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正在改變未來生活—2020華夏時報產業區塊鏈峰會圓滿落幕
10月23日,由《華夏時報》、水皮雜談、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以及Cointelegraph 中文共同主辦的“探索變革,服務產業2020第三屆華夏時報產業區塊鏈峰會”在北京召開。
恰逢“10.24講話”一周年之際,10月23日,由《華夏時報》、水皮雜談、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以及Cointelegraph 中文共同主辦的“探索變革,服務產業2020第三屆華夏時報產業區塊鏈峰會”在北京召開。聚集區塊鏈行業最前沿的技術開發者、經營者、研究者和監管者與會探討從行業標準化、行業政策、企業融資、具體落地應用、賦能數字經濟等議題。
本次峰會中超過20家主流財經媒體與加密行業頭部媒體蒞臨現場報道,峰會現場新浪財經全球獨家直播。華夏時報響應中央號召,緊步登上區塊鏈快速發展的快車,持續為公眾帶來區塊鏈行業最前沿的報道和思考,努力起到主流媒體于社會發展的領航員作用。
媒體需為區塊鏈產業發展做好引導
華夏時報CEO、著名財經評論家水皮先生在致辭時表示,任何一個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以及普及都是一個曲折的過程,華夏時報五年前對區塊鏈就非常關注,還曾在上海做過兩次區塊鏈相關的千人大會。2019年區塊鏈技術相關話題再一次被大家所關注,媒體對于區塊鏈應當做正確的引導。
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是與生俱來的天然聯系,比特幣是現在最成功的一個應用案例。中國政府現在在大力推動區塊鏈的開發和使用,比如用區塊鏈技術來改造股權交換體系,特別是在北京的交易所引入這種基礎設施,區塊鏈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新基建”的一個標配,它是底層技術,也可以說是底層的設施。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鳴先生做《區塊鏈標準化助力產業發展》主題演講時提到,區塊鏈技術可信用、防篡改的特點在全球數字經濟領域達成了共識,從公信視角來說,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首要核心就是數據。數字經濟包含兩個方面,數字產業化以及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包括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經濟技術。產業化是利用這些數字化的技術完成產業升級,像法律科技、數字科技、金融科技等,它的核心的要素就是數據。
他還表示,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加工數據的工具,通過對數據的加工形成基于數據的服務,從而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區塊鏈利用其可視、信任、防篡改的特點,通過區塊鏈和隱私計算結合促進數據的共享和流動,所以說區塊鏈是釋放數據價值的一個最好的工具。
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幼平在現場表示,數字化的轉型是從互聯網為平臺的數字經濟1.0向以區塊鏈為基礎的數字經濟2.0轉型。
他認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區塊鏈技術改變了生產關系。第一,區塊鏈技術解決了許多互聯網時代的痛點。第二,區塊鏈代碼信用改變了金融邏輯,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資金的供應方式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第三,區塊鏈技術改變了組織邏輯,未來區塊鏈社區可以解決市場用戶的問題,前端的融資問題等。區塊鏈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主要是分布式存儲、供應鏈金融、鏈商、游戲。
區塊鏈數字化時代新突破
在本次論壇上,作為行業最前沿的研究者、開發者的代表人物,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李曉楓、BSN發展聯盟常務理事,北京紅棗科技CEO何亦凡、北京芯際科技CEO戴衛國、紙貴科技執行總裁陳昌以及分布式資本合伙人黃凌波就產業區塊鏈的數字化做了深刻的探討。
原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李曉楓認為,金融數字化轉型從外看就是金融產業的數字化,據統計,國內金融機構從2016年至今的區塊鏈項目在國家網信辦備案的所有的服務里面占了20%,四年來項目數量雖然很多,但是深度不夠;區塊鏈運用范圍很廣,但是區塊鏈在金融領域卻沒有形成產業,分布式金融模式的經濟形態還沒有看清楚。
李曉楓還提到,共識節點要通過BSN鏈條,政府也希望與BSN聯盟鏈系統,從醫療健康、智慧城市方面能夠有協作。區塊鏈變革不是在一個行業發生,它是跨行業的多主體形成一種協作模式來發生的。
BSN發展聯盟常務理事,北京紅棗科技CEO何亦凡表示,BSN是全球化的機構,在國內是聯盟鏈,在海外BSN是集成公有鏈的。BSN與監管機構有比較多的溝通合作,比如DCEP出來之后,各家聯盟鏈可以集成,可以基于國家的法定貨幣,整個打包下來會建立一套完整的由中國特色的DeFi的體系。BSN是底層產業的新形態,當下很多企業在諸如螞蟻集團的螞蟻鏈、百度的超級鏈等開放聯盟鏈上應用工具部署非常方便、非常容易。
北京芯際科技CEO戴衛國認為,區塊鏈發展會越來越快,發展成型的標志性是To C的應用場景出現,還是To B的場景出現,這個是需要時間來進行驗證的。
提到產業區塊鏈的優勢,紙貴科技執行總裁陳昌認為,產業區塊鏈是對數據的利用,紙貴科技開發的一款產品可以將數據盤活、利用起來。區塊鏈技術能夠起到的作用就是幫助企業、個人去界定所屬數據的所有權、管理權、收益權等,讓數據可控地流動起來,讓企業去降低數據信用。在合規的前提之下,利用獲得的數據去獲得一些收益,這是真正能給產業帶來的新價值。另外,關于數據問題,互聯網時代缺乏隱私,區塊鏈技術也在嘗試解決這個難題。
分布式資本合伙人黃凌波認為,區塊鏈技術其實是互聯網3.0,互聯網實現的是信息轉移,區塊鏈實現的是價值轉移,區塊鏈是基于互聯網產業發展基礎之上的。區塊鏈是一個生產關系的變革,區塊鏈技術可能會引發一些既得利益體的沖突,發展速度勢必慢一些,需要自下而上的支持。
數字經濟與區塊鏈發展的政策難題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數字經濟研究部主任孫克在主題演講中提到,工信部是所有部委中關注區塊鏈最早的部門,在十三屆人大1394號文件的時候,就提到了區塊鏈相關政策的建議和政策的推進。他認為,數字經濟分三塊,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字經濟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它的表現形式一個是區塊鏈技術,一個是區塊鏈+實體經濟,第三是區塊鏈+治理。
孫克認為,從產業的需求來看,目前區塊鏈最主要運用于五類場景:第一是數字資產,包括錢包,包括很多軟硬件,包括很多投融資的管理;第二是數字貨幣DCEP、DeFi歸結為數字貨幣,對跨境貿易支付非常重要;第三類場景是很多行業的應用,比如說數據資產;第四類是實體經濟其實也在推進“區塊鏈+”的過程,如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的數字身份,實際上都在用區塊鏈的方式推進。最后就是消費領域,如很多游戲、社群、博彩都在應用區塊鏈。這五個方面基本上涵蓋了我們國家區塊鏈應用的場景。區塊鏈發展的風險隱患可能會有中心化悖論、性能瓶頸以及分叉風險;另外就是技術相關風險。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及會計系教授劉曉蕾在《區塊鏈與企業融資》的主題演講表示,政府目前是從土地財政向數據財政轉化的過程,原來政府發展經濟一直是土地財政,現在賣地模式無以為繼了,下面需要開發的就是存量改造,把掌握在政府手里的數據資源合法合規地使用起來。就是土地財政向數據財政轉化的過程。
她還表示,區塊鏈技術加快了企業從主體信用向資產信用和交易信用轉化的過程。多年來傳統銀行、大中小微企業全部是主體信用,而在未來區塊鏈技術、互聯網技術可以推進企業向資產信用和交易信用轉化。
算力360 CEO張璐在做《數字"新基建"的落地與機遇》主題分享時表示,區塊鏈是“新基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金融行業是區塊鏈里面重要的且必須要關注的重要部分。算力是整個行業的基礎設施,并且算力也決定了行業的治理規則,所以算力的安全是行業中的重中之重。
區塊鏈金融未來可期
在區塊鏈+金融圓桌論壇上,比升資本合伙人吳誼嘉、TokenInsight CEO呼濤、Qtum量子鏈聯合創始人&CEO帥初、幣核科技創始人巨建華以及AToken合伙人寧弦參會圓桌論壇。
比升資本合伙人吳誼嘉認為,普惠金融強調的是受眾的廣泛性,對于現在區塊鏈的發展來說,受眾范圍還是比較小的。另外去中心化金融DeFi項目的風險就是智能合約的風險,智能合約是自動化的協議,智能合約在DeFi領域里還是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
TokenInsight CEO呼濤表示,區塊鏈技術正在給金融基礎設施非常薄弱的國家提供方便,比如當下非洲舊有的金融體系不能給遠在歐洲、中東或者美國的家人匯款,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實現這一過程。發達國家政府發動的類似的區塊鏈項目,能夠幫助本國的居民和中小企業能夠直接進行整個境內外匯快速的轉移,這個過程中間涉及了大量的跨境貿易的結算。放眼看世界,區塊鏈技術已經在不同的領域里面以不同的形態為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人服務。
區塊鏈最終會對金融行業會產生非常大、全方位的變革。當下比特幣已經可以在全球采購貨物中作為支付媒介,一些加密貨幣和實體經濟其實已經深度綁定,這個也讓很多銀行措手不及。
幣核科技創始人巨建華:通過區塊鏈技術或者DeFi應用,可以更好地配置全球的資產和資金占用相關的資源,讓負利率的、0利率的國家的資金能夠更好地支持到高利息的行業。這樣的業務一旦能夠落地,后續就會高速增長。
Qtum量子鏈聯合創始人&CEO帥初在會上提到,金融行業和區塊鏈行業會有更多深度的磨合,互相促進。金融行業所建立的成熟的監管體系、成熟的管理機制、成熟的金融法律法規是未來區塊鏈行業所需要學習和利用的。
AToken合伙人寧弦認為,智能合約的偉大在于不用額外地增加計算機,也確實大大地降低了成本,也確實還是處于一個早期的階段。
2020華夏時報區塊鏈產業峰會獲獎公司
Amber Group:年度區塊鏈領軍企業獎
慢霧科技:年度區塊鏈安全技術創新獎
麥鍶科技:年度區塊鏈最佳應用創新獎
螞蟻集團:年度區塊鏈最具影響力企業獎
算力360:年度區塊鏈新基建最具貢獻獎
芯際科技:年度最具價值區塊鏈項目獎
嘉興區塊鏈技術研究院:年度區塊鏈研究院突出貢獻獎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