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再開發布會,Apple Silicon會有多強大?
日前,蘋果宣布將于美國東部時間11月10日下午1點舉行"One more thing"活動。活動邀請函中沒有任何細節,不過鑒于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說過,搭載蘋果新處理器的Mac將在2020年底前出貨,而蘋果的主要產品都已經發布完畢,所以很可能是有關Apple Silicon的發布會。
原創?maomaobear?
文/DoNews專欄作者?maomaobear 日前,蘋果宣布將于美國東部時間11月10日下午1點舉行"One more thing"活動。活動邀請函中沒有任何細節,不過鑒于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說過,搭載蘋果新處理器的Mac將在2020年底前出貨,而蘋果的主要產品都已經發布完畢,所以很可能是有關Apple Silicon的發布會。 在2020年中,蘋果宣布要轉向ARM,并且把A12Z的開發機給了程序員,開發程序,同時搞出來過渡方案。 那么,如今已經有了A14處理器,蘋果的Apple Silicon產品會有多強大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Apple Silicon的來源 對于蘋果自己制造處理器這個事情,外人往往不解。一個造手機的廠商,怎么突然就能造處理器,而且是那么強大 處理器。 其實,蘋果搞處理器由來已久。ARM在成立之初就有蘋果的投資。蘋果在80年代做電腦的時候,就對處理器有很深的研究。蘋果用過摩托羅拉的處理器,IBM的處理器,英特爾的處理器。在這個行業內屬于行家,很清楚什么東西好,什么東西不好。 蘋果手機的A系列處理器,并不是一開始就自己研發的,而是收購了一家公司,然后開發的。 在蘋果公司誕生之前,計算機行業是大型機與小型機的天下。大型機的代表廠商是IBM,而小型機的代表廠商是DEC。 當時的PC還是玩具級別,性能與小型機,大型機有巨大差距。 DEC公司為了高性能計算,開發了Alpha系列處理器,這款處理器的性能遠遠優于當時的486和奔騰處理器。設計這個處理器的團隊比當年英特爾的團隊強大得多。 但是,PC替代小型機是大勢所趨,所以DEC公司被輾轉收購。 Alpha處理器的技術部分轉移到了AMD,制造出Athlon和Athlon64處理器,讓AMD翻身。 英特爾也不甘示弱,從Alpha處理器中獲取了超線程技術,今天我們用的超線程技術來源是Alpha在20多年前的技術。 Alpha的軟硬核后來被出售給中國,發展出中國的神威系列處理器,一度成為超級計算機的世界第一。 Alpha的主要團隊被輾轉收購,從DEC到COMPAQ,再到HP,然后獨立出來成立一家設計公司。 蘋果作為內行,重金收購了這家公司,于是這個20年前世界一流CPU設計團隊歸屬蘋果,給蘋果設計了強大的A系列處理器,領先ARM公版2、3年,這就是Apple Silicon的來源。 A14的實力 蘋果的A系列設計團隊,一開始用ARM公版練手,但是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微架構A6。性能超越當時的ARM公版和高通處理器。 之后,蘋果一發不可收拾,從A6到A14,每年都有不小的進步。連續迭代下來,A14已經有非常強大的性能。 SPEC CPU Speed是一個比較靠譜的跨平臺測試,它通過源程序提供多任務的測試內容,測試內容為當年(2000就是2000年,2006就是2006年,2017就是2017年)工作站與服務器運行的主流應用。對比一臺SUN工作站的性能,看分數是SUN工作站的幾倍。 在SPEC2006里面,A14的性能已經非常接近桌面處理器了。 在Geekbench5里面,A14大核心在3Ghz下,最高成績在1600分左右,這個性能已經達到桌面英特爾5Ghz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A14單大核的滿載功耗只有5W。手機上10W已經屬于爆炸級別的功耗,而筆記本電腦可以放寬到28W,桌面PC,可以放寬到65W。 就是說,在筆記本電腦上或者臺式機 ,A14的大核心可能不止3Ghz的頻率,而是可以犧牲功耗上到更高的頻率。 如果,蘋果能把A14大核心提升4Ghz,功耗做到10W甚至15W單核心,那么蘋果用ARM芯片的性能就會超過英特爾和AMD的處理器。 而即使是15W的單核心,四核心也不過60W,低于65W上桌面的要求。 所以,蘋果Apple Silicon的實力不可小覷,很可能爆出一個高性能衛星。 過渡期的性能損失 2020年中,蘋果把搭載A12Z的開發機給了開發者,從開發者的跑分看,通過蘋果的二進制翻譯程序,Geekbench5大約損失25%的性能。 就是說,現在3Ghz的A14,運行X86下的MACOS程序,只相當于2.4Ghz的性能。 這個性能與移動版本英特爾處理器就差不多了。 所以,2020年蘋果發布的Apple Silicon電腦,性能一開始不會有很大優勢。 但是,隨著X86程序向ARM程序過渡,Apple Silicon電腦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而ARM的大小和結構,又會有很好的續航,蘋果的Apple Silicon電腦值得期待。
圖/IC Photo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