里沒錢了?
對證券公司來說,這個冬天異常寒冷。
近日,上市公司中信建投(601066.SH)發布了2018年業績快報,其中營業收入和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同比下降3.5%和23.11%。
而在一周前,中信建投方面公告稱,公司擬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募資不超過130億元。另外,在H股還要繼續發行規模不超過100億元的永續債。
大手筆的融資消息也引起了市場注意,除隨后股價大跌7.62%外,甚至有媒體發文稱,“中信建投再融資的行為有拿股市當提款機之嫌,因此才遭到投資者摒棄。”
對此,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聯系了中信建投相關人員,對方表示,公司并非頻繁融資,具體進展以公司公告為準。
230億“精準”融資
其實,在市場環境不佳的背景下,券商的日子幾乎都不好過。
譬如海通證券(600837.SH)2018年業績快報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為238.59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16.46%;歸屬扣非凈利潤為47.81億元,同比下滑40.94%;浙商證券則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36.82億元,同比下滑20.14%;凈利潤7.21億元,同比下滑32.16%。
由于券商的運作需要充足的資本金,面對下滑的業績,中信建投去融點資做業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可讓中信建投備受關注的并不是因為它融資規模有多龐大,而是在于其融資時段的精準,對政策把握的可謂“恰到好處”。
2016年12月,中信建投率先在香港完成了上市,H股IPO募集資金63.18億元,并在2017年1月行使部分超額配股權募集資金4.15億元。隨后,中信建投就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在A股的IPO工作,并于2018年6月成功上市。
中信建投能把非公開發行提上日程,還要得益于2018年9月證監會對相關監管要求的修訂。具體來說,證監會允許前次募集資金基本使用完畢的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不受18個月融資間隔限制,但相應間隔原則上不得少于6個月。
而此次的130億定增距離中信建投上市募資21億,僅僅過去了7個月。也就是說,中信建投兩次融資時間雖然較短,卻并未違規。
除此之外,在2018年12月26日,央行官網曾發布消息稱,金融委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多渠道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有關問題,推動盡快啟動永續債發行。
可沒等商業銀行開始運作,中信建投算是把政策給“吃透”了。沒過兩天,便在港股發布公告,擬繼續發行永續次級債券,發行規模合計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
這融資反應速度,中信建投敢說第二,沒人說第一。
營收凈利雙降,還債后流動性吃緊?
從融資的時間上來看,短短一個月,中信建投接連兩次合計230億的融資,足以反映公司對資金需求的急迫。
可市場普遍感到疑惑的是,中信建投IPO融資才剛剛過去7個月,那融來的21億都去干嘛了呢?
根據中信建投在A股IPO的《招股說明書》:發行新股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后,將全部用于增加公司資本金,補充公司營運資金,推動境內外證券相關業務發展。
而在后來公司披露的募資使用情況報告中,的確也顯示A股募資全部用于補充資本金,已使用完畢。
盡管中信建投并沒有明確披露這些錢用在哪些業務上,但是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依舊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發現了一些端倪。
中信建投2018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中信建投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已經由負轉正,態勢良好。但在籌資活動上卻明顯不足。最為醒目的是2018年前三季度,中信建投償還債務支付的現金達到了815億元,比2017年前三季度的348億元多出了一倍有余。
就此,一位金融行業人士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表示,20億的融資和800億債務償還相比是杯水車薪,公司可能存在流動性緊張。不過130億定增的數額不小,能拿下的應該都是大機構,整體問題不大。但總股本做大的話,每股利潤會遭稀釋。
除此之外,中信建投披露的業績快報顯示,受市場環境整體情況影響,公司經營業績較2017年有所下降,其中公司營業收入人民幣109.0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50%;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30.87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3.11%。基本每股收益已經有所下降。
其實2018年以來,各家券商都將擴充資本規模視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措施。
如華泰證券(601688.SH)已完成規模為142億元的非公開發行計劃,并積極推進不超過5億美元的GDR發行;廣發證券(000776.SZ)正積極推進募集資金規模不超過150億元的非公開發行計劃已獲得證監會批文;申萬宏源(000166.SZ)已在港交所披露招股說明書,有望成為第十二家A+H券商;海通證券的手筆更大擬推進募集資金不超過200億元的非公開發行計劃。
“公司進行融資也是將凈資本和公司實力相匹配。”中信建投相關人士對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說。
連踩4顆雷
盡管在融資專業性和精準上,中信建投遠勝于一般公司。但在資金運用能力上,中信建投卻讓人放不下心。
中信建投披露的非公開發行預案稱,前述130億元的募集資金,將有不超過55億元直接用于用于發展資本中介業務。而這些業務具體包括擴大融資融券、股票質押等信用交易。
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發現,在2018年上市公司“爆雷”不斷的背景下,中信建投也“踩雷”不少。
譬如在2018年9月26日,中信建投就公告稱,涉及的多筆股權質押業務出現了逾期。
具體來說,中信建投旗下定向資管計劃于2015年12月、2016年2月,兩次接受了印記傳媒(002143.SZ)第一大股東北京印紀華城兩次股票質押;中信建投承接自然人黃卿樂、北京首航波紋管制造有限公司(下稱“首航波紋”)的股票質押業務。
對印記傳媒第一大股東北京印紀華城兩次股票質押業務,合計金額11億元,回購還款最終期限分別為2018年5月2日及6月28日。然而,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業務仍有9.8億元本金,及至少3368.95萬元利息未能償還。
另外,首航波紋為首航節能(002665.SZ)第一大股東,黃卿樂則為首航節能實際控制人之一,亦持有首航波紋18.28%股份。而首航節能的目前的財務狀況并不容樂觀。
除此之外,中信建投還以第三人(基金發行方)的身份,卷入了有關金一文化(002721.SZ)的一場證券投資基金交易糾紛。
而在2018年8月29日,中信建投還披露了另外一起仲裁事項,稱公司管理的資管計劃與國廣環球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簽署了股票質押協議,向其提供5000萬元融資款,但國廣環球沒能按時購回。后者正是上市公司華聞傳媒(000793.SZ)的第一大股東。
在中信建投擬非公開發行130億元的消息披露后,美銀美林調低了中信建投評級至“跑輸大市”。美銀美林表示,降級主因對集團是次籌集資金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導致的稀釋作用的憂慮。
你覺得在市場環境尚未恢復的情況下,中信建投有必要籌集這些資金嗎?歡迎評論中留言吧!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