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全球最大IPO,螞蟻暗盤還能暴漲50%
11月5日本周四,螞蟻金服將正式在上海科創板和香港同時上市交易,首次募資額高達354億美元,超過沙特阿美、一舉成為全球最大IPO。
原創?霄霄?
引言:11月5日本周四,螞蟻金服將正式在上海科創板和香港同時上市交易,首次募資額高達354億美元,超過沙特阿美、一舉成為全球最大IPO。
全球最大IPO,超額認購達870倍,暗盤暴漲50%……螞蟻IPO的火爆勢頭震驚外國投資者。
11月5日本周四,螞蟻金服將正式在上海科創板和香港同時上市交易,首次募資額高達354億美元,超過沙特阿美、一舉成為全球最大IPO。
上海科創板市場,散戶投資者對螞蟻集團股票的申購額達到了創紀錄的19.05萬億元,比該股票的發行量高出870倍。
截至上周五收盤,香港市場上有155萬散戶投資者(相當于香港人口的五分之一)發起了申購,申購額達1.3萬億港元,高出發行量394倍。申購如此激烈,以至于香港一家券商不得不短暫關閉交易服務。
香港的大眾投資者大聲疾呼要買入這只IPO,并押注螞蟻下周四上市后股價會飆升。機構投資者也信心倍增,認為該股絕不會下跌。
在暗盤市場,機構投資者正在以50%的溢價購買螞蟻股票。周一,機構投資者之間就螞蟻的暗盤交易錄得3宗成交,成交價分別為108港元、115港元及120港元,較招股價80港元,升35%、43.75%及50%。
“這已經是有史以來定價最高的IPO了,居然還能在暗盤市場存在巨大溢價”?,新加坡Global CIO Office的首席執行官Gary Dugan表示:“這是極不尋常的,亞洲市場與美國嚴重脫鉤。”
IPO超高估值依據是什么?
之前,螞蟻宣布更名,從螞蟻金服變更為螞蟻科技。據工商信息,7月13日,公司主體名稱從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此同時,經營范圍不再包含接受金融機構委托從事金融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等金融類業務,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等業務。
很明顯,更名后的螞蟻科技已不再局限于消費者的電子支付服務,而是定位于普惠金融服務的科技企業。
從業務范圍來看,螞蟻集團已形成支付、理財、微貸、保險、征信、技術輸出為主的六大業務板塊,除此之外在投融資、信用、科技輸出等領域均可看到螞蟻科技的影子。
同時,螞蟻科技經過多年的發展,并依托于支付寶這一國民支付APP和阿里生態的豐富場景,通過支付、數字金融和科技這三大業務板塊,走通了從客戶引流到商業變現的盈利模式,輕松實現業務引流與數據沉淀。
而數字金融和科技則是“變現”的關鍵兩環,以前螞蟻自己做,走的是重資產負債表的擴張之路,將幾乎所有金融牌照納入懷中,同時資本占用與風險敞口都在體系內不斷放大。但在監管趨嚴和嚴控杠桿之后,螞蟻從2017年開始走向開放平臺之路,將客戶與場景輸出給合作金融機構,同時借此實現不承擔風險敞口,不占用資本的輕資產增長之路。
資料顯示,2015年、2016年和2018年,螞蟻分別完成A輪(約18.5億美元)、 B輪(約45億美元)和C輪(約140億美元)的融資,而且三輪融資后,螞蟻估值已在萬億量級。根據資料,螞蟻在2018年6月完成C輪融資后的估值水平約為1500億美元。
誰在監管螞蟻?
監管或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客觀而言,任何一家被捧上神壇的公司,背后都有許多復雜的因素。細追螞蟻發家史,可以發現其幾乎沒有錯過任何一個“監管套利”的風口。如移動支付、沒有限制T+0規模的貨幣基金、沒有限制杠桿的現金貸和消費金融等。
從市場大環境來看,螞蟻抓住政策紅利期上市的窗口期很明顯已經錯過,但轉型為科技公司的高估值似乎彌補了這一損失。不過,在如此高估值的影響下,這究竟是福還是禍,目前也是個未知數。
風險提示:
本網站內用戶發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視頻、音頻、數據及圖表)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版權聲明:
此文為原作者或媒體授權發表于野馬財經網,且已標注作者及來源。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或媒體獲取授權。
本網站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觀點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擅自轉載使用,請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如對本文內容有異議,請聯系:contact@yemamedia.com