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咻電:一個共享充電寶“幸存者”樣本 || 深度
低代理門檻、85%利潤分紅、3個月回本時間......“三電一獸”殺紅眼時,咻電以“全代理”模式殺入共享充電寶戰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作者:胡慧茵
編輯:程昱
來源: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
低代理門檻、85%利潤分紅、3個月回本時間......“三電一獸”殺紅眼時,咻電以“全代理”模式殺入共享充電寶戰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共享充電寶普遍提價,但依舊擋不住人們對便利式充電的追捧。 9月16日,剛結束一天的外勤,李源(化名)急匆匆來到最近的飯店借充電寶,繼續處理工作。看到手中的咻電充電寶上顯示 “1.5元/半小時”,李源感到滿意,“都聽說充電寶最高漲價到8元/小時,看來知名度不高的充電寶漲價反倒沒這么狠。” 不過隔日晚間,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走訪前述飯店發現,云充吧充電價格與咻電相同,且24小時20元封頂;來電、小電共享充電寶則隨處可見,平均2元/小時的價格雖比之前有所上調,整體上要比咻電的價格低。 從價格和知名度上來看,咻電并不具備優勢。 據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顯示,截至2019年6月,國內充電寶市場用戶規模已達1.33億。在共享充電寶變成剛需的同時,市場份額基本被“三電一獸(即街電、來電、小電和怪獸充電)”瓜分。這也意味著,其他的品牌只能在夾縫中謀求生存。 身處紅海,初生牛犢“咻電”的命運如何走向? 殺入下半場戰役 集體提價的背后,是共享充電寶玩家們掩不住的焦慮。 瘋狂的點位賽爭奪之后,最早進入行業的街電、小電以及怪獸充電等陸續宣布實現盈利,開始細算手里的那筆賬,將目光移向利潤。 行業情況似乎正在好轉,但共享充電寶行業的不安情緒仍在發酵。 “如果早期憑借的是腿勤、勤奮刻苦,到了2019年,個人英雄主義做派可能不管用了。”小電創始人唐永波預料,今年共享充電寶將會打得很兇。來電創始人袁炳松也認為,年收入5億元或將成為共享充電寶企業的生死線,甚至會有收購、兼并的現象出現。 就在“三電一獸”轉頭“掘金”現有流量時,一款名為“咻電”的共享充電寶正以一種另類的方式收割剩余的流量。 “萬元就可投資創業,總部一對一扶持,有人的地方就有咻電的市場。”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上,有關咻電的招商帖子隨處可見。據悉,咻電共享充電寶所在的咻電科技在2018年6月成立于四川成都。 咻電招商人員李明(化名)向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介紹,“目前咻電充電寶是全代理模式,成為代理商的門檻很低,基本上在三個月內就能回本。” 咻電充電寶加盟概況。圖片源自前景加盟網。 李明所說的“低門檻”,是比照著街電、來電這些一線共享充電寶的情況來說的。 據了解,這些頭部共享充電寶企業基本上都是直營,只開放部分名額給代理商,且成為代理商的條件十分苛刻,需先提交申請材料進行資質審核。以街電為例,先要經過工商等級注冊并擁有當地合法的經營主體資格,還要滿足有辦公場所、相關營業資格、當地有全職業務團隊6人以上等條件。 對于那些想在風口分一杯羹的小商家來說,咻電“全代理”的屬性顯然更具吸引力。 而除了代理的低門檻,咻電還有另外一個殺手锏——可讓代理商自行使用的一套廣告系統——當代理商與商家談設備進駐的時候,該系統就成了代理商的“籌碼”,“代理商可以免費給商家提供后臺的廣告系統服務。當用戶掃碼使用充電寶時,不僅能看到該商鋪的廣告,還能得到一些附加服務,如直接領取該商店的代金券等。如此一來,就相當于是給商鋪免費導流。” 李明還補充道,若代理商能多鋪幾個設備點,還能形成環狀的導流效果。 事實上,這樣的附加服務并非咻電首創。 早在2017年12月,來電就提出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其中就是“霸屏”服務,即把商戶的圖片、文字、視頻等內容上傳到來電的大機柜屏幕上,來電根據一定的標準收取費用。而咻電將這項功能設為免費。 只不過,無冕財經走訪發現,這項功能的應用率并不高。奶茶店店主張一(化名)表示,之所以讓共享充電寶進駐,是想延長顧客到店的逗留時間,享受“不斷電”的服務,充電寶上的廣告對他們的作用并不算大。 為了向潛在的代理商講好故事,李明眉飛色舞地吹噓起咻電的業績,“在充電寶行業我們排名第四,目前已經布局了18個海外市場。” 咻電充電寶港澳臺及海外布局圖。圖片源自被訪人。 對此,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嘗試向咻電在廈門的運營總監尹恒求證,除了說明其位處行業第四之外,她也未能詳細說明咻電具體鋪點在哪些城市。在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的追問下,尹恒說出了一個較為關鍵的信息,“按照訂單來看,今年以內咻電充電寶的出貨量應該在15-25萬臺以內,比2018年增加了不到10萬臺。” 但目前“三電一獸”公布的點位加起來還不到200萬。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截至2019上半年,街電以40.5%的占比排名行業第一,小電、怪獸、來電緊隨其后,其他充電寶只占3.3%。對照著來看,咻電招商人員的說法似乎存在夸大宣傳的嫌疑。 全代理可靠嗎? 社交平臺上的熱烈討論,一下子拉高了咻電的話題度。但直到2018年6月才冒頭的咻電,是行業里的絕對后來者,知名度也不高。對于咻電遲遲不進入市場,李明解釋稱是出于公司埋頭做產品研發,伺機而動。 或是想模仿“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戲碼,但咻電選擇進入市場的時間點算不上明智。 2017年,共享充電寶大戰,玩家們拼命搶點位、拿融資,短暫的窗口期過后,樂電、河馬充電等一批充電寶企業倒在殘酷的洗牌上,以“三電一獸”為主的頭部企業越做越大,基本將市場瓜分完畢。 與此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共獲得融資31筆,其中28筆發生在2017年,到了2018年資本的態度卻急劇冷卻。 除了怪獸充電在4月獲得新一輪3000萬元的融資外,其他充電寶企業在融資上都陷入了停滯,像咻電這種小玩家要想獲得資本青睞更難。據企查查顯示,咻電至今仍未獲得一筆融資。 “‘全代理’的模式比起直營能更快拓展市場。”談話中,李明避開了公司資金短缺的問題,堅稱“融資正在談,過些時候肯定會有的。”或許正因如此,咻電用“全代理”的方式另辟蹊徑。 不可否認的是,全代理模式確實能給咻電自身資金減壓。 據自媒體“懂懂筆記”援引曾代理某共享充電寶產品深圳市場投放人士的說法,一些品牌方宣稱機柜和充電寶都是八折或九折供應給代理商,然而合同上的成交價是小機柜800元/臺,充電寶65元/個,即便八折也比出廠價格高出不少,一部分利潤已經被品牌方提前賺取了。基本上品牌方要投入支出成本的,只是其自營團隊而已。 據尹恒向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介紹,咻電目前可供代理的充電寶設備分為3口、6口以及8口,一臺價格從780元到2680元不等,其中每個充電寶價格為60元。按照規定,代理商拿貨越多對應能獲得越多的分潤,比例為65%-80%。 不過與懂懂筆記所報道的“市面上每臺充電小機柜的成本在400-600元之間,單個充電寶出廠價不到30元”相比,咻電的代理拿貨價要比市面上的小機柜高出不少。 咻電6口充電寶設備代理價格。圖片源自被訪人。 另一方面,無冕財經留意到,咻電充電寶的點位的分布較為分散,多在不知名的棋牌室、賓館、休閑會所等非連鎖小店,而同一區域的人流量大的點位早已被街電等頭部搶占。 看似可觀的分成,若再加上商家分成、地推等隱性成本,咻電代理商的利潤恐怕很難得到保障。 為了讓代理商能夠安心,缺乏自營團隊的咻電,一直把技術和服務作為談資。“代理只需要鋪設備,其他的售后問題都由公司負責。”電話那頭的李明反復說道。 當無冕財經抱怨充電寶設備價格偏高,李明也解釋稱,這是因為咻電本身技術做得好。可查詢企查查發現,目前咻電所申請的知識產權只有一個,與街電、來電這些頭部企業高達上百個的知識產權數相比,可謂少得可憐。 咻電聲稱專注技術研發的理由很難讓人相信,畢竟共享充電寶行業被公認“成本低,技術門檻低”。 二度進軍共享充電寶行業的伏特+創始人丁明磊坦言,在這個領域,技術壁壘并不高,“我們說實話,共享充電寶的技術壁壘肯定有,但最多領先別人三四個月的時間。找臺機器一看就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 前街電業務拓展經理馮高則向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表示,自己并不看好咻電的“全代理”模式,“咻電直營公司早就沒人了,做得很差勁。” 聽起來,咻電的“全代理”模式更像是把風險轉移給了代理商、自己賺取大頭利潤。只是不知,它能帶著咻電走多遠?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