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微醫們紛紛扛起抗疫大旗
在醫護人員在一線奮斗時,并不曾被大眾重視的互聯網醫療行業也在為抗擊疫情做屬于自己的努力
2月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優勢,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特別是對發熱患者的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功能。
取消休假,逆行返程,連續工作多日是大多數醫護人員最近的生活寫照,他們始終站在這場戰斗的最前方。在醫護人員在一線奮斗時,并不曾被大眾重視的互聯網醫療行業也在為抗擊疫情做屬于自己的努力。
線上問診、科普宣傳、數據統計分析這些十分重要的環節里,都有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影子。互聯網醫療在這場疫情中開始被大眾熟知認可。而衛健委這份文件的發布讓互聯網醫療再一次出現在大眾視線里,而隨著官方文件的肯定,曾發展跌宕的整個行業也開始似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曙光。
多年沉浮中迎來曙光
2011年7月,春雨醫生上線。彼時國內互聯網醫療行業仍是一片空白,春雨醫生以線上問診為開端,開啟了國內互聯網醫療的征程。
2014年,線上醫療迎來了行業的爆發期,7億美元的投資流向了國內互聯網醫療企業,整個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13.9億元人民幣。也就在這一年前后,國內互聯網走完了從PC到移動端的轉移。移動端APP的便捷和傳統掛號就診的過程相比,優勢顯而易見,互聯網醫療的潛力第一次被市場看到。
27起融資過億的項目,2000多個通過認證的醫療類APP都在展現著整個行業的巨大潛力。在巨大市場的誘惑下,無數的資本開始進入這一領域,而除了早先的春雨醫生、丁香園等新平臺,包括BAT在內的眾多互聯網大廠都開始布局這一領域,此時行業發展如火如荼。
2015年,“互聯網+醫療”被政府列入到未來長期發展規劃之中,行業發展再遇強勁東風,而此時市場對行業的監管并不明確。前途一片明朗的互聯網醫療吸引著無數的資本進入,而較為寬松的監管也給了無數企業入場的機會。
《互聯網醫療行業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6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保持著38.7%的復合增長率。在這一時期,互聯網醫療以極其迅猛的速度向前發展,資本、流量都涌向了這一領域,無數人歡呼雀躍的同時,卻沒有看見整個行業走上了歧路。
缺乏有效監督,讓假醫假藥層出不窮,而醫托等違法行為更是將整個行業推向了深淵。醫療行業的特殊性根本就不允許自身出現這類問題,但利益驅使之下突破法律法規之事頻繁被爆出。于是,信任危機爆發,廣大的用戶對互聯網醫療的態度由最初的頗有好感變成了質疑,而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也慢了下來。
市場大浪淘沙,隨著相關政策落地,監管變嚴行業競爭日漸加劇,曾經眾多的企業平臺都沒能逃脫被淘汰的命運,如今存活下來的企業也并不算多,這幾十家我們叫的上名字的互聯網醫療平臺構成了這個行業。
市場洗牌之后,行業頭部效應開始顯現。平安好醫生、微醫、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丁香園等平臺都頗具規模。2018年在平安好醫生上線后,其他平臺也大都將上市提上了日程。但互聯網醫療存在的流量變現、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依然在困擾著行業。
從曾經備受追捧的風口,到現在也并沒有幾年時間,但這個行業已經冷靜了下來。諸多的問題讓它依然深受質疑,未來的發展前景似乎也并不明朗。直到這個春節,新型冠狀病毒的來襲才讓市場和用戶看到了互聯網醫療的潛力,這個沉寂已久的行業也在這場全民的戰斗中迎來了自己的曙光。
丁香醫生、京東健康、春雨醫生……紛紛扛起抗疫大旗,打響第二戰場
截止目前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都有確診病例。成千上萬的醫護人員投入到了這場與死神賽跑的戰斗中,而在醫院之外,手機、電腦之后同樣有無數人在堅守其中,為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努力。
疫情爆發之后,眾多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和相關企業都迅速行動了起來,通過各項舉措來為控制疫情助力。
平安好醫生、微醫、好大夫在線、丁香醫生、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百度等紛紛開展了免費問診活動,為廣大用戶提供相關咨詢和診斷。同時丁香醫生從疫情爆發初期就開始了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阿里、百度、騰訊也充分發揮其在大數據方面的優勢,為疫情診斷、研究貢獻力量。這些行動極大減輕了抗擊疫情期間醫療資源緊張狀況,也減少了人員非必要的聚集,為疫情控制和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專業醫療平臺的開放,到支付寶、淘寶開通咨詢入口,騰訊聯合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在微信展開相關咨詢業務,百度聯合多醫療專家為新型冠狀病毒編寫詞條,提供相關的搜索數據,上線新冠肺炎智能自測工具,一場疫情將互聯網醫療的巨大潛力激發了出來。
截止1月30日12時,阿里的新型冠狀病毒在線義診累計訪問用戶數就達到了280萬。截止到2月1日,春雨醫生解答的相關咨詢超過53萬例,而微醫截止2月3日12時,訪問量達到了7959萬,累計為92.24萬人次提供了咨詢服務。
在眾多用戶選擇通過線上渠道進行就診,通過線上渠道購買相關醫用物資時,互聯網醫療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易觀千帆的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領域獨立APP日活最高峰達到了671.2萬人,最大漲幅接近160萬人,漲幅達到了31.28%。同時春節期間,醫藥電商活躍人數峰值達到了148.21萬,頭部企業最高用戶增長率為8.27%。
開啟免費問診服務、利用其平臺優勢和專業權威進行科普和防疫宣傳、還有數據的統計與分析都是這場疫情中互聯網醫療機構的擔當與作為。這些舉措對于緩解民眾恐慌情緒,避免交叉感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被稱作“第二戰場”的互聯網醫療在這場疫情中發揮著巨大作用,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線上就診正在改變這這場戰役的形勢,而在其亮眼表現的背后是這一行業不能被忽視的價值和優勢。
亮眼表現后,互聯網醫療價值需被重估
互聯網醫療誕生到現在有將近10年時間,這十年時間里發展幾經跌宕。有人質疑、也有人信任,有唱衰也有看好。但在這場嚴重的疫情面前互聯網醫療展現出了不俗的實力。
互聯網醫療曾經歷過一段野蠻生長的時期,也因為許多問題的不斷出現而造成行業發展受制。但時至今日,互聯網醫療行業規模顯現,與之相關的行業規范相繼出臺市場監管制度漸趨完善,整個行業發展步入了正軌。
2018年,國家先后出臺多份與互聯網醫療相關的文件,2019年8月,國家醫保局正式印發了《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之中,這一舉措對整個行業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相關政策的支持之下,現在的互聯網醫療也在逐漸開始與公立醫院、政府展開合作,多方頻頻動作中將線下醫療向線上拓展是整個醫療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而這場疫情之中,眾多的公立醫院及相關衛生部門都開通了線上問診渠道,其中不乏有同互聯網醫療平臺合作的例子。福建省衛健委與平安好醫生聯合,開通了抗疫義診,為市民提供免費服務。2月7日,騰訊發布“新冠肺炎疫情服務平臺”面對全國醫療機構和衛生部門等提供疫情服務聚合平臺,包含疫情發布、線上咨詢、便民服務等多個模塊。
相關政策文件對于線上醫院建設的支持和對線上醫療的鼓勵,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政府和公立醫院的認可與合作,也將解決行業流量的問題。
另一方面。隨著行業洗牌的結束,眾多劣質企業已經被淘汰,如今存在于市場之上的企業大都擁有有著一定的規模,可以滿足用戶的就診需求。無論是醫療資源還是服務方式都十分豐富,這些相對權威的平臺和良好的服務,也將為提升行業形象,提高用戶信心產生積極作用。
同時互聯網科技企業雄厚的財力和先進技術積累對于推動行業技術進步也將起到重要作用。AI技術的加持,5G技術的應用都在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2019年互聯網醫療行業洞察報告》指出,截止2019年4月,我國互聯網醫療滲透率僅為6.6%,遠低于互聯網的滲透率,有著極大的未開發市場。而這個市場在當下,有政策、技術支持,有醫療行業發展需求,而從線上問診、遠程醫療再到掛號咨詢,互聯網醫療的優勢在這場疫情中也得以體現。
在科研人員、醫護人員以及互聯網的加持下,我們對這個病毒的認識愈發深入。而這場抗擊疫情的戰斗中,作為第二戰場的互聯網醫療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抗擊疫情的戰斗還在進行著,疫情前后,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已經迎來新的起點,而它的價值現在也應該被重新估量。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